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贞:坚贞不移
9435700000005

第5章 威武不能屈(3)

◎史海撷英

崖山海战之二王南逃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赵昰的南宋流亡小朝廷浮海直奔泉州。在此期间,赵昰的龙舟被元军围困,只是因为当天大雾弥漫而侥幸逃出。到了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使、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于是张蒲不和,导致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小朝廷只好去广东。赵昰准备逃到雷州,不料在海上遇到台风,龙舟倾覆,赵昰差点淹死并因此得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赵昰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来赵昰与其弟弟赵昺数次召其回来都不返;1281年元军征服占城,他又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死在那里。景炎三年(1278年),由于多年的娇生惯养和自身体质虚弱,赵昰终于病死于广东的硇洲岛上,享年10岁,葬于永福陵,庙号端宗。他死后,由7岁的弟弟卫王赵昺在碣州(今香港大屿山)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护卫着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继续抗元。

◎文苑拾萃

陆秀夫庙

陆秀夫庙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硇洲(岛)镇北港管区黄屋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神庙,被称为调蒙宫。这是硇洲群众为纪念南宋大臣、抗元英雄陆秀夫所建的庙宇。

宋帝来到硇洲,一晚梦见龙游于海中,以为吉兆,便封硇洲为“翔龙县”。张世杰秉政,陆秀夫等大臣辅助。当时文武百官俱全,尚拥有兵马数万,于是决定在硇洲建“皇城”。后来,元兵紧逼,“皇城”建不成,只得移兵迁往新会崖山。元兵赶到,血战一场。宋军寡不敌众,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宋帝颈挂玉玺投海,壮烈殉国。

后人非常敬仰陆秀夫舍身报国的精神,于公元1636年建了一座神庙,以作纪念。1986年4月下旬,硇洲群众再次集资重建了陆秀夫庙,重塑了神像。

决不变节的方孝孺

◎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自己的苟活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情。只会牺牲自己以成全仁义。——佚名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方孝孺是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早逝,按照遗诏,皇位传给他的孙子朱允炆,是为惠帝,改号建文。年轻的惠帝即位后,在他老师侍讲学士方孝孺辅佐下,积极推行新政,加强德治,废除前朝的严刑峻法。一时间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朱元璋曾把自己的儿子封为亲王,亲王握有兵权。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实力最强。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兴师北平,与惠帝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争夺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攻陷南京。惠帝在一场大火中不知去向。

朱棣在群臣拥戴下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龙椅,改年号为永乐,他便是明成祖。为了镇压舆论,他一面大肆铲除惠帝的残余势力;一面收买笼络人心,鼓动方孝孺这样的名儒草拟诏书,为他登基制造舆论。

当初朱棣离开北平时,军师姚广孝曾提醒过他:千万不可杀方孝孺。朱棣登基后,派了方孝孺的两个学生去请,结果被方孝孺骂得狗血喷头。在方孝孺看来,朱棣是弑君篡位的国贼,天理难容,他怎么可能替这样的人草拟诏书?他宁愿从容赴死。

就在举国同庆的时刻,方孝孺竟身穿丧服,一路痛哭着来到奉天殿上。即便这样,朱棣仍没怪罪他,还屈尊以降,从御座上下来慰勉方孝孺:“先生不要苦了自己,我会以周公辅助成王作为自己效法榜样的。”

方孝孺问:“你说的成王如今在哪里呢?”

朱棣答:“他自焚死了。”

方孝孺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答:“国家要仰仗年纪大的。”

方孝孺紧接着又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

朱棣只好搪塞过去,说着令左右拿来笔和纸给方孝孺,请他草诏。方孝孺拿过笔来扔在地上。

朱棣顿时气得脸色煞白,杀气腾腾地问:“莫非你不怕杀头株连九族?”

方孝孺斩钉截铁地回答:“灭十族我也不写!”

朱棣一气之下,果然诛了方孝孺十族,连同他的学生。朱棣让方孝孺亲眼看着自己亲友一个个惨遭屠戮,在血泊中痛苦地扭动着身体,企图使他屈服。但方孝孺大义凛然,双目炯炯地站着,他宁可流血也不讨饶。当他弟弟方孝友被绑缚上来时,方孝孺忍不住流下泪来。孝友当场做绝命诗鼓励哥哥:“吾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

吟毕,镇静自若地躺倒在铡刀上。这时方孝孺破口大骂,刽子手残忍地割掉他的舌头。方孝孺满嘴鲜血,一口喷向朱棣,最后被磔杀而死。受其株连,这次先后共873人死于朱棣刀下。方孝孺被杀时年仅46岁。

◎故事感悟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被诛十族”方孝孺仍旧面无惧色,这种举动是我们常人所不能及的。方孝孺曾做过一首绝命诗:“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表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坚贞不屈的气节。

◎史海撷英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去世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因为心怀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从朱棣起兵至建文四年由燕王登皇位而结束,历时四年。

◎文苑拾萃

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年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剧作《牡丹亭》)为其修墓立碑建祠,后毁于战火;清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时,又重新为其修墓立碑;民国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又重修。后来均遭焚毁。

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特请东南大学丁宏伟教授设计修复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难600周年之际,方孝孺后人又捐款与雨花台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

左光斗的“铁石心肠”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明代桐城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排行第五。明朝官员,也是史可法的老师。

左光斗做过大理少卿、左佥都御史,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诬下狱。他的弟子史可法多次想去看望他,但叛逆的太监魏忠贤派人防备窥伺很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不能进去。

过了许久,史可法听说左光斗受了炮烙之刑,眼看就要死去了,他就拿了50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着草鞋,背上一个筐子,手上拿一把曲柄铁铲,装成一个打扫垃圾的人,这样才把史可法带了进去。史可法看见左光斗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上、额头上都烧得焦烂辨不清了,左膝盖以下筋骨都散脱了。

史可法上前跪倒,抱着左光斗的膝盖呜咽地哭着。左光斗辨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他就使劲伸出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那双眼炯炯闪光简直像火炬一样。

他大怒地说:“没有用的东西!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到这儿来!国事糜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

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做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

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述说这件事,说:“我老师有着何等的气节啊!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故事感悟

如果“肝肺”都是铁石了,那么还有什么能畏惧呢?左光斗的这种忠肝义胆、宁折不弯的大无畏精神,可谓是为国为民的大“贞节”。这种大贞节也许一般人学不来,但是并不等于我们就应放弃自己的气节。

◎史海撷英

魏忠贤迫害东林党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

天启四年(1624年),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梃击、移宫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108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天启七年(1627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文苑拾萃

左光斗墓

左光斗墓位于安徽桐城市城西北10公里处的“左家大墓山”。今属吕亭镇双龙村。背依大墓山,面向桃花寨,群山环抱,古木荫翳,颇负气势。墓地面积为16平方米,冢占地10平方米,环以乱石圹,高0.8米,后圹嵌碑,正中阳文镌刻:“皇明太子少保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谥忠毅公左公之墓。”下款小字阴刻:“男国柱、国材、国林、国棣。”崇祯诸生左国斌、冬日谒伯父忠毅公墓,有诗云:“班马曾闻山下鸣,监军使者史先生。布袍徒步披荒草,野老清猿听哭声。西蜀坡公悲永叔,南州孺子拜黄琼。如今一夜三年话,师弟居然副盛名。”

史可法舍生取义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又字道邻,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明末政治家、军事家。曾任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的消息传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们一片慌乱。他们立了一个逃到南方的皇族、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政权,历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把朱由崧称为弘光帝。

弘光帝朱由崧是个迷恋酒色、昏庸无道的人。凤阳总督马士英和一批魏忠贤的余党利用弘光帝昏庸无能操纵了南明政权。弘光帝和马士英根本没想抵抗清兵,于是过起荒淫作乐的生活来了。

南明政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本来不赞成让朱由崧做皇帝,为了避免引起内部冲突,才勉强同意。弘光帝即位以后,史可法主动要求到前方去统率军队。

那时候,长江北岸有四支明军,叫做四镇。四镇的将领都是骄横跋扈的人。他们割据地盘,互相争夺,放纵兵士残杀百姓。史可法在南方将士中威信高,他到了扬州,那些将领不得不听从他的号令。史可法亲自去找那些将领,劝他们不要自相残杀;接着,又把他们分配在扬州周围驻守,自己坐镇扬州指挥。大家就称呼他史督师。

没多久,清军在多铎的带领下,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一些胜仗。可是此时的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为了跟马士英争权,起兵进攻南京。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队撤回用来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军压境,不该离开。但是为了平息内争,不得不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知道左良玉已经兵败,他急忙回江北,此时清兵已经逼近扬州。

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但是过了几天,竟没有一个发兵来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

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劝降,一连派了五个人,都被史可法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把扬州城紧紧包围起来。

扬州城危急万分,城里一些胆小的将领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个总兵和一个监军背着史可法,带着本部人马出城向清军投降。这样一来,城里的守卫力量就更加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员召集起来,勉励他们同心协力,抵抗清兵,并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务。他分析形势,认为西门是最重要的防线,就亲自带兵防守西门。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

多铎命令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勇作战,把清兵的进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形势越来越危急了。

多铎下了狠心,开始用大炮攻城。他探听到西门防守最严,又是史可法亲自防守,就下令炮手专向西北角轰击。炮弹一颗颗在西门口落下来,城墙渐渐塌下,终于被轰开了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