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义:取义成仁
9432800000007

第7章 舍生取义(1)

荆轲秉承大义刺秦王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忠经·报国章第十七》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因为被夏无且的药囊击中,行刺失败被杀。

战国末期,秦国已成为凌驾于其他六国之上的强国。秦王嬴政野心勃勃,想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不断命令军队进犯别国。在秦国为人质以求与秦结盟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但燕国已危在旦夕。

为了保全燕国,也为了报复秦王对自己的苛毒,太子丹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寻找智勇双全的义士刺杀秦王。可是,重金易得、义士难求,太子丹寝食不安。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太子丹就在大臣田光那里认识了荆轲——一个为人豪爽、武艺高强的侠士。

当荆轲见到太子丹时,太子丹跪下恳求荆轲:“如今秦国贪得无厌,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不使各诸侯全部成为自己的臣下,他是不会满足的。现在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占领了韩地,又发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进赵国。王翦的大军已逼近漳水、邺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云中。赵国哪里能抵抗秦国的攻势,一定会投降。赵国向秦称臣,大祸就要落到燕国头上了,燕国国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祸,现在就算征发全国力量也不可能抵挡住秦军。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私下考虑,希望能得到一位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为了国家的利益,请您助我一臂之力,我将终生感激您的!”

面对虔诚地跪在地上的太子丹,荆轲连忙施礼,他被礼贤下士的太子丹深深感动了。

自从荆轲答应刺杀秦王后,太子丹无比激动。为了补偿荆轲所做的牺牲,他每日将荆轲奉为上宾,锦衣玉食、良宵美酒、歌舞美女,希望满足荆轲的一切欲望。然而,荆轲并没有沉迷,他在苦思冥想:如何见到秦王,取信于他,用什么武器杀死秦王,怎样刺杀……“樊於期!”荆轲想到了在燕国避难的秦臣樊於期,想用他的生命换取秦王的信任,可太子丹却不忍心。荆轲亲自去找樊於期,樊於期为了感谢太子丹的收留之情,也为荆轲刺秦的成功,樊於期留书自杀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凄凉的晚风轻拂着身穿丧服的太子丹等人悲伤的面颊。泰然自若的荆轲,面向滔滔易水,放声高歌。风在低泣,水在呜咽,为勇士的无畏与凛然。送行的人长跪河岸为荆轲祈祷。

一曲唱完,荆轲接过太子丹捧上来的壮行酒,仰天长啸,一饮而尽,然后带上樊於期的头颅,拿起包有匕首的地图,毅然跳上马车,策马扬鞭,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秦国。

在秦国富丽堂皇的咸阳宫里,八面威风的秦王嬴政不屑一顾地瞧着燕国使臣荆轲送来的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又得意扬扬地看着荆轲呈来的燕国最富饶的督亢的地图。随着地图的慢慢展开,嬴政贪婪的双眼眯成了一条缝,仿佛看见督亢的特产大批地流进了他的王宫。

突然,一道寒光从地图的末端闪现,刚刚还是奴颜婢膝的荆轲,如闪电般地抓起藏在地图中的锋利匕首,果断地刺向嬴政的前胸。狡诈的秦王异常机敏,在寒光一闪的瞬间,就已意识到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像狐狸一样躲过了荆轲致命的攻击。

“有刺客,快抓住他,杀死他!”

一时间,咸阳宫内人声鼎沸,昔日歌舞升平的大殿一阵刀光血影。喊声终于停止了,荆轲最终倒在了血泊中。

荆轲的故事从此就被人们所传颂,他的精神也被人们所赞扬!

◎故事感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大义,荆轲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虽没能成功,但他的精神、他的气概永为人们所称颂。

◎史海撷英

秦灭六国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罢黜吕不韦,亲自执政,开始谋划吞并六国的战争。其作战的总谋略是由近及远,先取赵国、魏国、韩国,再取燕国、楚国、齐国。前236年派王翦、桓齮率军攻赵,前229年灭赵。在秦国攻打赵国时,邻近的韩国惧怕秦军声威,于前231年向秦军请降。秦国受降后,把韩地划为三川郡,韩国亡。前225年,秦国任用李信为将率军10万伐楚,结果被楚军打败。第二年又派王翦率军六十万进攻楚国,终于在前222年灭楚。前225年,秦王任王贲为将率兵攻魏,三个月后魏国亡。前222年,王贲又率军攻燕,将燕国灭掉。前221年,秦将王贲又率军灭齐。经过20多年的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

◎文苑拾萃

《咏荆轲》

(东晋)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杨儒大义凛然保卫国土

◎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尉缭子·兵谈第二》

杨儒(1840—1902),字子通,清代铁岭人。其先人是铁岭县的一名武官,隶汉军正红旗人。同治六年(1867)杨儒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四年(1888)任江苏镇海道道员,光绪十七年(1891)为浙江温处道,旋调安徽宁池太道,光绪十八年(1892)改四品卿。他曾任过北京、江苏、江浙等地的道员、少卿、侍郎等职。光绪十八年二月杨儒出任驻美公使兼斯尼巴亚(西班牙)和秘鲁公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太常寺少卿,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任俄国、奥地利、荷兰三国公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工部右侍郎。

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纷纷伸出罪恶之手,入侵中国,企图使中国成为自己的殖民地。作为近邻的沙俄,也以为中国软弱可欺,乘机侵犯了东三省,并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出卖东北土地的条约。

一心想追求安逸生活的慈禧太后,不是调集军队以牙还牙,而是发电报命令杨儒与沙俄谈判,苟且偷安。

接到“签约与否,自行决断”电令的杨儒,心潮澎湃,既为清政府的妥协退让而气愤,又为自己责任重大而不安。他决心尽自己的能力,保护国土的完整。

“杨先生,只要你肯在条约上签字,我们中俄两国就是永远的朋友了,你就是大功臣了,我国政府是不会忘记杨先生的。只要你开口,什么条件我们都会满足你的,那时你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杨先生,请吧!”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得知签约的关键是杨儒,便找上门来,诱劝杨儒。

“不,我绝不做这卖国求荣的事。东三省是中国的,岂能拱手让人!”杨儒大义凛然地反驳。

“杨先生,你不签字,一定是怕你的政府以后加罪吧?没关系,如果将来你的政府降罪于你,我们国家一定出面干涉的,我们会保护你的。”维特自作聪明地劝着。

“我是中国的官员,我是大清的臣子,为什么要让俄国来保护?凭什么你们来干涉?这种背叛国家的事我杨儒绝不会做!”杨儒义正词严。维特见杨儒态度坚决,灰溜溜地回去报告。俄政府又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希望清朝早日就范。

为了保存自己的统治地位,主和派的李鸿章在慈禧的授意下给杨儒拍发了电报:“势处万难,不得不允,请酌情画押,勿误。”

“哼,我是全权大使,我绝不做卖国大使!”杨儒看了李鸿章的电文,十分气愤。

“给你十五天期限,到时不签字,一切后果都由你们的政府负责!”沙俄外交大臣见杨儒拒不签字,怒吼着下了最后通牒。

内外交困,杨儒病倒了。

清政府的怯懦,杨儒的大义,激起了全国人民抗俄保国的激情,纷纷举行集合游行。英、日等国目睹中国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同时也为了各自在华的利益,也反对清政府与俄国签约。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终于作出了支持杨儒,拒不签字的决定。

“政府决定不签字!”

“大人可以答复俄国人了!”

手下的人接到朝中的电报,高兴地告诉了杨儒。

“快备车!去通知俄国人,让他们死了这条心。”得到消息的杨儒万分激动,不顾病痛的折磨,冒雪奔向俄国大使驻地。

东北的严冬北风呼啸,鹅毛雪铺天盖地,天地间一片凄凉,几乎不见行人。“啪,啪,啪!”三声清脆的马鞭声从对俄谈判全权大臣的大院中传出,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匆匆从院中跑出,一位身穿满清官服的人昂首坐在车上,向沙俄侵华军队的驻地驶去。风雪打着旋儿地扑向马车,车夫不停地拉着头上的帽子,希望能暖和一点,可车上的人似乎没有感到刺骨的寒冷和刮面的雪花,他炯炯有神的双眼静静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嘴角浮着胜利的微笑。

他,就是专程前往沙俄驻地回信的,不畏沙俄的清朝大使杨儒……

◎故事感悟

民族大义,千古一题。杨儒为国家与领土的完整,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使国土不受外寇的侵犯,不畏强暴,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在民族危亡时刻,杨儒不为利益所动,深明大义,保全了国家的领土和民族尊严。

◎史海撷英

尼布楚条约

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雷帝时开始,沙俄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俄国人的殖民地。当俄国的势力接近清代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

1652年(清顺治九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

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在边疆人民奋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沙俄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1685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5月22日从瑷珲起兵五千人,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5月25日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侵略军被迫投降,答应撤退。但当清军一离开,他们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侵略军头子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十一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

◎文苑拾萃

颐和园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20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之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修复。后来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