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求:求索攻坚
9435000000020

第20章 孜孜以求(6)

吴敬梓33岁那年,驾着一叶扁舟离开了家乡全椒,移居南京。不久,成了当时文坛的盟主。他交结了很多思想深邃、性情放达、文采耀人的朋友,谈天论地、磋磨文学之中朋友们的真知灼见,为他的思想灌注了丰富的养液。他思索着,他要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笔去描绘人世间灰色的大幕,去勾勒儒林士大夫们千奇百怪的情状,并将它全面展示于人们眼前。

吴敬梓39岁时开始写作《儒林外史》。由于生活格外困苦,他就靠典衣当物以及卖文度日。有一段时间,家里经常断炊,几天揭不开锅,该当的东西都当了,空着肚子为人写文章,又远水不救近渴,实在没有办法,他不得不接受友人的接济。这些朋友又大都散居四处,他便跑到各地去寄食。他有时想起来,觉得自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野狗,但又转念一想,自己虽四处寄食,却不攀高拜上、献媚求宠、为人狂吠,不是一条巴儿狗,倒也心安理得了。

到了冬天,寒气逼人,室内无火取暖,他仍日夜伏案著书。夜间寒冷难耐,手脚都快要冻僵了,他就邀集一些朋友,乘着月色绕城跑步,一跑就是几十里。有时邀集不到朋友,他就一人跑起来,夜夜如此,他把这件事诙谐地称为“暖足”。

艰难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吴敬梓吓倒。尽管他迫于生计东奔西跑,然而从不放弃自己的写作计划。他还利用一切机会把朋友间交谈中听到的故事,街谈巷议中传出的有趣秘闻,经过构思、加工、提炼后,写进《儒林外史》里去,正所谓“披沙拣金,时有获宝”。就这样,他经过了10年的艰辛创作,终于在49岁那年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30万字的巨著。此外,他还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选》12卷、《诗说》7卷。

《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全书共计55回。笔锋所指遍及社会各个角落,集中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讽刺了利欲熏心的封建文人,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首先,吴敬梓对封建的八股科举制度做了深刻的揭露。作品从一开始就借书中人物之口,反对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八股考试制度,指出这是一代文人的厄难。接着他通过塑造的两个封建文人周进和范进的典型形象,揭露了一心向上爬的封建文人,一旦步入仕途就成为贪官污吏的丑恶,无情地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虚伪以及它所造成的社会罪恶。

其次,作品有力地痛击了封建官府和官僚政治的腐败,形象地描绘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和爱钱如命,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是男盗女娼。

作品在揭露儒林群丑的同时,还塑造和歌颂了一批寄托作者理想的人物。如杜少卿这个反对科举制度、鄙视功名利禄、蔑视八股文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沈琼枝这个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自食其力、要求妇女人格独立、追求个性解放的卓尔不群的新型女性。

但是《儒林外史》也有其时代的局限,在描写正面人物时,仍然不乏孔孟之道的色彩,缺乏进取和朝气。尽管如此,自从《儒林外史》刊出后,一直受到众多人士的喜爱。其嬉笑怒骂的灵气和智慧,其畅达淋漓的文采,至今仍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故事感悟

如果没有对社会现实、世人心态的深刻洞察,没有超越流俗、蔑视功名利禄,敢于冲破“文字狱”的勇气和精神,是写不出如此充满战斗气息的不朽著作的。200多年来,吴敬梓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史海撷英

吴敬梓的少年经历

吴敬梓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侯德榜勇闯制碱难关

◎要力求上进莫入迷途,要造福人类不要虚度青春。——谚语

侯德榜(1890—1974年),福建省闽侯人。世界著名制碱专家,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

20世纪初,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制碱工业。国内需要的纯碱,大部分从英国进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和亚洲之间交通不便,英国在中国的卜内门公司不肯存货,卡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脖子。不但做馒头、油条需用碱,而且碱还是玻璃、造纸、纺织染料、有机合成纤维等许多工业的基本原料。爱国实业家范旭本先生创办了天津永利碱厂,但由于外国人垄断着制碱法,永利碱厂面临着重重困难。

1921年学成回国的侯德榜,勇敢地挑起了永利碱厂总工程师的重担。永利碱厂采用国外制碱法原理,开始了我国自己制碱的尝试。试制的这一天来到了,可是机器开动不久,30多米高的蒸氨塔突然发出巨响,摇摇欲倒,人们吓得纷纷夺路而逃。侯德榜不顾自身安危,临场指挥,急令停车。接着,他就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亲自登塔检查,排除了故障。

夜深了,侯德榜还未来得及吃饭,一位工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侯总工程师,不好了,干燥锅停转了,湿碱在锅里结疤了。”侯德榜急忙跑到烤碱车间一看,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干燥锅在高温下停止了转动。侯德榜抄起一根木铁杆就往干燥锅里捅,但是结疤的湿碱又热又粘,根本弄不动。由于几天的疲劳和高温的熏烤,侯德榜昏倒在大锅旁边。

第二天,侯德榜又穿起工作服来到了工地,经过反复试验,进一步提高干燥锅的温度,终于成功地制出颜色洁白、碳酸钠含量达99%以上的纯碱。

1926年,中国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闯进了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并获得了金质奖章。后来永利碱厂的日产量高达250吨,纯碱不仅供应中国,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碱是制出来了,然而仍然存在着缺点,那就是在制碱过程中所用的原料都只利用了一半,食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结合成了需要的碳酸钟;但是食盐的另一部分氯和石灰的另一部分钙,却化合成了当时还没有多大用途的氯化钙。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还有30%的食盐没有起反应。

侯德榜从1939年开始改进这种工艺,终于在1943年创造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这种联合制碱法的成功,是世界上制碱工艺上的新突破,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响。侯德榜也因此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学会会员的称号。中国化学工业技术,也在侯德榜的努力下,一跃跨上了世界舞台。

侯德榜1913年写成的《制碱》一书英文版,将他发明的制碱法的全部秘密第一次完整地公布于世。此书一出版,就被世界学术界认为是制碱专著的首创,该书发行世界许多国家,侯德榜也由此名扬四海。

◎故事感悟

一个人要想在自身的工作或研究领域中提高办事效率,做出更好的成绩,就得敬业爱岗,善于钻研,不断提高技能。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动脑,找到更实用的方法,以提高办事的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技艺上要善于钻研创新。侯德榜正是做到了这些,才发明了让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联合制碱法。

◎史海撷英

侯德榜回国

1921年,侯德榜收到一封来自祖国的不寻常的信件,寄信人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亚交通受阻时期。中国一向依赖进口的洋碱断了来源,国计民生受到严重影响。范旭东先生决心在塘沽久大精盐公司的基础上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并进一步发展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可是苦于当时国内没有专业人才,于是他发信给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恳请他回国共同振兴祖国的民族工业。就这样,侯德榜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苏尔维法生产的秘密,打破洋人的封锁,侯德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经过5年艰苦的摸索,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

1949年5月,正在印度帮助工作的侯德榜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请他回国的消息后,谢绝了印度塔塔公司年薪10万美元的聘请,冲破重重阻挠,历时50天,绕道回到祖国的怀抱,聂荣臻同志亲自到车站迎接。周恩来同志又亲临北京东四十条16号永利办事处看望,并高度赞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几天后,毛泽东主席又接见了侯德榜,详细倾听了他对振兴工业的意见,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

◎文苑拾萃

《纯碱制造》与《制碱工学》

侯德榜一生勤奋好学,虽工作繁忙却还著书立说。

《纯碱制造》一书于1933年在纽约列入美国化学会丛书出版。这部化工巨著第一次彻底公开了苏尔维法制碱的秘密,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同时被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威尔逊教授称这本书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

《制碱工学》是侯德榜晚年的著作,也是他从事制碱工业40年经验的总结。全书在科学水平上较《纯碱制造》一书有较大提高。该书将“侯氏制碱法”系统地奉献给读者,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李四光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说”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王充

李四光(1889—1971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李四光小时候曾跟父亲念过几年书,190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昌一所高等小学堂。入学后,由于他刻苦用功,一连考了几次第一名,按学校章程,被保送日本留学。1914年,李四光又到美国伯明翰大学留学,并获硕士学位。然后,他谢绝了老师要他再深造几年和介绍他去印度当工程师的建议,抱着把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国,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李四光对地质研究的伟大贡献之一,是对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提出的“中国第四纪冰川说”,震动中外地质学界。当时,北欧、北美等不少地方,都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但有些外国地质学家,却武断地认为中国根本没有什么第四纪冰川,并且狂言“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你们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发现”。因为有无第四纪冰川涉及亚洲大陆是不是早期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的问题,借以宣传“中国文化西来说”、“西欧文化东渐论”等观点。李四光不盲目听信传统结论,坚持认识从实践中来的观点。

1921年,李四光亲自到河北南部的太行山东麓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一带进行地质考察。在沙源岭一带考察时,他发现一些奇怪的大石头,它们有的像一间小房子那么大,大部分是由砂岩组成,孤零零地远离着大山。这些奇怪的石头引起了他的深思:在这附近根本没有基岩出露,这些砂岩巨砾怎么能在这里出现呢?是一般的水流搬运来的吗?不可能,水流是搬不动这样庞大而又笨重的石头的。

李四光仔细观看,发现这些石头不但有棱角,还有一个或两个磨光面,有的磨光面上面还保留有细长的条痕。此外,他还看到这些大小石块和巨砾是杂乱地分散在泥沙物质中间,并且不分层次。如果是流水搬运来的石头,那么就应该棱角不明显,或成卵圆形,而且在流水搬运的过程中会被分选,大块的在后,小石块、小沙粒被运送在前。现在的情形完全不是这样。那么,什么东西有这么大的力量,能把这些大石块从老远的地方搬来呢?只有冰川的移动!原来这些大石块就是冰川的漂砾。这里保存的就是古代第四纪曾经发生过冰川作用的遗迹。

为了寻找更多更确凿的证据,李四光又在长江中下游、庐山、九华山、天目山及黄山等地考察。他不畏艰险,爬高山,攀悬崖,穿密林,涉深谷,终于发现了大量的冰川流行的遗迹,经过论证,肯定了第四纪冰川在中国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