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专:所力应专
9430200000017

第17章 科学研究(4)

敦煌临摹壁画展,是张大千先生灌注了激情、凝结了心血的作品。后来出版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特集》、《敦煌临摹白描画》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的一名专业画家,张大千是去敦煌长期临摹的第一人,敦煌之行是他艺术道路上关键性的转折点,也是他艺术河流中的一座巍峨壮观的灯塔。

◎故事感悟

做好一件事,需要很多时间,倾注很多热情。很多人由于不能持之以恒,往往在事情还没有做完时便半途而废。做一件事,只有做得彻底,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史海撷英

张大千画螃蟹脱身

1937年,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占领了北平,随后又把颐和园封锁了,还把园中的居民赶到了排云殿前。日军有个大佐误把张大千认做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要把他押到宪兵队去。

张大千辩解道:“我是张大千,画画的;于右任不会画画,他是书法家。不信我给你画幅画看。”

日军大佐点头同意,张大千便打开画夹泼墨挥毫,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只大螃蟹,张牙舞爪,口吐白沫。

日军大佐一看明白他的确是著名画家张大千,就皮笑肉不笑地说:“那你就留下来画画也好,不用走。”

正在这时,杨宛君乘着红十字会的汽车闯了进来,后面跟着穿白衣的大夫走过来说:“不行,他患有传染性肝炎,会传染的,请你们快离开,医院已派专车来接他了。”

日本大佐一看这情景,也不知所措,便一挥手,让宛君和大夫把张大千带上了救护车开走了。

对此,张大千表示十分佩服杨宛君的处变不惊、智勇双全。

◎文苑拾萃

大风堂画派

由张善子、张大千昆仲共同创建的大风堂画派又叫“大千画派”,是中国综合性绘画流派之一。

20世纪20年代,张善子和张大千在上海西门路西成里的“大风堂”开堂收徒弟,弟子们都被称为“大风堂门人”。

和“长安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不同,大风堂画派是唯一一个不以某个具体区域划分和命名的画派,也是一个延续、开放、包容性非常强的中国画中的综合性画派,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等画种,还是工笔、写意、泼墨等画法,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代代不息。

林巧稚冒险“抗癌”

◎愚者有备,与知者同功。——汉·刘安

林巧稚(1901—1983年),又名丽咪,福建省同安县鼓浪屿(今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福建省厦门市人。闻名中外的妇产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的第一位女科学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29年,林巧稚经过八个艰苦的春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且被挑选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后来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她是协和医院妇产科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林巧稚毕业从事妇产科的教学、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擅长于疑难病例的诊断与处理。她的事业始终和病人联系在一起,她的一生奋斗目标是:“让所有的母亲都高兴平安,让所有的孩子都聪明健康。”她认为,不理解病人,不同情妇女,就算不上一个好的妇产科大夫。

她曾主治过这样一个病人。这是一个多年盼望做母亲的人,在怀孕之后被诊断为宫颈癌,要住院手术,切除子宫,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保全,今后将完全失去生育能力。这对于个人、家庭来说,无疑是痛苦和不幸。

作为一名医生开刀病除,算是尽到了责任,但林巧稚在对患者进行了一番认真检查之后,又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病理切片,意外地发现在病理切片中的活体组织不那么发脆发硬。这本来是不易被人注意的细微之处,使她心里一动,这似乎与一般恶性病变的组织有点不同,会不会是良性肿瘤在怀孕期的特殊变化?她马上找到病理科教授会诊,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事病理研究几十年的老教授张锡钧,虽然不相信自己的分析会有错误,但还是被林巧稚说服了,同意了她那有些冒险的治疗方案:暂不做手术,严密观察肿瘤的变化,并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此后,每隔一周,林大夫都为病人做一次检查,亲自观察病变情况。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肿瘤并未长大。冬去春来,胎儿成熟了,剖腹产出。奇迹出现了,患者的宫颈肿物居然消失了。原来,林巧稚的推断是正确的。她不仅以崇高的医德挽救了一个新生命,而且以高超的医术引出了妇科学上的新问题。

几年之后,医学界终于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例产妇所患的宫颈肿物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脱膜瘤。它虽然具有瘤的形态,但并不是真正的瘤,更不是什么恶性肿瘤。林巧稚就是以这样高度的责任感对待病人,对待自己的事业。正因如此,她一生著书十几部,成为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故事感悟

林巧稚对患者负责,不断学习,成功地验证了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为我国的妇产事业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也说明了林巧稚是一个不断学习、敢于向传统挑战的人。

◎史海撷英

林巧稚纪念邮票

1990年10月10日,我国原邮电部为表现现代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发行了一套《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4枚,其中第一枚是医学科学家林巧稚,另外三枚是张钰哲、侯德榜、丁颖。

邮票上的林巧稚,穿着白色大褂,项上挂着听诊器,显示了她的医生身份;肖像脸部通过明暗关系突出的那种光明感,是她对人类未来美好希望的象征;那精心描绘出的慈祥、乐观的笑靥,表示她爱人胜过爱自己的崇高医德;在背景中有幅胎儿临产图,蕴涵了对这位“生命使者”的真正赞誉;还有那殷红的温柔色调,也为这位终身未嫁的女医学科学家平添了几分妩媚。

◎文苑拾萃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我国的重点医科大学,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它的前身是“协和医学堂”,191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创办。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直接归卫生部管辖,改名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开始由教育部、卫生部双重领导,属于中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007年5月18日,该大学被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童第周借钱买显微镜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

童第周(1902—1979年),字蔚荪。浙江省鄞县人。著名胚胎学家,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闻名。童第周是中央研究院(后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

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拓者。曾担任过海洋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小时候的童第周,因为家庭贫穷,直到17岁才上中学,后来考入了复旦大学。怀着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力量的热情,他又于1930年到比利时留学。学成归国后,他来到了青岛山东大学,开始在这里从事海洋生物的研究。但因为日本的侵略,山东大学迁移到南方,后来又解散了。

1939年,童第周和妻子叶毓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被困在了四川一个小镇上。但对于童第周来说,不能进行科学研究比生活的困境更让他难受。而搞研究,却又连起码的仪器都没有。

有一次,童第周兴奋地从外面跑进家门,一进门就喊:“毓芬!毓芬!我发现了一件宝贝!”

原来,他在一个旧货店里发现了一架双筒显微镜。他们俩赶紧跑到商店去看,轻轻摸了又摸,然后,童第周终于开口问店主人:“卖多少钱?”

“上面写了价格,六万块,先生!”老板指了指显微镜上的标价说。

童第周夫妇把手缩了回来。这么高的价,相当于他们俩两年的工资啊,一时哪里拿得出来?于是,他们只好叹了口气,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商店。

回到家后,夫妇俩开始商量着怎样才能买到这架显微镜,直到很晚才睡。第二天,他们又忍不住跑到那家商店去看显微镜,不料显微镜上的标价却变成了“六万五”。

“不是六万吗,老板?”

“那是昨天的价,今天涨了,先生!”

叶毓芬知道这架显微镜对丈夫有多么重要,就对丈夫说:“对了,你不是有几位热心科学的亲友吗?先向他们借,然后我们再慢慢还给他们。”

“可是,这么多钱,只怕我们一辈子都还不清啊!”

“为了事业,苦一辈子也心甘情愿。”

就这样,他们东奔西跑,求亲告友,终于凑够了钱买下了显微镜。后来,在这架显微镜的帮助下,童第周研究出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还发表了震惊生物学界的重要论文。

有次,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去看望童第周,想参观一下他们的实验室。哪知,看了半天,只看到一架被严密保护的显微镜,禁不住大声赞叹:“奇迹!真是奇迹!科学史上的奇迹啊!你们竟然就在这样的简陋条件下,取得了那么了不起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议!”

◎故事感悟

童第周夫妇为了事业,甘心一辈子受苦,借钱购买实验仪器,并在艰苦的条件下写出了轰动生物学界的论文,足见童第周夫妇对于学业的研究态度和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史海撷英

童鱼

春天,大地复苏,是金鱼繁殖的季节,为了探索生物遗传性状的奥秘,年过古稀的童第周开始了新的探索。他选择了金鱼和鲫鱼作为他的实验材料。

实验室里,童第周坐在实验台前,助手们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实验前的准备。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就要打响的时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童第周想通过这个叫做核酸诱导的试验来验证他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设想。金鱼排卵了,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还小!

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助手们把他们已经提纯过的鲫鱼卵的核酸,迅速送到童第周的手边,童第周用他那灵巧的双手将这些核酸注入了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他想看看鲫鱼卵的核酸对金鱼的受精卵是否有影响,看看由这种金鱼受精卵长大而成的金鱼的性状是否会发生变化。

从清晨到下午两点,8个小时过去了,实验在一批接一批地进行,坐在实验台前的童第周,已经是腰酸背疼、饥肠辘辘了。但是,他还是顽强地坚持着,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助手们都看不过去了,要知道,童第周已是70岁高龄的人了啊!

“童老,您休息一会儿吧!”一位助手忍不住说道。

童第周摇摇头说:“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而且,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忙吗?”童第周就是这样,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助手们每人一个实验记录,他都要亲自过目。他常以“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来勉励他的助手。后来,助手们都成了他的亲密朋友。

不久,这些由动过手术的受精卵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了,奇迹也出现了。童第周和他的助手们惊喜地发现,一些金鱼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在发育成长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金鱼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这些鱼既有金鱼的性状,又有鲫鱼性状。这说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对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也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的成功,证实了童第周的设想。童第周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这种单尾的金鱼就是诗人赵朴初所称誉的“童鱼”。“童鱼”,它是童第周汗水、意志和心血的结晶。它的身上凝聚着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实精神,是童第周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后来,童第周还采用了亲缘关系更远一些的种类,来做类似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从而更有力地证实了他的设想。

冼星海自制的“钢琴”

◎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汉·刘向

冼星海(1905—1945年),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

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海员家庭。他从小就酷爱音乐,上学后,曾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后来,他又到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深造音乐。1935年回国后,冼星海投身到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之中。1938年,他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学和创作活动。当时,延安的条件特别差,鲁迅音乐学院连一架钢琴都没有,这就为冼星海的教学和创作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延安的生活也是很苦的,每人每月只发一点点边区票作为生活补贴。冼星海领到津贴后,一不买吃的,二不买用的,总是攒起来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瓷器盆罐。他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呢?一天,一位同志指着冼星海床底下的一堆碗碟盆罐开玩笑地说:“冼星海,你收罗这些玩艺干啥?是不是将来冒充假古董?”冼星海笑而不答。

终于有一天,人们看到冼星海先是在房子里来回踱步,接着就把那盆盆罐罐统统搬了出来,用一根小小的指挥棒敲敲这个,敲敲那个,发出一阵“叮叮当当”杂乱无章的声响,慢慢地这响声变成了一句句音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