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同:大同平等
9436000000009

第9章 崇尚理想 大同平等(7)

◎故事感悟

宋代农民起义领袖大都把经济上的平等与反对封建等级特权的斗争联系起来,这体现了农民的根本要求,并在制定的口号中反映出了对社会实行大同的一个美好憧憬,体现了农民在争取自身生存斗争中的进步和觉醒,把农民的理想世界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对以后农民的起义和斗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史海撷英

方腊起义

方腊是青溪人,出身贫苦,曾在大地主家里做雇工,因忍受不了地主的压迫,率众起义。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漆园誓师以后,方腊率领起义军同前来镇压的宋军展开激战。起先起义军的武器不足,战士们就到山上砍来竹子,制成锋利的竹刀、竹枪,同宋军巧妙周旋,不断地击败宋军,势力迅速发展。短短几个月,起义军连克睦州(今浙江建德)、杭州、歙州(今安徽歙县)、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今浙江衢县)、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六州五十二县,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

东南沿海是北宋王朝榨取财富的主要地区,尤其是东南重镇杭州也被起义军攻占,这使宋徽宗惊恐万状,急忙派亲信童贯率15万禁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宋军迅速包围了杭州,方腊亲自指挥抵抗。由于城中缺粮,而且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方腊被迫率军突围,退到老家青溪帮源洞一带。宣和三年四月,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梓洞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52名首领被俘。八月,方腊英勇就义,起义失败。

◎文苑拾萃

方腊洞

方腊洞原名帮源洞,位于淳安西北部叶家乡境内,是方腊首义和被俘的地方。后人为纪念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改今名。方腊洞深22米,内分上中下三层,可容五六十人。洞口竖有石碑一方,上书“方腊洞”三字,是郭沫若手迹。方腊洞附近还有一个“风洞”和一个“观音洞”,史称方腊“深据岩屋有三窟”,在方腊退守故里时,皆为藏身、藏兵之处。与威坪镇隔湖相望的“方腊洞”是方腊起义的古战场,目前已经开发成为风景区,供人游览。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德,国家之基也。——《左传》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是妇孺皆知的一片乐土,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摆脱了朝廷的控制,远离了战乱灾难,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主要描述的是桃花源内和平安乐的生活,以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失去桃花源的惆怅,是对于传闻故事的客观叙述;而《桃花源诗》则描写对于传闻的主观感受,诗中借助于读后感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之蓝图。

诗中明确点出,世外桃源的产生背景是“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由于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贤者率众隐居桃花源。在这一世外桃源中,人们都从事农业劳动,日落之后才各自回家休息:“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人们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而无须向官府交纳赋税:“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里与《道德经》中所向往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况相类似,“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虽然邻地相互之间可听到鸡犬鸣吠之声,但道路荒芜,交通不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多。“煮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祭礼和服饰都崇尚古代那种淳朴简洁的风尚。这里和平无争,几百年以来不曾改朝换代,故不需要历志纪年,“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一切只需要根据自然物候的变化来判断季节时令,一切顺应自然,怡然自得,朴实而无智诈:“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所憧憬的理想社会虽然从老庄思想中吸取了素材,但又参照了农民避居深山的传闻,因而十分生动具体。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繁文缛礼,更没有竞争和战乱,人们共同劳动,朴实无欺,天下大同;在这个以农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中,其物质生活水平又是十分低下的,交通不便,道路不畅通,服饰朴素而无变化,更没有任何先进的生产技术或方法,甚至连历法纪年也不存在。

◎故事感悟

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世外桃源,充满着对于封闭落后状态的赞美,有着浓厚的复古倒退倾向,但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的否定,以及对于自然朴实之风和建立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的向往。

◎史海撷英

陶渊明的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出无限的哀婉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情怀。

◎文苑拾萃

读山海经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明代农民“均田免粮”的理想

◎仁人之用国,则国安于磐石。——《荀子·富国》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

“均田免粮”是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是他们起义的行动纲领。比起以前的农民社会理想,它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提出了均分田地的要求。诚如前述,北宋王小波、李顺提出“均贫富”主张,以后南宋的钟相、杨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等贵贱”,形成了“均贫富、等贵贱”,即包括政治和经济要求的起义纲领。但不管是王小波或是钟相,都有一个共同的局限,即都尚未涉及到封建制度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没有直接涉及农民对土地的根本要求,而这恰恰是农民求得自身解放和实现其美好社会理想的关键所在。进入明代以后,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根本要求,即提出了均分田地的纲领。由此,实现农民对土地的所有便成为明代农民所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李自成高举起“均田免粮”的旗帜,号召和发动群众。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后,随即对土地问题颁布了旨在均田的法律和措施:一、大顺政权所奉行的土地制度是“贵贱均田制”;二、由“均田”法律出发,对富户大姓所霸占的土地即行退还,由原来的田主认领,“产不论久近,许业主认耕”,不管地主霸占土地时间如何久远,违反了“均田”原则,都是不合法的,都必须退还原田主;三、为了使贫苦农民分得的土地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向农民颁发了“册卷”,以作为土地的契约和凭证。李自成所采取的上述一系列“均田”措施,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使千百年来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这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严重挑战,是农民社会理想的体现。

不仅如此,与“均田”相联系的,李自成为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又提出了“免粮”的口号。自古以来,农民承受着沉重赋税负担,受着重重剥削。由此,一个没有剥削、自己劳动的成果自己获得的新世界,始终是农民所追求的理想,其重要性可与对土地的要求相比论。李自成的“免粮”主张,正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要求。李自成在“免粮”方面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迎闯王,不纳粮。这就是说,李自成农民军所到之处,都免交粮饷,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二、“一钱粮,比原额只征一半”。即是把原来对农民所征收的一切钱粮,其中也包括农民所应交的钱粮,一律减半征收,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

三、为了使农民百姓有休养生息之机,实行一年不征粮。《谀闻续笔》记载说:“倡言大军所至,百姓给复一年。”这大概与上述“迎闯王,不纳粮”是一致的,即农民军所到之处,在一年之内不征收钱粮,这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民。后来李自成对免征年限还作了延长,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在湖北宣布:“三年免征,一民不杀。”攻占西安后,他又提出“五年不征”。接着他在山西太原又提出“不征粮”。李自成一直志在减轻农民负担,以致发展到了“不征粮”的地步。

李自成上述“免粮”的一系列措施,由于体现了农民的理想追求,直接而现实地减轻甚至解除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与压榨,所以深得农民的拥护,李自成因此而被农民所广泛称颂。陕西民谣说:“挨肩膊,迎闯王,迎闯王,三年不上粮。”山西百姓亦歌颂说:“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河北也广泛流传着一首民谣:“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类似歌颂李自成的民谣,在全国其他地方亦有流传。仅从上述民谣中可以看出,李自成确实把“免粮”付诸了实践,因而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虽然李自成不向农民征粮,而农民却积极主动地“竞送马骡粮草”。不仅如此,农民还积极参加到起义军的行列,“每破一邑,众辄数万”。在李自成的领导下,起义军同明朝的封建统治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故事感悟

争取获得自己耕种的一块土地,期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归自己所有,这是千百年来农民最向往的,也是农民所建构的理想世界的基本内容。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正反映了农民的根本要求,为农民展示了一个美好社会的前景。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自成的“均田免粮”无法得到全面而彻底地执行。但是,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具有反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的意义,这对后世即近代的农民争取政治上的平等,以及在经济上争取获得土地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史海撷英

李自成的早年生涯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对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年底,他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一个名叫盖虎的人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李自成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文苑拾萃

李自成立国号“大顺”

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襄阳、樊城时,人民焚香杀牛,备酒迎接农民军,并引导农民军绕过汉水险滩和明朝军队的暗弩设区,使李自成顺利地攻克了襄阳。1643年(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了湖北和河南的大部后,在襄阳建立新政权,把襄阳改为襄京,起义军拥李自成为“新顺王”,设立了政权机构。

1643年11月,李自成占领西安后,将政权由襄阳移到西安,于第二年正月以西安为西京,立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加强并调整了政权机构,实施了一些利民政策,如打击官僚豪绅;免除劳动人民的赋税,发放银钱粮米赈济;招抚安置流民等等。

孙中山对平等的追求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荀子·议兵》

孙中山(1866—1925年),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