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征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文苑拾萃
暮春斋居即事
(明)文征明
经旬寡人事,踪迹小窗前。
暝色连残雨,春寒宿野烟。
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
零落梅枝瘦,风吹更可怜。
出污泥而不染
◎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吴悌(1502—1568),字思诚,号疏山,学者称“疏山先生”。江西金溪琅琚镇疏口村人。明代哲学家、学者。官至南京刑部侍郎。从小聪颖持重,崇尚象山之学,拜陆象山弟子黄卓峰为师,学问日深。
吴悌从小聪颖持重,好学深思,刚正不阿,气节凛然。
嘉靖十一年(1532),吴悌考中进士,初任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县令,后又升任御史。
嘉靖十六年,吴悌被调任,负责管理两淮盐政。这年,山东发生大水灾,通州、泰州被水冲没家园者无数。吴悌自己做主,用漕粮赈济灾民,然后才上书报告朝廷。
后来,吴悌出任河南按察使。伊王朱典模听说吴悌要来了,十分害怕,忙写信说想和他结为挚友。
伊王为人骄横跋扈,无恶不作。对于河南官吏,不如意的便加以构陷,将其驱逐。对于过境的官吏,强迫他们入见,当面加以侮辱。因此,人们都绕道而行,远远地躲避他。河南的官吏即使不与之结纳,因惧其权势,也不敢得罪他。
吴悌鄙视伊王,不愿与他结交,便回信说:“殿下是天子的藩王,不是我吴悌所敢结交的;我是天子的执法大臣,也不是殿下所能结交的。”伊王碰了一鼻子灰,读了回信更加害怕了。
吴悌跟首辅夏言是同乡,但他不利用这层关系与之结交,没有公事,从不前往拜见。有一天,他因公事去见夏言,在场的人见夏言刚穿上一套新官服,都争着上前赞美,只有吴悌默默地站在一旁。夏言问他有什么事,他说:“相公正忙,等会儿有时间时,我有件政事想向相公请教。”夏言一听,为之改容,肃然起敬。
严嵩也与吴悌同乡,吴悌不因有这层关系而与之交往。严嵩长期独擅朝政,结党营私,贪污横行,吴悌见他是奸臣,耻于与之同朝为官,便辞官而归,在家乡长达20年。直到严嵩被赶出朝廷,吴悌才又出山,升至南京大理寺卿,后又升任刑部侍郎。
吴悌的家乡人建祠堂时,将他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陈九川一并祭祀,称那座祠堂为“五贤祠”。学者称他为“疏山先生”,十分尊敬他。
◎故事感悟
吴悌不阿谀奉承,不倚权贵,刚正不阿,其崇高的品质如荷花般出污泥而不染,是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史海撷英
吴悌身后
隆庆元年(1567)吴悌迁南京刑部侍郎。次年,在与人讲谈孟子养性章时,痰疾发作,医治无效而卒。万历中,其子吴仁度(字君重,明后期古文家。官至工部左侍郎)请恤。吏部尚书孙丕扬曰:“悌,理学名臣,不宜循常格。”遂用黄孔昭例,赠礼部尚书,谥文庄。乡人建祠,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陈九川并祀,曰“五贤祠”,学者称“疏山先生”。吴悌为王守仁学,然清修果介(诚实,耿直),反躬自得为多。居家20余年,布袍素食,与四方名士相切磋,所得日深,尤自力躬行,涵养益粹,气节凛然,当官立事皆切国计民生。悌卒后,吏部尚书孙丕杨称悌为“理学名臣”,其师称他为“实践之儒”,罗汝芳哀其学继象山,徐阶则称其“真君子”,崔都玉则说:“得罪权贵止于不为官,得罪疎山则不可为人。”
◎文苑拾萃
《普济方》
《普济方》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外,唯《四库全书》收有全文。原作168卷。
本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全书大致分为12部分,1—5卷为方脉,6—12卷为运气,13—43卷为脏腑,44—86卷为五官,87—250卷为内科杂病,251—267卷为杂治,268—272卷为杂录和符禁,271—315卷为外伤科,316—357卷为妇科,358—408卷为儿科,409—424卷为针灸,425—426卷为本草。编次条理清晰,内容十分丰富。自古经方,本书最为完备。资料除取之历代方书外,还兼收史传、杂说、道藏、佛典中的有关内容。
《普济方》原作168卷,后来改为426卷,分成217类,共788法。全书有图239幅。书中记载了许多疾病的治法,如汤药、按摩、针灸等。《普济方》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方书。它在所列的每一病征之下,列了一些方子,学者或医生只要依病查方,再在各个方子之间选择一下即可。
不平则鸣马怀素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马怀素(生卒年不详),润州丹徒人也。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四迁左台监察御史。
魏元忠与张说二人为张易之、张昌宗两个奸臣所陷害,被武则天流放岭南。在魏元忠与张说启程赴岭南时,夏官侍郎崔贞慎、将军独孤祎之、郎中皇甫伯琼等八人在郊外为魏元忠、张说二人送行。不巧,这事被张易之知道了。张易之便以“柴明”之名向武则天打了小报告,说崔贞慎等八人与魏元忠、张说等谋反。武则天接到密报,立刻命马怀素审问此案。武则天对马怀素说:“此案基本属实,简单勘问一下,可速结此案。”马怀素尽管一言不发,但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在马怀素审案时,中使又屡次催促说:“此八人反状已明,何必还要费这么长时间磨嘴皮子?像这样,要等到几时才能审完?莫非马大人有意偏袒不成?”
中使的话,显然是代表了武则天的意志,言外之意,便是不管这八个人有没有谋反之意,案子就该这样结了。
马怀素听了中使的话,一言不发,只是瞟了他一眼。但这一眼瞟得恰到好处,中使就像是被打了镇静剂一样,马上消停了下来。
马怀素审理完案子,向武则天复命。
他向武则天奏道:“请宣柴明对质。”武则天勉强压制着心中的怒火,不耐烦地说:“朕也不知道这柴明在什么地方。你只根据举报断案好了,还要什么柴明不柴明!”
马怀素说:“经臣查明,崔贞慎等人并无谋反之意。”
马怀素的话让武则天大发雷霆,她质问马怀素:“难道你想宽纵反叛之人吗?”
马怀素说:“魏元忠是以国相身份被流放到岭南的,崔贞慎等为朋友送行,即使有可责怪的地方,也不能算是谋反。汉朝时彭越以反叛罪被诛,可栾布却在彭越的尸体旁向皇上启奏,汉朝天子并没有给栾布判什么罪名。何况魏元忠的事又是彭越之事所不能比拟的,陛下怎么能轻易地给送行的人加上反叛的罪名呢?陛下当然有生杀之权,想要加什么罪名任凭皇上的意思好了。现在叫我审问,我只能依法办事。”
武则天摇着头,用责问的口气说:“看来你是不想给崔贞慎等人判罪了?”武则天的口气中虽带着责问,但明显在态度上已经有所缓和,她清楚地明白,这种强加的罪名必然要遭到马怀素的强烈反对,她太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了。
马怀素答道:“臣见识浅陋,没有看出崔贞慎等八人有什么罪。”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过了气头,给自己打圆场说:“你守的是朕的法律,朕错怪你了。”于是赦免了马怀素及崔贞慎等人。
当时朱敬则听说这件事后,在朝廷之上亲执马怀素的手连声赞道:“马大人,可爱,可爱。”
◎故事感悟
马怀素心底无私、持正不阿、不畏强权的高尚品格是多么可贵啊!他挽救的不仅仅是八个人的生命,也是八个家庭的幸福。马怀素的崇高品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