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利:利用厚生
9437900000016

第16章 历代名商巨贾(5)

◎史海撷英

袁世凯称帝

1915年12月,在国会、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1993人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袁世凯恢复了中国的君主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行君主立宪政体。总统府改为新华宫。但是,袁世凯的称帝遭到当时著名人士和南方军阀的反对。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为不满。段祺瑞致电袁世凯:“恢复国会,退位自全。”帝国主义列强怕袁世凯称帝后中国会强大亦不断对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刘鸿生的“托拉斯之梦”

◎决定一件事时,事先都会小心谨慎研究清楚,当决定后,就勇往直前去做。──李嘉诚

刘鸿生(1888—1956),名克定,祖籍浙江定海。中国近代实业家。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清末为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刘鸿生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被称为“煤炭大王”。此后,刘鸿生将其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抗日战争时期,刘鸿生在香港、重庆和兰州投资创办中国火柴原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毛纺织公司、西北毛纺公司等,一度任重庆国民政府火柴专卖公司(后改火柴烟草专卖局)总经理。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轮船招商局理事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鸿生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

刘鸿生,宁波人,他生前有不少绰号,如“煤炭大王”、“水泥大王”、“火柴大王”等,是民国时期少见的实业巨子,曾担任过国民党治下的招商局总办(总经理)、烟草火柴专卖局局长等职务。与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关系微妙,既有求于人,也被人视为肥肉。

18岁的刘鸿生中断学业后四处求职,后来在英商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做产品推销员。在当时的上海市场上有淄博煤、抚顺煤、贾汪煤、淮南煤、焦作白煤和越南海防的鸿基煤,唯独没有开平煤的市场。而办事处的经理考尔德却纵情声色,所以业绩一直没有起色。刘鸿生工作卖力,在熟悉了业务之后,向上司提了几条建议:“第一,要保全老用户,开辟新用户,不做一笔头生意,必须勤跑勤访,逢年过节送点儿礼,以增进感情。尤其是烧炉师傅。别看是普通工人,用煤权其实在他们手里,说煤好就好,说煤坏就坏,而且在他们社交圈中也多是烧煤工人,可以帮助开辟新用户;第二,按质论价,以前售煤不分等级,好坏搭配,都是一个价,用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不如把统煤分成煤块和煤屑等几个等级,分级出售,保证质量。第三,保证按时供应,要嘴勤腿勤,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并做好调运计划,既不能让用户积压太多煤,也不能让煤脱销。”

凭借自己的努力,刘鸿生很快在上海做出了成绩,同时由于考尔德的大力推荐,刘鸿生被总公司任命为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售品处经理,全权代理开平煤在长江下游的华商中的销售,并且很快又建立了煤炭化验室和锅炉技术室。由于刘鸿生有技术支撑,并投入几万元在宜兴建立了几座烧煤制作紫砂的陶窑作为实验,宜兴陶业打消了顾虑,全部由烧柴改为烧煤,改变了长江下游数千年烧柴的习惯。在长江下游广大城乡,刘鸿生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开平煤的销量一下子跃居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30岁的刘鸿生已经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煤炭大王”了。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刘鸿生将目光转向了实业。在当时,开办火柴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是这样考虑的:一、在1919年,苏北大水成灾,大量难民流落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可以以救灾为名招收难民做工,同时在购置地皮、注册登记、申请贷款和纳税上能得到便利和优惠;二、火柴生产工艺简单,有大量的工序需要手工,正好可以使用难民;三、火柴是日用必需品,积沙成塔,大批生产可获可观利润;四、当时的中小火柴厂多生产极不安全的黄磷火柴,生产安全火柴的国内厂家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没有竞争力;五、畅销的有两种洋火:瑞典凤凰牌运费大,价格高;日本猴子牌在我国国内生产,是一大劲敌,但“抵制日货”的呼声很高,应该有能力对付。1920年,刘鸿生的“鸿生火柴厂”在苏州成立,定名为华商鸿生火柴无限公司。

刘鸿生从日本购进先进的设备,又高薪聘请到了日本技师来传授技术、培训工人,使火柴厂一炮打响。但由于火柴的生产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很快就出现了同业竞争,特别是瑞典火柴,几乎倾销中国。

1928年8月,刘鸿生发表了一份告全国火柴同业书,提出同业合并的想法。在刘鸿生的倡议和活动下,1929年11月22日至30日,全国有52家火柴厂派代表在上海集会,讨论“挽救国货火柴工业方策”,决定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通过了联合会章程,公推刘鸿生为常委会主席。最终,规模最大的荧昌火柴公司、鸿生火柴公司、中华火柴公司合并重组为大中华火柴公司,1930年10月21日在新公司第一届第一次董事会上,众人推举乐振葆为董事长,刘鸿生为总经理。刘鸿生就任大中华火柴公司总经理后,开始实施他的计划——先把长江一带所有的火柴厂全拿下来,减少生产,提高售价,以获得足够的利润,再向全国扩张。

通过跌价竞销的手段,刘鸿生迫使其他火柴厂要么倒闭,要么接受被其收购、承租或合并的结果。1930年,大中华火柴公司便拥有了七个制造厂,控制了中国火柴产销的半壁江山。到1931年7月,其销售点已经遍布全国,并在大中华火柴公司成立后的一年中四次提价。在管理上,刘鸿生设立了考工科,加强了对工人的管理;设立技术科,专门负责全公司的技术革新,并聘请留美的林兆堂任成本会计。各厂增添设备、改进流程、降低成本,很快实现了盈余。

火柴厂一炮打响后,1920年,刘鸿生决心再办一家水泥厂,水泥当时习称“洋灰”。由于过去几年,中国建筑逐渐西化,道路、桥梁、堤防更是需要水泥,而很多是从欧洲进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欧洲来的水泥供给锐减,需求和供应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这对刘鸿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商机。水泥是笨重物资,从海外远道运来费用很高,价格必贵;国内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成本价格双低,就不怕和洋货竞争。刘鸿生说服70多岁的商界领袖朱葆三出面主事并集资,清末状元南通张謇也投资入股。1923年3月,华商上海水泥公司正式开工生产。

1923年,上海水泥公司投产后,便开始马不停蹄地在全国设立办事处,分销象牌水泥。当时,它面临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国内最大的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生产的马牌水泥,另一个是大连日商小野田生产的龙牌水泥。从此,龙、马、象为争夺销售地盘,展开了惨烈的竞争。

“马”“象”竞争,使两家水泥厂销售受到严重影响,亏损巨甚!双方终于坐到了谈判桌上,经过艰苦谈判,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双方不再跌价竞销,反而商定两次提价。

“五卅惨案”爆发后,全国掀起抵制日货的高潮,刘鸿生打出“联华制夷”的口号,联合启新公司将日本小野田生产的龙牌水泥挤出了中国市场,造成象、马共占中国市场的局面,并且名利双收。

1928年后,在南京新成立的中国水泥公司收购了无锡、太湖两家水泥厂的机器,股本从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日产量从500桶猛增到2500桶,其生产的泰山牌水泥对象牌和马牌都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威胁。刘鸿生照方抓药,极力促成三方联营,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在联合区域内,划定各自的销量,并协议成立一个联合营业所。协议达成后,中国水泥公司依仗实力雄厚,并不执行。直到两年后,日本水泥大举反攻,三个公司都力不能受,才最终实现了联营。当时三家的产量之和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联营避免了跌价竞销,同时抵制了日本水泥的倾销。“联华制夷”的策略让刘鸿生成了人们口中的“水泥大王”。

◎故事感悟

刘鸿生精通商道,一生从商,是个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个爱国的商人。他为了发展中国工业,不怕赔本,直面外国的在华企业,终于以其精通的商业知识战胜了竞争对手。他提出的“联华制夷”,保护了民族企业,有效抵制了外国的产品倾销,为保护国货做出了巨大贡献。

◎史海撷英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文苑拾萃

托拉斯

托拉斯直译为商业信托(Business trust,原意为托管财产所有权),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经营全部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进行了剧烈的竞争。

穆藕初“衣被后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坤》

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字藕初,上海浦东人。上海工商界名流,昆剧票友,昆剧传习所的创办者之一。民国时期著名的棉花专家。他的翻译著作有《科学管理法原理》(泰罗)、《中国花纱布业指南》(克拉克);论文有《植棉改良浅说》、《美棉消毒之方法》、《游美国塔虎脱农场记》、《中国商务与太平洋》、《发展中国天产与商务》、《纱厂组织法》、《日本纺织托拉斯之大计划》,此外还有戏曲论著《昆曲演出史稿》、《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等。

穆藕初生于上海浦东一个败落的棉花商人家庭。1895年,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穆藕初立志学习西学。1910年,妻子变卖了首饰,又得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买办朱志尧资助2000元,藕初以34岁之龄赴美留学。

1914年,穆藕初回国创办纱厂。此后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创办了德大、厚生、豫丰三个纱厂,并开一代先河,在企业中引入了泰罗制。德大虽然规模很小,只有纱锭一万余枚,可是它的产品之佳不仅超出了一般华商纱厂,而且胜过了英、日产品,迅速居于“上海各纱厂之冠”。接着创办的厚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时华商纱厂产品都是低支纱,纺42支纱以及32支、42支双股纱都是由这两个厂子开始的。于是穆藕初在上海滩声威大振,请他当经理的纱厂应接不暇。

对于穆藕初来说,创办纱厂不过是自己的“立脚事业”,而只有“政治清明,实业发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才是他“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在他看来,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有益之事虽小,“苟充量做去,其于社会国家间将发生无量关系”。即从选定棉纺为自己的“立脚事业”而言,穆藕初真正关注的是“振兴棉业,不但于平民生计上有密切关系,而于全国经济上亦生莫大影响。故振兴棉业,既所以救贫,亦所以救国”。也正因为如此,凡有关棉业布局、工厂管理、工艺改进、机器引进和美棉移植等事,穆藕初都尝试着去做,希望以自己的成功经验来推动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以此来推动中国实业的发展。而为了使民族棉纺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他还发起组织华商纱布交易所,以抵制日商花纱布交易所对棉纱布价格的控制;甚至还联合华商,要求政府裁厘加税,即免除厘捐,提高进口关税;并提出由政府担保,组织棉业银公司,发行棉业债券,扶助民族棉纺业,为华商纱厂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

基于关心中国的实业发展,穆藕初始终注意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注意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他又着眼于金融对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于是发起组织劝工银行,并赋予劝工银行“六项特别任务”:一是调查实业人才信息,适时推荐,使人无弃才;二是调查各地工业原料,推广工业,使地无遗利;三是调查海关进口货物,以唤醒民众的国货意识;四是为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提供信息;五是聘请专门人才,免费为需要开办或改良的工厂提供技术服务;六是出版《劝工月报》,刊登各种工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