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义:取义成仁
9432800000018

第18章 深明大义(2)

谭嗣同少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他5岁就开始苦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典籍。从10岁起,即拜笃好经世之学的欧阳中鹄为师,后又在当时名扬幽燕的侠客大刀王五(王正谊)门下学艺。从欧阳中鹄和大刀王五身上,谭嗣同学到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武艺。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在各地做地方官,他随父亲到过甘肃、新疆和台湾,漫游了黄河两岸和大江南北,走了八万多里的路程。这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也使他亲眼看到了广大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情景,从而产生了挽救民族危难、为祖国的进步事业献身的念头。

后来,谭嗣同到北京找到梁启超,两人成了亲密朋友。梁启超对谭嗣同十分佩服,写信给康有为说:“谭嗣同才识明达,魄力绝伦。我见过的人很多,其中不乏有抱负的人物,但要数谭嗣同为第一。”

不久,谭嗣同写成了有名的《仁学》这部书,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号召人们冲破封建伦理的罗网。

谭嗣同的这种思想,同当时的康有为不谋而合。

光绪二十年(1894),谭嗣同更进一步意识到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必要性,因而倾其全力研究西学。此时,他已阅读大量现有的自然科学译著,并在数学领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在家乡他发起创立了一个算学社。面对顽固守旧官绅的攻击压制,他不屈不挠、无所畏惧。后来,谭嗣同应邀回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举办新政。陈宝箴主湖南新政,朝气蓬勃,想以湖南开东南新政之先。同时,谭嗣同故交、湖南省学政徐仁铸也在倡导新学。

是年七月,黄遵宪署理湖南按察使。黄曾长期任驻美国、英国及日本的外交官,接受过许多新思想,因此也是维新运动的重要骨干。

与此同时,谭嗣同办起了宣传变法的《湘学新报》,这是湖南开办的第一份报纸。

谭嗣同还任南学会会长,不仅主持会务,并且在该会举办的集会上做过多次颇有影响的讲演。南学会的宗旨,在于团结南方一切重要维新人士,探讨如何使中国富强,如何把发源于湖南的新思潮发扬光大。经过各方面努力,湖南各界人士扩大了眼界,因而置轮船、兴实业、筹办铁路,风风火火地做起实事。

从此,谭嗣同的名声越来越大,在北京的维新派大臣徐致清向光绪皇帝推荐了他。光绪皇帝召见了谭嗣同,让他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个人到军机处办事,主持变法。

变法蓬勃地开展起来了,却触怒了掌权的慈禧太后。慈禧决定废掉光绪皇帝,自己垂帘听政。光绪皇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立即写了一封密诏给康有为。

上面写着:“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了。你们要快些想出妥善的办法搭救。我现在十分着急,就指望你们了。”

八月初一,慈禧的心腹荣禄手下的大将袁世凯到北京来了。在这以前,康有为曾经向皇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变法的力量就增强了。

光绪皇帝也觉得康有为他们不过是书生,无权无势。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支持不可,就命令袁世凯进京接受召见。这一天,他召见袁世凯以后,马上就给了他侍郎的官衔。

荣禄注意到皇帝在拉拢袁世凯,马上调动起自己的亲信部队进驻北京和天津,切断了住在天津小站的袁世凯进京的通道。

光绪皇帝在八月初二又写了一封密诏交给林旭。林旭连忙把三天以前那份密诏也带着出宫交给了康有为。

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看了第一份密诏,立刻紧张起来,接着又看第二份,那上面写着:“形势已经大变,康有为等要立即出京。你们要爱惜身体,将来才能为国办大事,建立功业,也不负我的希望了!”

康有为读完,已经泣不成声,其他人跟着大哭起来。

哭了一会儿,康有为说:“要解救皇上,只有干掉荣禄。听说皇上已召见过袁世凯了,他现在还在北京。”谭嗣同立刻站起来说:“让我去见他!”

八月初三深夜,谭嗣同单独到袁世凯在北京的住处去见了他。两个人寒暄了几句之后,就谈起了光绪皇帝召见的事。

谭嗣同试探着问:“你对皇上的印象怎么样?”

袁世凯感慨地说:“没说的,当今皇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贤明君主。”谭嗣同不再犹豫了,马上取出光绪皇帝的密令给袁世凯看,又诚恳地说:“现在皇上大难临头,只有你有能力救他。你既然忠于皇上,就应该竭尽全力搭救。”

接着又说:“你如果贪图富贵,就请到颐和园去向太后告密。把我杀了,你就可以升官发财!”

袁世凯站起来,正颜厉色地说:“你把我袁世凯当成什么人了?我一定会听从皇上调遣。”

谭嗣同听了袁世凯信誓旦旦的保证后就回去了,第二天袁世凯便回了天津。他一下火车就去见荣禄,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了他。荣禄听得变了脸色,当天就坐专车到北京去颐和园面见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马上动手,把光绪皇帝幽禁在瀛台(今中南海)里。接着,她又命令逮捕那些维新派人士和官员。

事变发生的时候,谭嗣同正和梁启超在住处商谈。有人进来报告说:“大事不好了!皇上已经被太后软禁起来。朝廷已经下令逮捕康先生,现在正派人四处搜查呢!听说没有抓住康先生,就把他的弟弟康广仁抓走了。”

谭嗣同听了,心里像刀扎似的难受。他知道变法已经失败了,可他毫无慌张的表情,从容地对梁启超说:“我是不怕死的,就让他们来捉拿吧!”

梁启超说:“那怎么能行呢?还是逃吧。”

谭嗣同回答说:“有逃命的人,我们的事业就不会中断;没有流血牺牲的人,就不能报答皇上对我们的恩情。你快走吧。”

梁启超于是急忙离开了谭嗣同的住所,后来辗转去了日本。

梁启超走后,谭嗣同和他的老师大刀王五准备营救光绪皇帝。无奈宫禁森严,囚禁皇上的瀛台更是四处环水、无法接近,只好无功而返。谭嗣同看到无力挽救光绪皇帝,就决心以身殉国,整天在自己的书斋里看书,静候捉拿他的人。这时候,有的朋友劝他说:“你赶快离开北京还来得及,还是避避风头,到日本或者南方再说吧!”

他父亲谭继洵也写信劝他快点逃命。谭嗣同毅然拒绝了这一切劝告,他对朋友们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听说有因为变法而流血的人,这就是国家不能进步昌盛的原因。既然如此,为变法而流血的事,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过了几天,荣禄派人逮捕了谭嗣同,把他押入了监牢。谭嗣同在牢房里从容自若。他在墙上题了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意思是说,虽然死亡等待着我,但能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死,我感到自豪。我和康有为先生肝胆相照,都是像昆仑山一样挺立的人。

8月13日,清朝政府决定杀害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在行刑以前,谭嗣同面带微笑,高声对围观的群众朗诵了他的诗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故事感悟

谭嗣同的死,表现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表现了在当时的中国改革是多么艰难。虽然它符合当时中华民族的利益,具有救亡图存的意义,但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只能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摆脱侵略,求得国家的富强,就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

◎史海撷英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文苑拾萃

《中外纪闻》

北京强学会成立以后,“先以报事为主”,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中外纪闻》于12月16日正式刊行,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册注明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中外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即遭封禁,但“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在今存各册中,有《英国幅员考》、《西国铁路考》、《地球奇妙论》等。《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衡阳县礼梓山(今洪市镇余家大屋)人,生于湖北秭归县,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1928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夏明翰在汉口余记里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夏明翰,1900年农历八月出生在其父亲做官的湖北秭归。夏明翰的童年跟随祖父母在湖北、江西等地度过。

1912年全家回到衡阳,住在衡阳市湘江东岸的杨家花园里。夏明翰的父亲曾做过秭归知县,1901年又钦加三品衔,署理归州知州,继而被派往日本考察政务;祖父中过举人,做过京官;外祖父是清末翰林、国史馆秘书,母亲也能善诗文。少年时代的夏明翰就受到了父母追求科学民主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熏陶,养成了爱读书善思考的习惯。他并不以“夏府少爷”自居,而是经常做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还尽自己的能力接济穷苦人。

1917年春,夏明翰进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位于衡阳)读书。在校期间,他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读进步书籍,并参加游行和反对军阀的活动,因此与祖父的矛盾日益尖锐。夏明翰组织成立了革命团体“砂子会”,并用诗歌和绘画揭露军阀卖国贼的丑恶嘴脸,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夏明翰曾写过一首讽刺军阀的诗:“眼大善观风察色,嘴阔会吹牛拍马,手长能多捞名利,身矮好屈膝磕头。”真是把军阀政客们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四”运动风潮波及衡州后,夏明翰与同学一起发动罢课、推动罢市,声援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他带领一个演讲团,经常到各地演讲宣传。在查禁日货的斗争中,夏明翰首先发动自己的弟弟妹妹夏明震、夏明霹、夏明衡等,把祖父藏在夹墙中的日货集中到湘江河边,付之一炬。

1921年冬,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夏明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夏明翰在长沙从事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了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夏明翰按照湘区党委的指示,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长沙人力车工人的罢工斗争,并取得了完全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夏明翰闻消息,非常悲愤,挥笔写下一首短诗:“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为了“斩蒋贼头”,夏明翰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第二次北伐的革命军,在邓演达主持的政治部思想部担任宣传部长,并随军到达河南前线。1927年6月,党中央又将夏明翰调回湖南工作,继续担任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已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为了保守党的机密,做好党的工作,夏明翰经常改换住宿地点。7月大革命失败后,夏明翰参与发动秋收起义,同时还鼓励自己的亲戚参加武装斗争。征得组织上的同意后,他派七弟夏明霹到衡阳开展工作,五弟夏明震到郴州开展武装斗争,四妹夏明衡到衡山组织领导起义。后来这些弟弟妹妹都在武装斗争中先后英勇牺牲。

1928年初,夏明翰被党调到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参加省委领导工作。由于叛徒的出卖,同年3月18日他不幸在武汉被敌人逮捕。在他的房间里只搜到一块怀表、一个手电筒和他戴的一副近视眼镜。夏明翰被捕后,党组织设法营救,未能成功。

3月20日清晨,他被敌人押送到汉口余记里刑场。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的正义事业,夏明翰悲壮地牺牲了,时年仅28岁。

◎故事感悟

夏明翰为了正义事业,用自己的文字和身躯与敌人做顽强的抗争,书写了一股为正义而献身的浩然大气,激励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革命理想而前仆后继、一往无前!

◎史海撷英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

◎文苑拾萃

新 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14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方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