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报:知恩图报
9431500000009

第9章 师恩、亲恩当回报(2)

◎故事感悟

康昆仑怀着谦虚求教的心从恩师那里学习手艺,使他的才艺不断精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更可贵的是,他还做到了不忘恩师。我们也应当把尊师敬长这种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下去。

◎史海撷英

段善本善作曲

段善本不仅善弹琵琶,而且还善于作曲。他曾创作道调凉州曲,流行于世。段善本带的徒弟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李管儿。唐人元稹曾作《琵琶歌》称赞李管儿: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逢人便请送杯盏,著尽工夫人不知。……平明船载管儿行,尽日听弹《无限曲》。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

◎文苑拾萃

德宗皇帝挽歌词四首

(唐)白居易

执象宗玄祖,贻谋启孝孙。

文高柏粱殿,礼薄灞陵原。

宫仗辞天阙,朝仪出国门。

生成不可报,二十七年恩。

虞帝南巡后,殷宗谅暗中。

初辞铸鼎地,已闭望仙宫。

晓落当陵月,秋生满旆风。

前星承帝座,不使北辰空。

业大承宗祖,功成付子孙。

睿文诗播乐,遗训史标言。

节表中和德,方垂广利恩。

悬知千载后,理代数贞元。

梦减三龄寿,哀延七月期。

寝园愁望远,宫仗哭行迟。

云日添寒惨,笳箫向晚悲。

因山有遗诏,如葬汉文时。

李春芳巧释听月楼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动报亲恩篇》

李春芳(1511—1585),嘉靖十年(1531)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擢进士第一,以状元授翰林学士,与张居正同科。隆庆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1571)李春芳任当朝首辅,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

明朝嘉靖年间,李春芳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乡人陈员外专门将后院新楼装饰一新,准备迎接李状元。

几天之后,李春芳的坐船停泊在陈家庄码头。上岸后,李春芳并没有回家,却径直来到陈员外家中,去参拜寄居在陈家的李春芳幼年的塾师。陈员外一见李春芳来到家中,连忙召集乡邻,并在新楼上设宴欢迎李春芳。

入席之际,陈员外和众乡亲都请李春芳坐首席。然而,李春芳却坚持不肯,直到恭请自已的老师入座首席后,才在侧座奉陪。

酒过三巡,陈员外让家人捧出文房四宝,恭请李春芳为新楼题匾。李春芳见状,赶忙摇手说:“不!不!学生年轻,哪能在家乡父老面前题匾献丑?何况,今天有我的老师在场。若要题匾,也得让我老师题才是。”

穷困的老塾师见学生谦让,也就抓笔挥毫,在白纸上写下了三个斗大的字:“听月楼。”在座的乡亲本来对穷塾师题匾就有些不快,一见这三个大字,就七嘴八舌嚷嚷起来:“月亮也能听,岂不是千古奇闻?”

“此楼虽然高耸,可谁也听不到月亮呼喊什么!”

还有人不时发出一阵阵冷笑。

穷塾师也自知失误,大为尴尬,显出一副无地自容的窘相。

李春芳目睹这番情景,心中十分不好受。他故意走到老师题写的三个大字跟前,煞有介事地揣摩了一番,忽然若有所悟地喊道:“写得好!写得好!取名‘听月楼’,妙!妙!果然是我的老师高明啊!”

李春芳的极力赞美,使在座的人都大吃一惊。老塾师也莫名其妙,不知状元称赞“听月楼”好在哪里。陈员外更是糊涂,忙问李春芳:“状元如此叫好,到底好在何处?”

这时李春芳环视众人,笑嘻嘻地说道:“高手之意,自古在不言之中。然而,知道老师用意的,只有学生,还是让我为老师点破吧!”

李春芳说完,就在“听月楼”三字左侧空白处用小字写道:“嫦娥起舞,环珮铿锵;吴刚伐桂,斧声叮咚,是谓听月楼也!”

接着,李春芳又面对众人,振振有词地说道:“月亮有声,古人早已记载,只不过大家不注意罢了。”

众乡亲一听李春芳这样解释“听月”二字,不禁恍然大悟连称“写得好,解释得更好!”老塾师更是感谢这位状元学生给自己解了围,将自己的失误巧妙地遮掩过去。

李春芳尊师的美德很快传遍了乡里,人们称赞他做了状元之后仍然不忘他的启蒙老师。

◎故事感悟

李春芳用行动维护了老师的尊严,报答了他的启蒙老师。岁月在流逝,却洗刷不掉无处不在的师恩;四季在变迁,却改变不了平凡而又伟大的师恩。师恩平凡,平凡在每一位老师都用行动诠释着它的涵义。

◎史海撷英

李春芳隐退后仍关心民事

尽管曾经贵为首辅,但归乡后李春芳很快融入民间,除了关注年岁丰歉之外,对地方的风俗教化也很重视。目睹当时兴化弃礼相凌、纵情自侈的奢靡现象,李春芳亲订《乡约事宜》,从婚嫁、丧礼、序齿、称呼、寿诞、相见、分资、柬帖等方面订立了一些让乡人遵守的条款,希望能够“回风俗之一端”。此外,兴化县志里还有李春芳赠送《杜氏通典》、《十三经注疏》、《性理》等书籍给县学的记载。“由状元为执政,冯京不愧乎科名;以宰相而养亲,王漙见容于当世。古称盛事,今乃兼之”,这是《归田敕》里对李春芳致仕的评价。王锡爵在《太师李文定公传》里也对李春芳这种优游林泉、巢云终老、“不复知人间事”的生活态度很欣赏,认为李春芳“可谓功名成全,孤标寡耦矣”。

◎文苑拾萃

李春芳

(明)陆西星

状元作宰相,素履若韦布。

门馆无私恩,边境绝公贿。

辞受乃一节,可以见衷素。

刘绍棠不忘师恩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刘绍堂出身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1949年刘绍棠在中学读书时开始发表独创作品;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本命年的回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翌年退学;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称誉为“神童作家”。刘绍棠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等职务;曾多次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1997年3月12日因病逝世于北京。

当代著名作家刘绍棠,中学时代就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成为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青年作家。但他从不因自己才华横溢而瞧不起自己默默无闻的老师。相反,他的心灵深处,永远铭记着幼年时老师教诲他的深恩。

刘绍棠进入初中后,胡泽生先生担任他的班主任并教他数学。胡先生讲课一贯认真,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尤其喜欢在学业上奋发进取的学生,因此深受同学们的尊敬与爱戴。

刘绍棠考入初中时,数学成绩名列前茅,胡先生更是对他器重有加,非常希望刘绍棠将来在数学上学业有成,成为他的得意高足。但是,刘绍棠当时已暗中喜爱文学,知道胡先生对自己的殷殷厚望后,刘绍棠心中十分惭愧。他常为自己辜负胡先生厚望而忐忑不安,甚至不敢面对胡先生那深情的目光。胡泽生先生了解情况后,宽厚而慈祥地对刘绍棠说:“绍棠,人各有志,岂能强求?也许你更适合搞文学。”

刘绍棠见老师如此理解自己,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激,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对文学创作也更加喜爱。

从此以后,每天晚自习,刘绍棠急匆匆地做完作业,便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在课堂上埋头写起了小说。胡先生每天检查晚自习,总是静悄悄地走到他背后,静静地观看,有时善意地提醒绍棠,让他注意写字姿势,预防眼睛近视。在胡先生的关心和爱护下,刘绍棠的创作进步很快,接连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其他功课也没有荒疏。

毕业后,刘绍棠被分配到河北省文联工作。1953年,他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这时,他十分想念关心、爱护他的胡先生,也想把分别后的工作成绩向敬爱的老师汇报,于是,他就从通县赶到北京,去见胡老师。当他冒着小雨赶到胡泽生先生家中时,不料听到的竟是胡先生已去世的噩耗。这个消息对刘绍棠是当头一棒,他想起胡先生的培养之恩,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从胡先生家中走向车站的路上,飘飘的雨丝和着泪水,一齐从他脸上滚下……

走了10里,哭了10里,刘绍棠带着对恩师的无限怀念和悲伤回到了通县。

之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刘绍棠都没有忘记胡先生等老师们的关怀、培育之恩,在他的一些文章中,都怀着崇敬之情向童年、少年时代的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故事感悟

刘绍棠的这种作风是我们应当提倡的。是啊,师恩不是金钱,不是财富,但师恩对人的影响却胜过金钱和财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史海撷英

刘绍棠痴于写作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要有一个人值班。刘绍棠值班时也不忘写作,室内孤灯一盏,在大地颤抖时,他坦然处之,文思泉涌,笔不停挥。

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狼烟》。当发出地震报警时,他还沉浸在写作之中,人们慌忙招呼他,他才醒过梦来,持笔挟书从房门跑出来。他对于创作就是这样痴情投入。

◎文苑拾萃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手指刮破脸蛋儿,臊得他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的叫他小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妆,阎王爷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华罗庚报效“母亲”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大师,江苏太湖西北金坛县城镇人。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以华罗庚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我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华罗庚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大学,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

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塔里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都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然而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大学,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取得了极大的荣誉。

◎故事感悟

华罗庚没有觊觎国外的金钱和高等待遇,回国只为一件事——报效生他育他的祖国母亲!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情怀!是啊,我们也要像华罗庚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