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利:利用厚生
9437900000013

第13章 历代名商巨贾(2)

清,是巴寡妇的姓名。她是重庆长寿人,生于秦惠文王设巴郡(重庆)之后到秦朝初年。据说,清出身寒微,少年时跟父亲学习诗书,因为相貌与气质出众,嫁给了当地一位青年企业家。不幸的是,事业有成的丈夫英年早逝,寡妇清不顾世俗偏见,毅然挺身而出主持起丈夫留下的偌大家业──当时勃勃兴起的开汞炼丹业。

因为那时的人们沉迷于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尤其是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作为炼丹用的原材料丹(朱)砂供销两旺,而且秦始皇耗时费力的庞大皇陵地宫工程需要无法估算的水银。看准商机的寡妇清,很快将自己生产销售网络遍布全国,成为当时的丹砂业垄断企业,富甲天下,“僮仆千人”,前来投靠打工的人更是成千上万,其实力足以与万乘公卿分庭抗礼。

先富起来的寡妇清不仅为富能仁,全力以赴搞好劳工福利待遇,积极扶贫济困,还组建了庞大的私人武装保护一方平安,被乡人奉为“活神仙”,并被作为成功民营企业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尊崇。

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了在治理国家方面大肆改革,促进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没有忘记给自己修建陵墓──骊山陵。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今考古研究勘查推论,陵墓中地宫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100吨水银即使在今天,也不是个小的数目。那么,在当时这100吨水银从何而来呢?再者说:天然水银非常稀少,当时水银主要是用丹砂提炼出来的!在当时巴清垄断丹砂和水银的时代,秦始皇陵中的水银理所当然是由巴清提供的。

不仅如此,在秦始皇修建长城时,巴清也捐了巨资。表面上看,巴清与秦始皇之间的桥梁,是水银和提炼水银的丹砂,以及修建长城的捐资。但再细想下,在权力垄断的秦朝,始皇要获得水银,长城要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并不需要通过对商人的极端恩宠来实现,可以直接强硬的没收或者拿来,不用费那么大的周折等着捐助,秦始皇封她为“贞妇”,是因为知道她年岁已高,并感念她在乡下孤寡无后,诏她住进皇宫,给以公卿王侯的礼遇。从此,巴寡妇清的事迹“名显天下”。

巴清死后秦始皇按其遗愿,将其灵柩运回她的家乡,厚葬于长寿龙山寨,在墓地修建高台,并亲笔题写了“怀清台”,寄托自己无限的哀思,表达对清的怀念和敬意。

长期以来,重视农业生产的历代王朝都对工商业加以打击和节制,因此历来对寡妇清及她与秦始皇的关系都褒贬不一,连思想激进的王安石也嘲笑“兼并乃奸回……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到了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后明时期,人们才开始正视寡妇清的成就和伟大胸怀。明末诗人金俊明就有诗云:“丹穴传赀世莫争,用财卫国能守贞。龙祖势力倾天下,犹筑高台怀妇清。”

◎故事感悟

巴寡妇清带动了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巴国、巴郡(今重庆地区)工商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人物。

◎史海撷英

秦始皇求仙入海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东巡碣石(今秦皇岛),并在此拜海,先后派卢生、侯公、韩终等两批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寻求长生不老药。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8),立“秦皇求仙入海处”石碑一座,以纪圣境。秦皇岛古属碣石地域,因秦始皇东巡驻跸于此而得名。

◎文苑拾萃

丹 砂

丹砂又称朱砂、辰砂,是汞的硫化物(HgS)矿物,含汞86.2%,是炼汞最主要的矿物原料。其晶体可作为激光技术的重要材料,还可作中药材,具镇静、安神和杀菌等功效。中国古代用它作为炼丹的重要原料。过去以产在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的品质最佳而得名。晶体属三方晶系,与等轴晶系的黑辰砂成同质多象。常呈菱面体或短柱形;常见贯穿双晶。具平行柱面的完全解理。集合体呈粒状、块状或皮膜状。纯净辰砂为金刚光泽,朱红色;含杂质时光泽暗淡,褐红色。是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成因上与近代火山作用有关。中国是辰砂主要产出国,产地以湖南新晃、贵州铜仁等为主。

亦官亦商的盛宣怀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清末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官僚买办。1879年,署天津河间兵备道。1884年,赴粤办理沙面事件;同年,署天津海关道。1885年,任招商局督办。1886年,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道台兼东海关监督。次年,在烟台独资经营客货海运,航运范围不仅扩大到山东整个沿海,而且还开辟了烟台至旅顺的航线。1891年春,在烟台设立胶东第一广仁堂慈善机构。次年,任直隶津海关道兼直隶津海关监督。1896年,任铁路公司督办,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奏设南洋公学于上海。1902年,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

盛宣怀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清朝的官员,与李鸿章有交。盛宣怀是六兄弟之长。1870年(同治九年)盛被李鸿章招入其幕府,受到李鸿章的赏识。第二年就已升到知府的官级。1871年畿辅大水,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捐助衣物粮食,由盛宣怀购买并运到天津散发。这是盛宣怀第一次从事福利事业。

1872年,他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采纳。李鸿章委任盛宣怀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盛宣怀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1875年,李鸿章又委任盛宣怀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宣怀又开始办理矿业。

1879年,盛宣怀又建议李鸿章建立电报事业,李鸿章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来督办。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进入电讯业。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鸿章委任盛宣怀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1883年,盛宣怀督理天津海关,他挪用海关钱粮资济电报事业,混淆各个部门的经费,因此受到处分,但因多方说情未被降职。

1892年起,他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纺织总厂;又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名义,控制大纯、裕春、裕晋诸多纱厂。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盛宣怀一再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可是均未被批准。

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就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同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此外,盛宣怀特别注重社会慈善事业。

清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一带遭受极其严重的旱灾,史载饿殍达一千万人以上,被称为“丁丑奇荒”。李鸿章时为直隶总督,正处重灾之区,赈灾工作十分繁重。他在天津设立了直隶筹赈局处理赈务,盛宣怀以候补道员的身份参加该局工作,于1878年5月被派往献县主持赈灾。当时灾情已经十分严重,但朝廷的赈灾款只有区区六千串,以每户一千文散放,只能救济六千户。盛宣怀请求借库平银一万两,以满足救济“极贫之户”之需。由于这是计划外的要款,可能拨不下来,盛宣怀提出:“此银如筹赈局无款核销,拟请代为转借,俟职道回南劝捐,如数归缴,绝不敢短少。”

1906年春、夏,安徽、江苏发生特大水灾,受灾人口达730万人。由于地方官吏对赈灾救济工作的漠视和拖延,造成大批灾民流离失所,清江、沭阳一带灾民每天饿死者数百人,情况非常紧急。鉴于盛宣怀在历年赈灾活动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灾区绅民纷纷写信给盛宣怀,甚至直接派代表到上海拜见盛宣怀,呼吁他出面主持赈济工作。由于朝廷初次拨给的政府赈灾款只有十万两银子,远远不够使用,新任两江总督端方也竭力邀请吕海寰、盛宣怀主持义赈募捐工作。盛宣怀当时在上海和吕海寰一起与德国、意大利等国进行商约谈判,虽然公务繁忙,还是难以袖手,便承担了义赈重任。由于掌控了上海广仁堂这样一个民间慈善机构,盛宣怀运作起来颇为顺手。上海广仁堂成为徐、淮、海水灾的义赈主持机构,刊印灾启、登发广告、寄发募册、派员巡视调查、收取捐银、填开收照、编制账册、散放赈款赈衣、编印征信录,其一概义赈事务,全由广仁堂经手办理,起到了组织机构和指挥中心的作用。

上海图书馆保存的近十八万件《盛宣怀档案》中,大约有两万多件档案与中国近代社会慈善事业有关,其中不少文献披露了近代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积极参与赈灾救济活动和慈善事业的史实。从大量原始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清代,江南地区特别是上海地区的善会、善堂等民间慈善组织,在赈灾救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国家赈灾救济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

◎故事感悟

盛宣怀虽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却心系百姓。不计其数的赈灾、慈善活动充分证明,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商人,还是一个心系黎民的慈善家!

◎史海撷英

同文馆的建立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是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此前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蒙骗。

1861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办理,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三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八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五年。后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并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文苑拾萃

电 报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种,也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

最早传到中国的电报是在1871年,由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沿扬子江、黄浦江敷设到上海市内登陆,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

状元实业家张謇

◎父教育而母实业。──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张謇是光绪年间的状元,早年随准军将领吴长庆赴朝,后执教于江苏赣榆造青学院和崇明瀛洲书院。1895年开始从事实业活动,1899年在南通建成大生纱厂,以后又陆续创办了垦牧、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并举办文化教育事业多项。1906年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1909年任江苏咨议局议长,为清末立宪派首领之一。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兼水利局总裁,至1915年袁称帝前辞职南归,继续办理实业和教育。张謇先后涉足三个政府的政务,同时又是一个实业家。

由秀才、举人、进士,最后“大魁天下”,成为殿试一甲的头名状元。按常理,张謇中了状元就应该做官、升官。但是,他却不走仕途,反而投入工商末技,经营实业。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委命张謇招商集股,筹建通州大生纱厂。张謇从此投身于实业救国的行列。

张謇所以要用自己的脚步踩出这条封建士大夫从未走过的道路,是有道理的。他认为“国势日亟,而当道者不足与有为”;“欲国之强”,“先兴实业”。他看到洋货倾注以纱布为大宗,认为振兴实业的当务之急,棉纺织应首当其冲,所以主张“急办纱厂,以资抵制”。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他深感中国的“求活之路,唯有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