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义:取义成仁
9432800000014

第14章 大义凛然(3)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解送往元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解救之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18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书劝进。不久,文天祥便被诏至福州,出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收复失地。1277年3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义军也都挥旗响应,震撼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朝急忙调动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又派兵五万追击文天祥。文天祥的部队不过5000余人。八月,在空阬的战斗中,文天祥的部将有数十人牺牲,文妻及子女都被俘虏。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天祥才得以逃脱,而赵时尝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余部队,并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但不幸在12月20日的五坡岭战队中又失败了。文天祥自认为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下了随身携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如愿以偿”,在昏迷中被俘了。文天祥被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过零丁洋》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表达了他以死报国、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伯颜把他扣押在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伯颜:“我文天祥只求以死报国,与宋朝同生同死,无论什么严刑拷打,我都无惧无怕。”元帝忽必烈先后派阿合马、孛罗审问劝降文天祥,都遭到了文天祥的强力斥责。

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同样遭到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只愿一死就足够了!”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

◎故事感悟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做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毫不留情。文天祥留下的“人生自古虽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世代传诵。

◎史海撷英

靖康之乱

12世纪最初的25年,在中国是宋朝宋徽宗统治的年代。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1119)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度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中国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公元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金崛起后,占领了辽国的许多土地,后来金和北宋联合夹攻辽。在公元1125年,金军俘获辽的皇帝,辽国宣告灭亡。金灭辽以后,看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就在灭辽的当年冬天挥军南下,大举进攻北宋。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的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多人,北宋灭亡,历史上称这一变故为“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做了皇帝,后来定都临安。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宋”。

◎文苑拾萃

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

李诚之全家大义舍生赴死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宋·文天祥《即事》

李诚之(1153—1221),字茂钦,今浙江省东阳市人。宋庆元初,是饶州教授,擢国子学录,因直谏罢职后任郢州知府,大修边防,储粮练军。后来又调到湖北蕲州,扼守要冲。诚之加固城垣,训练兵民,储蓄粮食,置备兵器,严密布防。后在抗金的战斗中英勇奋战,但战争惨烈、死伤无数,李诚之悲愤自刎。

天刚蒙蒙亮,南宋时期的蕲州城上便人影幢幢。大批民工正忙碌着加固城墙,修补城楼,安置滚木礌石。城内校场上不时传来雄壮的喊杀声和整齐一致的脚步声。这一切好像预示着什么事要发生。

此时,一位年约七旬的老者在四个佩刀侍卫的陪同下走上城来。老人一身儒士打扮,头巾在晨风中飘动。他静立城头,向北方的茫茫天际望去,浑身透出一股莫名的威严,他手捻渐白的长须,微微颔着,脸上显出一种不易察觉的笑意。“如此防备,可以抵挡金兵的侵犯了。”他满意地用手摸了摸新补的城墙,用略带嘉许的口气鼓励热汗直流的工匠们。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蕲州知州李诚之。

这天是李诚之在蕲州任职期满的日子。他很早起来,最后看看就要离开的古城,家眷们早就把行李收拾停当,在官衙内等待李诚之回府一起登程。

李诚之四处看过之后回到府内,见夫人率领全家老小迎出门来。马夫已经把马牵出厩栏,往满载行李的大车上套。李诚之举起手刚要说走,突然,府外传来一阵紧急的马蹄声,一个士兵喘着粗气,风尘仆仆地跑进府来,来不及施礼,大声报告:“大人,金兵大举南下,已距离蕲州不远。”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府上一时有些慌乱。夫人走上前,急切地问李诚之:“夫君,怎么办?”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说:“大人在蕲州任期已满,我们还是赶快离开吧!”

大家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李诚之,静等他的决定。

李诚之来回踱了几步,转过身来,一字一顿地说:“我李诚之一介书生,年已七十,该告老还乡享清福了。可是此刻金敌侵我蕲州,军情火急。新任知州尚未到任,我若一走,蕲州军民必定群龙无首,蕲州城就会落入敌人手中,百姓将遭到金人的蹂躏。况且,蕲州位置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蕲州一失,金兵将会长驱直入,我大宋江山难保。我不能走,你们也要留下,我们要和蕲州军民一起抗敌,誓死守住蕲州城,决不让金兵前进半步!”

说完,李诚之便召集将士,安排抗敌之事。他亲自率兵出城迎战,奋勇杀敌。将士们见老知州身先士卒、不惧生死,于是群情激昂,志气大振,勇往直前,屡次击败敌人的进攻。就这样,李诚之始终坚守着蕲州,金兵锐气受挫,进退维谷。

但是,金兵的后援不断涌向蕲州,南宋派冯树前往蕲州接应。冯树率部到达蕲州境内却止步不前,坐壁观望。李诚之内心非常愤怒,但他依然镇定自若,鼓舞将士:“冯树贪生怕死,蕲州不能把希望放在他身上。我们一定要坚守蕲州,舍生取义,为国尽忠。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话音刚落,全体官兵齐声高呼:“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坚定的声音响彻蕲州城上空。金兵再次发起猛烈的攻击,蕲州军民毫不畏惧,奋起反击。城内城外,杀声震天。然而众寡悬殊,城被攻破,金兵潮水般涌入城内。

李诚之率众与敌人展开巷战。战斗异常激烈,场面分外悲壮。尸横遍地,流血漂橹。儿子李士允苦战力竭,英勇就义。李诚之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长叹一声,含愤自刎。

死前他对妻子大声说:“城破人亡,你们不要受金人的侮辱!”李诚之的妻子、儿媳等听后,一起投水赴义,其情景令人扼腕哽喉。

◎故事感悟

李诚之年高七旬,以国家的存亡为己任,临危不惧、英勇抗金、保家卫国,终舍生取义、为国赴难,是一位值得后人颂扬的大英雄。

◎史海撷英

书院制度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像岳麓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更是屈指可数。古代书院为名流或当地开明士绅、百姓捐资而建,一般有学田养护,当然也有得到官府资助的。书院办学的规模、层次不尽一致。层次较低的书院授受蒙童,承担启蒙教育的任务;层次中等的书院可出秀才之类的文人。

◎文苑拾萃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它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的美称。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明文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谦秉义固守京城

◎人臣之职,当奋不顾身。——元·欧阳玄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是出自我国明代伟大的民族英雄于谦之手。在这首饱蘸激情的诗作中,人们能够看到诗作者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于谦因为睿智忠勇、政绩卓著,年轻时就被从地方调到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当时,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率兵南犯,侵掠了山西、大同等地,当朝皇帝明英宗听信了宦官王振的主张,仓猝应战,亲自率领五十万明军远道出征。由于缺乏准备、指挥失误,明军与瓦剌部一接触就全线溃败,在退守土木堡一战中全军覆灭,高高在上的一朝皇帝成了蒙古人的阶下囚。

消息很快传到京城,朝廷一片恐慌。皇太后急忙在朝中大殿召集众大臣们商议对策。一个叫徐理的大臣扯高着嗓音发言了,他说:“皇帝被俘,群龙无首,京城临近蒙古,位居险地,危在旦夕。应该迁都南京,在那里建立一个巩固的大后方,等待时机,再北上讨伐蒙古人……”话音未落,一个人从座中站起,大声斥责道:“对于这种怯战逃跑,提议迁都的卑鄙小人,必须格杀勿论!”这个人正是于谦。

满朝文武鸦雀无声,等着听他的下音。他义正词严地陈述道:“京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放弃了京师就会人心涣散。宋朝偏安半壁,迁都杭州的惨痛教训还不值得我们作借鉴吗?北京城虽然临近蒙古地,但是有险可守。最重要的是军民之中,人心思战,所以此时万不可有丝毫的退却之念。应该火速召集各地部队来京,加强对京城的防御,誓死保卫我们的国都!”他慷慨激昂的抗战主张,得到了座中许多大臣的赞许,影响了犹豫不定的皇太后。最后皇太后决定不迁京都,由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临时摄政,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统制天下兵马,保卫京城。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立即从各地调集兵马来京,筹备粮草,修造兵器,加固城防。

再说那瓦剌太师也先早已对北京城垂涎三尺,便乘着胜势将英宗作为人质,挟持着英宗攻破了紫荆关,长驱南下,直逼北京。

当时北京的守军只有20多万,其中有许多老弱不堪者。由于交通不便,地方增援的部队还在道上,情况万分危急。有的将领畏敌情绪严重,不敢出城迎敌,提出了闭门拒守的主张。于谦分析道:“我们面临的是一种敌强我弱的态势,如果闭门死守,便会在敌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的虚实,只能大长敌人志气,削减我们拒敌的斗志。我们必须用计策反击敌人。”于是他便排阵布兵,在德胜门外事先将一部分兵力埋伏在城外无人居住的民房里,然后派小股部队诱敌深入。也先哪知是计,见有明军出现,就一路呼喊着杀了过来。忽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抱头鼠窜。也先的两个弟弟先后丧命。

也先在德胜门失利后,便调拨人马转而猛攻西直门和彰义门。明军的抵抗十分顽强,伤亡也比较惨重,眼看就要失守了。于谦下令动员北京市民参战。大批北京的市民蜂拥地赶到那里,杀声震天,他们登上房顶抛砖投瓦。敌人顾此失彼,东窜西逃,最后只好扔下大批尸首逃回塞外。

时隔不久,也先只好将英宗送回了北京。

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使明王朝转危为安。于谦死后,人们把他的祠墓建在杭州西子湖畔,让他长眠在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身边,以寄托人们的敬仰和缅怀。

◎故事感悟

于谦以他的为国为民、忠勇大义、视死如归的壮烈胸怀,顽强地抵御外敌的侵略,守住了北京城,捍卫了江山社稷,成了一位令人敬爱的民族英雄。

◎史海撷英

万历援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