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专:所力应专
9430200000015

第15章 科学研究(2)

由于靳辅的治河思想与朝廷及大多数人的意见不统一,康熙二十年五月,他被革职。

然而,后来事实却证明他的办法是对的。于是康熙又把他召回来。但靳辅还是上书说:“臣已70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请皇上另选他人吧。”

康熙说:“我知道你年高体弱,但我是想用你的心,不要你的力啊。”

◎文苑拾萃

《治河方略》

《治河方略》是中国清代治理黄河水利的书籍,由靳辅于清康熙二十八年成稿。书名原来叫《治河书》,后被崔应阶改编时换为现在的名字。

书中记述了黄、淮、运河干支水系的概况,以及黄河演变、治理和历代治理黄河的议论,并对17世纪苏北地区黄、淮、运河决口泛滥和治理经过进行了重点阐述。

该书还附有陈潢的著作《河防述言》。陈潢是靳辅治河的得力助手,该书由张霭生搜集整理,共12篇。

庞安时艺术过人

◎学者当务实,一有近名之心,则大本已失,尚何所学哉。——宋·杨时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张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庞安时出生在世医之家,从小聪敏好学,读书可以过目不忘。他研究黄帝、扁鹊脉书不久,就通晓了其中的内容,并能发表自己的个人创见,那时他才20岁。

后来,庞安时进一步研究《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中医药有关的,无不精修细研,融会贯通。

庞安时医术高明,常能急病人之所急,行医不为谋私利,总是让来诊的病人住在自己家里,然后他亲自加以照料,直到病人恢复建康才送走。

晚年时,庞安时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写成了《伤寒总病论》6卷,充实了张仲景的思想。其显著特点是着重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别开来,这是外感病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所以,庞安时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大量的真知灼见,特别是伤寒病上的贡献非常大。

由于对古典医学的刻苦钻研和大胆的实践探索,使得庞安时在临床时无论医药针摩,都得心应手,疗效显著。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不被前人理论所束缚的人,善于独立思考和探索,所以,在中医事业上才有了大量建树和创新。开设了病坊,留诊病人,这是北宋时期中医的一大创举。

另外,他还根据医药事业的需要,为病人减轻负担,替他们生产药材,实施药物产、供、用一条龙服务。坚持行医“不致于利”的原则,如此高尚的医德无疑值得今天的医家学习。

在学术思想上,庞安时对伤寒和温病都非常精熟,内妇儿科,都有研究,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

庞安时治疗伤寒病主要从病因、发病入手,同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他秉承前人学说,认为“寒毒”是伤寒的病因,是由于感受邪气的时间、地域、体质不同,才导致伤寒、中风、风温、温病、湿病、暑病等各种症候。

在《伤寒例》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庞安时强调一切外感热病的共同病因都是“毒”。虽然“毒”有阴阳寒热的差别,有中风、温热、暑湿和急缓轻重的不同临床表现,但只要抓住了“毒”,就抓住了所有外感热病的共性,所以,治疗外感热病应该重视“解毒”法。

此外,庞安时还提出“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寒毒与营互相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己,怯者则著而成病矣”。认为即使寒毒侵入人体,但不一定会发病,这与体质强弱和正气盛衰有关。而且在毒气“从化”的倾向上,庞安时也特别重视素体的决定作用,认为“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阴毒也”。他总是从内因角度揭示疾病发展的规律,充满了非常科学的辩证思想。

庞安时还发现外感发病与四时气候、地域居处都有密切关联,同样是感受寒毒,冬天表现为伤寒,春天表现为温病,夏天则表现为热病,或者由于暑湿而表现为湿病等,都是四季气候变迁造成的。不但这样,居住在山地较多地区的患者多为中风中寒的病,而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多为暑湿中暑的病,可见病情与地域的关联。

虽然在治疗伤寒上,庞安时遵从仲景法则,但他善于灵活变化,总能因时因地因人针对施治,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伤寒病的经验。

经过大量的实践,庞安时发现,温病一类以温毒最为严重和危险,他将温毒五大证和四时、五行、经络脏腑联系起来辨证而治,见解独到,指出“自受乖气而成脏腑阴阳温毒者,则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秋有自气狸,冬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随,治疗各有各法”。

在治疗温毒五大证上,庞安时着重于“毒”,使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辛温散毒药物,多以大量石膏为方,确实为后来余师愚治疗瘟疫开创了新路。而且,他还专立《辟温疫论》列举“疗疫气令人不染”方,有辟温粉、雄黄嚏法、千敷散等,体现出在对待瘟疫病上他更加重视预防的思想。

庞安时非常推崇《难经》,写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等书,可惜这些医学著作大多都年久失传,仅有一部《伤寒总病论》保存了下来。

◎故事感悟

庞安时医术精湛,常常结合亲身的经验,撰成一些医学书籍,虽然很多都是借鉴前人的方法,但是他善于改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使得治疗的效果得到大大的改善,也为医药界树立了榜样。

◎史海撷英

庞安时一针救产妇

传说,舒州桐城地方有个产妇,临盆七日都没生下孩子,州县的名医都请来了,用尽绝招都没成功接生。

当时庞安时有个叫李百全的学生正好是她家的邻居,于是就邀请老师前来治疗。产妇家属伤心痛哭,泣不成声,祈求医生快救母子的性命。

庞安时赶到产妇床前,叫家人备好温水和面巾,把面巾在温水里浸湿后敷在产妇腰腹上。产妇感到松快,腹肌开始微微抽动。接着,庞安时用手在产妇的肚腹上下抚摩,然后取出针来朝着一个位置扎了一下。这时,奇迹出现了,产妇腹肌一阵抽搐,终于生出了一个胖胖的婴儿。

乡亲们见了,无不惊喜异常,纷纷赞誉他是扁鹊再世、华佗重生,产妇家人更是欣喜若狂。

庞医生捋着银须,笑着对人们说:“刚才我抚摩产妇腰腹时就知道胎儿已经出胞了,只是有一只手抓住了母亲的肠,才没能出母体。所以,我拿针对着婴儿的虎口扎了一下,婴儿疼痛,松开了手,所以就降生了。”

人们都抢着看婴儿的虎口,果然有针扎的痕迹。

曾有人问他关于华佗的事,他回答说:“华佗医术那么高明,不是常人能够达到的,可能史书上的记载也不可全信吧!”

庞安时58岁时疾病发作,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用不着,我已经做过研究,呼吸出入都是脉象,现在我已没有了胃气,该死了。”因此,他不肯再用药,没过几天,就在和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文苑拾萃

《伤寒总病论》

庞安时所著的《伤寒总病论》共六卷,于1100年撰成。

第一卷叙述六经分证;第二卷讲了汗、吐、下、温、灸等治法;第三卷论述了与伤寒相关的一些杂症;第四和第五卷分别阐述了暑病、寒役、温病等;第六卷记载了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

《伤寒总病论》所提供的处方用药之法,都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所设制的。意在为《伤寒论》注释,但又有很多超越了张仲景藩蓠之处,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

现存的版本有清刻本、日本抄本、丛书本等,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有了排印本。

蔺芳创制筑堤法

◎古人之言,学之多弊,不可不救。——《关尹子》

蔺芳(?—1413年),字仲文。明解州夏县(今夏县)人。蔺芳自幼读书好学上进,成年后,他身材魁伟,一表人才,以孝廉著称于时。

蔺芳,夏县人。洪武年间被推选为孝廉,几经升迁任刑部郎中。永乐年间,出朝任吉安知府。他宽厚廉洁,老百姓非常称赞他高尚的品德。

吉水有人到朝廷说县里有银矿,朝廷派遣使者前去察看。老人们拦住蔺芳诉说:“听说宋朝末年曾经有人说这里有银矿,最后以欺骗获罪。现在都是种植庄稼的地方,哪里找得到银矿?”蔺芳责问报告有银矿的人,知道他有意欺骗。罪案已定,同级官员不敢署名,蔺芳请求独自承担这个责任。

上奏朝廷,皇帝说:“我本来知道是胡说啊。”此事于是作罢。后来,蔺芳因事获罪贬为办事官,跟随宋礼治理会通河,恢复任工部都水主事。

明成祖永乐十年,黄河在阳武县决口,淹灌中牟、祥符、尉氏,皇上派遣蔺芳去视察。

蔺芳说:“中盐堤正当汹涌急浪的地方,请加筑堤堵塞。”又说:“自中滦分别疏导河流,让水由旧河道北入海,确实是万世有利。”还说:“新筑堤岸保护设施,只用草绳,不能坚固耐久。应该编木成大圆形仓状,贯穿木椿在中间,填满瓦石,再用木桩横穿外部,连接筑在堤上,这是削减水势巩固堤防的长远办法啊。”诏令完全按蔺芳的意见办理。

这以后筑堤的人都遵照这种办法。

没过多久,行太仆卿杨砥说:“吴桥、东光、兴济、交河及天津屯田,雨水冲开堤坝伤害庄稼。请求开通德州良店东南黄河故道,用来分流水量。”又命令蔺芳前去治理。

蔺芳所经过的郡县乡镇,有不利于百姓的河流都疏通并上奏朝廷。治理河道竣工后蔺芳回朝,永乐十五年十一月死于官位上。

蔺芳自己奉行节约,布衣素食,侍奉母亲很孝顺,母亲品德高尚。蔺芳每天经办的事情,晚上一定告诉母亲。有不当的地方,母亲就加以教导和警告。

蔺芳接受任务非常谨慎,因此成为贤能的官吏。

◎故事感悟

专注于做一件事,终归可以做好。蔺芳因主动承担欺君之罪,被贬治理河道,也成就了他对于河道治理方面的成就,并创制了筑堤法,造福了一方百姓。

◎史海撷英

洪武年间大驱迁

历史上,舟山有过两次大移民,第一次是明朝洪武年间,在外寇侵扰、内匪劫掠的情境中,朝廷多次派兵讨伐都未能平息。朱元璋恨得咬牙切齿,索性不去管了,因此下了一道圣旨,将舟山的百姓统统迁徙到大陆去。正所谓“洪武年间大驱迁,舟山百姓遭祸灾。清初避民又迁居,群岛荒芜300年”。

那时,在六横岛的岑山和千岩两山之间有条小港,两头都连着海水,把六横分隔成上庄和下庄两个小岛。岛上居民都住在靠海边的几个岙口里,数量不多。

但当皇帝的圣旨传到六横时,人们都很难过,毕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再穷再苦,也是自己的家乡,谁愿意背井离乡到大陆去呢?但皇帝的圣旨,谁又敢违抗?

有一天,突然驶来了好几条官船,官兵们一上岸,就开始用棍打、鞭抽,把百姓赶上船,还放火烧村。那里都是茅草屋,一点就着。年纪大的人,行动慢一点就被活活烧死。有些年轻的村民不愿离开家乡,不肯上船,官兵赶不上船,就把他们吊在树上用皮鞭抽打。男女老少哭爹喊娘,不绝于耳。就这样洗劫了三天三夜,岛上房屋尽数烧毁,再不见人的踪影了,官兵们才押着老百姓离开了六横。

但没过几天,岛上又有人出来了。这几个人一碰面就亲热地交谈起来,数一数共有七个人。他们爬上千岩头山墩,看见岑山岗墩上也有人,一问才知是上庄也留落了六个人。从此,每逢过年过节,双方都要爬到岑山、千岩山岗墩,互相打打招呼,交流交流情感。

一晃几年过去了,有些迁到大陆的人思乡心切,于是又偷偷逃回了六横。留落的人看见乡亲回来,都热心地帮他们搭茅棚,安排吃住。

后来回岛的人也越来越多,六横岛也就兴旺了起来。那13个人也被后代称做是六横岛的祖宗大人。他们给自己屋里的大人做羹饭,都会在屋门口摆13双筷子和13碗饭,以祭祀这13位祖宗,一直到如今他们依然保持着这个习俗。

吴有训验证“康普顿效应”

◎古人之言,学之多弊,不可不救。——《关尹子》

吴有训(1897—1977年),字正之,江西省高安县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吴有训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吴有训回国,他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经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49年秋至1952年秋,吴有训任交通大学(暨西安交大与上海交大前身)校长。1977年11月30日吴有训在北京逝世。

1921年秋,吴有训以出色的成绩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那时他24岁。1922年12月,他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很幸运的是,他竟成了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成就非凡的康普顿教授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