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求:求索攻坚
9435000000003

第3章 攻坚自强(1)

裴秀和“制图六体”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裴秀(224—271年),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学家。

裴秀是西晋人,是绘制地图的专家。他创立了一整套绘制地图的理论,叫“制图六体”。因此,人们把裴秀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在西晋之前,绘制地图没有一定的规矩。绘制的地图粗糙,不精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既没一定的比例,也没标定方位。裴秀根据这些地图实地考察,常常闹出笑话。地图上绘的是一小块地方,可是跑到实地一看,那里竟是广阔无边的一大片平原,只是因为没有人居住,地图上就绘成了一小块。在裴秀以前,人们不知道用比例尺,绘制的地图大得惊人。有一张叫《天下大图》的地图,是用80匹绢连接起来绘成的。看的时候,要找一块又宽广又平坦的地面才能铺得下,看的时候需在图上爬来爬去。

绘制西晋地图时,裴秀阅读了大量古籍图册,跑了许多地方,访问了许多老人,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裴秀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终于绘制成了《禹贡地域图》18篇。这18篇地图,对古代九州、西晋时的十六州以及郡国县邑的疆界和所属的乡村、古今地名的对照、水陆交通路线等等,全部标写得清清楚楚。

更可贵的是,裴秀在绘制地图过程中创立了一套绘制地图的理论,总结了绘制地图的规则,即“制图六体”。“制图六体”就是现在人们在地图上和地理书上常常看到的有关比例尺(分率)、方位(准望)、路程距离(道里)、地势高低(高下)、角度大小(方邪)和曲直(迂直)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1700多年以前要创立是非常不容易的。

◎故事感悟

中华民族的先驱对学术的不懈求索解决了许多在当时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正是有无数个像裴秀这样的求索攻坚的人,才构筑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

◎史海撷英

西晋兵制

西晋时,世代为兵的士家(兵家)继续存在,同时也实行募兵,并征发良人来补充兵源。中央直辖一些精锐部队,称为中军,宿卫宫殿和首都,分别由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等六将军统领。中军被派遣到地方驻屯或作战,则称为外军(一说外军是洛阳城外诸军)。领军、护军将军还主管武官的选拔任用。西晋初,刺史加将军号,统领州郡兵。平吴以后,刺史专理民事。另有都督(资历稍浅者称监或督)管理某州或某几州诸军事,大都由诸王担任,驻守军事要地,统领州郡军队。他们有处死部下的权力,依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级称号而范围大小不同。都督的主要僚属由中央任命,以防止都督专擅。都督起初不一定管地方行政,西晋末年开始例行兼领治所所在的刺史职务。

西晋分封宗室为王,封国内民户的租调,三分食一。东晋渡江以后九分食一。诸王主要职责在于分驻军事重镇。西晋初年所封诸王,其封国大都在都督区内。八王之乱后期的主要人物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是统领重兵坐镇许昌、邺、长安和下邳的都督,这时封国所在已经和都督区没有关系。

◎文苑拾萃

地图图例

地图图例是集中于地图一角或一侧的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内容与指标的说明,有些地图集还有图例专页,是识别地图内容的主要工具。图例内容由地图主题及其表现形式和表示方法决定,但其本身应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符号和颜色的含义要明确,命名应科学、简练、通俗,便于理解和记忆。

图例的编排要合乎逻辑。在地形图、普通地图上,编排次序一般为居民地、交通、境界、水系、地貌、植被土质等。在专题地图上,应先主后次,先排第一层平面,然后安排第二、三层平面的内容。类型图、区划图等图例排列应根据一定的分类体系和分级顺序,表示自然要素质量特征的,一般先安排地带性,后安排非地带性类型,水平地带类型一般从北到南按顺序排列,垂直地带类型从高到低排列。凡反映时代年龄和发育程度的地图均由新到老、由发育不成熟到成熟顺序排列。表示数量分级的图例,一般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当制图对象严格按两种指标划分类型时,图例如用表格式排列组合,更能直观地体现其分类原则和指标。

扁鹊开中医之先河

◎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一,曰勉。——扬雄

扁鹊(生卒年不详),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的传说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年轻的时候,扁鹊曾拜长桑君为师学习医术。但他并不以师传为满足,而是重视实际探索,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他几乎读完了前人所留下来的所有医学著作,在东西南北各地往来行医。他一丝不苟地为病人治病,疗效很高。人们把他比作上古黄帝时的神医扁鹊,称他为“扁鹊先生”。

扁鹊认真地汲取了前代医家的医学经验,又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实践经验,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诊断原则,即望(观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切脉理),奠定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基础。在治疗的具体方法上,扁鹊研究并熟练地掌握了当时已经得到普及与发展的砭石、针灸、按摩、汤液、熨帖、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

扁鹊行医期间,有时去齐国,有时去赵国,足迹遍及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他随俗而变,根据当地人民的实际需要,有时作“带下医”(妇科),有时作“耳目痹医”(五官科),有时又作“小儿医”(小儿科)。他全面而又高超的医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扁鹊还很有些哲人的头脑,他提出了“六不治”原则,把骄横放荡蛮不讲理、看重财物而轻视生命列为“六不治”之首,信巫不信医也是他所认为的不治之症。这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对破除迷信、促进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处理具体病案时,扁鹊往往采用多种方法兼用的综合疗法。这也是他医术高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次,扁鹊外出行医路过虢国,听说虢国的太子突然死了。在扁鹊看来,这件事很可疑,因为从太子发病的症状上看,得这种病的人不可能很快死掉。他决心要探个究竟,就急忙向虢国王宫奔去。当扁鹊跑到宫里的时候,宫中里里外外正忙碌着替太子办理后世,准备成殓下葬。扁鹊叫人向国君说明自己的来意。国君一听是医术精湛的扁鹊先生来了,就欣然同意让他见“已故”的太子了。

来到太子身边,扁鹊进行各方面的观察,他发现太子虽然没有呼吸了,但两腿内侧还有余温,便当机立断地说:“陛下,恕我狂妄,据我观察,太子并不是真死,而是一种‘尸蹶病’。陛下可放宽心,太子还有治好的希望。”国君一听,欣喜而又急切地请求扁鹊赶快给太子治理。于是扁鹊大胆地在各个穴位上给太子针灸,不一会儿,太子就面色潮红,有了微弱的呼吸;接着他又为太子熨帖,太子的呼吸由弱变强了;随后他又给太子灌了一些汤液。没到一顿饭的工夫,太子的身体动起来了;又过了一会儿,太子睁开眼睛,挣扎着坐了起来。太子果然又活了过来,国君异常惊喜,再三向扁鹊道谢。大臣和百姓们相互传颂着名医扁鹊使太子起死回生的消息。

扁鹊见太子一切正常,没有什么危险了,就留下药方走了,太子服了二十天的汤药,完全恢复了健康。

后来扁鹊行医到了秦国,秦国的太医令李醯对他很忌恨,害怕医术比自己高明的扁鹊到来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于是千方百计派人加害扁鹊。扁鹊心底无私,只知专心为病人治病,力求解除病人的痛苦,哪里会晓得这些阴险毒辣的内幕,最终被李醯害死了。

◎故事感悟

扁鹊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探索,掌握了渊博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术,因此在行医过程中才会表现出起死回生的精湛技艺。他创立的望、闻、问、切诊断原则和方法直到今天还沿用着,他成为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医学人物。

◎史海撷英

春秋时期的官制

春秋时期,王室或侯国中职位最重要者为卿士,是君主的辅佐,当时简称为卿。一般高级官吏皆由大夫充任,而大夫中能秉国政者则号为卿。在卿位者多为公子、公孙。晋国情况略异,卿常由异姓大夫担任。

卿除主政外,作战时或充当将帅。春秋早期,周王室之左、右卿士及齐之国、高二氏,分别担任左、右军之军帅。以后卿人数渐渐增多,如郑、宋有六卿,晋最多时可达十二卿,而掌实权者仍是其中的一二人,他们被称为正卿、冢卿,郑则称为“为政”或“当国”,以区别于其他的卿。在卿位者仍有具体官职,如鲁的三桓,分别担任司徒、司马和司空;宋的正卿任右师、大司马、左师、太宰等职;楚之二卿为令尹、司马。卿的官位常是世袭的,故当时称之为“世卿”。

◎文苑拾萃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祖冲之求索驳权臣

◎大川不能促其涯,以适速济之惰;五岳不能削其峻,以副陟者之欲。——葛洪

祖冲之(429—500年),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祖冲之一家几代人对天文、历法以及机械制造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这样的家庭气氛熏陶下,祖冲之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读了不少书,大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后生。他特别爱好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其他星球运行的情况,每一次观测都做一次详细的记录。

宋孝武帝刘骏听到关于他的情况,派他到一个专门掌管学术研究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当官并不感兴趣,但在那里便于博览群籍,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历法,于是他就应召赴任了。

在祖冲之以前,有个名叫刘徽的数学家,利用割圆术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边数逐步加倍,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的面积,算得了圆周率即π的近似值为3.14。祖冲之应用了刘徽的割圆术,并在刘徽的计算基础上继续推算,求出了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第7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即3.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相当于需要对九位数字的大数目进行各种运算(包括开方在内)130次以上,这在今天用笔算运算也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工作,而在当时是用算筹运算的,更不知要艰巨多少倍。从这里,可以看到祖冲之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劳动,需要多大的毅力和信心。

祖冲之所求得的圆周率数值,远远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直到1000年后,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于1427年著《算术之钥》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于1540—1603年才求出更精确的数值。为了计算方便,祖冲之还求出用分数表示的两个圆周数值,一个是355/113,称为密率;一个是22/7,称为约率。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表示圆周率的最佳渐近分数。在欧洲,16世纪的鄂图和安托尼兹经过运算,才得出这个数值。

在天文学领域中,祖冲之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在探古今之异,观华戎之要,对历代历法进行系统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开动思想机器,极力思考研究的途经和方法;一方面坚持实际观测,亲自用圭尺量日影、亲自观测漏时计的情况,一丝一毫也不肯马虎而过。通过对历代历法的研究,他发现古时的历法疏误之处很多,划分得也不精密。他指出了天算历法家刘歆、张衡、刘徽、何承天等人的不足,大胆地提出了改革历法的主张。根据长期观测的结果,他创造出一种新的历法,叫作“大明历”。这一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结果只相差50秒,测定月球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结果相差不到1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研究和推行科学,不仅要受到客观条件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制约和限制,而且还要受到来自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阻挠。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的历法,宋孝武帝便召集群臣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