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宽:宽以待人
9429500000015

第15章 纯朴宽厚显美德(2)

郭林宗有一次在路上遇见左留,听说了这件事,于是专门设酒宴安慰他。郭林宗对他说:“颜涿聚曾是梁甫那儿的大盗,段干木曾是晋国的马贩子。可是后来颜涿聚求学于孔子,终于成了齐国的忠臣;段干木求学于子贡,也成了魏国有名的贤者。像蘧瑗、颜回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尚且不能没有错误,何况一般的人呢?希望你千万不要恼恨,应该严格反省自己。”

左留接受了郭林宗的劝告后,若有所思地走了。

当时,有人指责郭林宗不与坏人断绝往来,郭林宗回答说:“对于不仁的人,痛恨他太过分了,这是有害的,应该给每一个人公平的改过自新的机会。”

后来,左留受到奸人挑唆,邀集了一伙人想对郡学里的其他生员进行报复。那天恰好郭林宗在郡学里,左留悔恨自己违背了对郭林宗的允诺,于是没有进行报复就离开了。

这件事让许多人知道了,那些指责过郭林宗的人都向郭林宗表示歉意,并对他的为人十分佩服。

◎故事感悟

宽厚待人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德报怨,以善报恶。郭林宗用他的“宽厚”感化恶人,赢得众人的敬佩。他在太学中被列为“八顾”之首,谣谚称:“天下和雍郭林宗。”“和雍”二字最能见出郭泰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性情。

◎史海撷英

郭林宗归隐

郭林宗博学聪颖,敏于洞察世事。在为官期间,他深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宦官政治日趋腐败,这种大局已经是难以扭转了。因此,他性甘恬退,淡于仕途。

汉桓帝建和中年,太常赵典举有道,郭林宗坚持辞谢;永兴年间,司徒黄琼辟召,依然不就。友人都劝郭林宗,郭林宗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对那些看重仕途的人,郭林宗经常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

清廉耿介的汝南太守范滂曾这样评价郭林宗:“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同郡名士宋冲称他:“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

◎文苑拾萃

咏史上·郭林宗

(南宋)陈普

饯郭林宗数千两,哭陈太丘三万人。

河上纷纷皆折角,不如一一是黄巾。

鲁肃耿直宽厚

◎宽待别人,才能让人尊敬。——格言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永康)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是孙权手下主要的谋士与将领,为东吴势力策划天下大势,在周瑜去世后接掌前线军事,力主与刘备势力联合对抗曹操。

三国时期,鲁肃相对于曹操、刘备、关羽等,他在故事里只是做陪衬,性格忠厚、老实、谨慎,是一个老好人。周瑜曾说“子敬乃诚实人也”。但往往并不起眼的人物,也会影响重大事情未来的命运。

孙刘联盟时,周瑜发现诸葛亮计谋高他一筹,便想将其除去,“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是鲁肃挡了下来:“不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

“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

眼观当下大局,理性缓解冲突,也看得出他心地仁厚。

面对曹操大军来袭,孙权与江东众人商议,众人皆认为应投降,唯鲁肃不赞成,等众人散去单独与孙权说其理由。以下为二人对答:

“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唯将军不可降曹操。”

“何以言之?”

“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在众人说话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时,唯有鲁肃,是为他效忠之人的利益考虑。这是其忠。

仁厚、忠诚的鲁肃得知周瑜想害诸葛亮,要他去聚铁山断粮道时,实在感到不忍心,便专门拜访诸葛亮,看他是否知晓周瑜用意。哪知诸葛亮却说了不屑周瑜的话,“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

鲁肃来回后,把诸葛亮的话如实转告给周瑜,周瑜大怒,扬言要亲自去聚铁山断粮道。其实,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鲁肃耿直老实,没什么心眼,肯定会把自己对他说的话转告周瑜,被激怒后的周瑜也必定会达到诸葛亮的目的。

周瑜得知是诸葛亮故意戏弄他,又听到他对当下局势的分析后,越发觉得应该铲除诸葛亮这个祸根。这一次,鲁肃又出来拦住周瑜,说:“当今正是用人之际,望都督以国家为重。且待破操之后,图之未晚。”

成全诸葛亮的计谋和安全,鲁肃的仁厚善良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他与周瑜的交情较深,也有道理可劝,这才免去了诸葛亮好几次的危险。

然而,鲁肃再次被周瑜派去试探诸葛亮,问对周瑜之计的看法时。鲁肃如实转告周瑜后,周瑜妒忌。鲁肃又欲劝阻,这次周瑜不听了,而是命令诸葛亮在数天之内造出10万支箭。但诸葛亮是谁,聪明得连周瑜都妒忌!

在周瑜之妒与诸葛之智之间,鲁肃的性格再一次发挥了作用:他心善,或许因为之前打了小报告,心存歉疚,于是借给了诸葛亮船,也答应不把事情告诉周瑜;又因他老实,自然想不到,诸葛亮借船是何所图。

否则,诸葛亮借不到船,或者借了船却走漏了风声,就不会有历史上的草船借箭佳话了。

鲁肃这宽厚的性格,在江东与刘备等之间还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周瑜决意起兵与刘备诸葛亮一决雌雄,鲁肃劝其缓一缓,等他去见刘备说理让刘备归还荆州。

倘若当时没有鲁肃存在的话,那么两方开战,必定都损失不小,最终反会让曹操捡个大便宜。

鲁肃这种人,老实善良、忠厚宽厚,被孙权、周瑜深深信任,屡屡采纳其意见。他不会钩心斗角,不会活得很累,又能得到当权者的信赖倚重,实在是好人、老好人。三国故事,请别轻视、忽视鲁肃的存在。

◎故事感悟

鲁肃的这种仁慈叫做“厚道”,鲁肃的这种宽广之心叫做“目光长远”。鲁肃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与人为善,耐心帮助,慷慨地表达我们的宽厚,使他看到阳光,从而达到心灵的感染、精神的升华。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多一份像鲁肃的宽厚,少一份小人的刻薄。

◎史海撷英

鲁肃与周瑜的至交

东汉时期,朝廷在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过程中,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这时,鲁肃不但不治家事,反而大量地施舍钱财,卖掉土地,以周济穷困的百姓,结交贤者。为此,鲁肃深受乡民的拥戴。

当时,周瑜正担任居巢长。听闻鲁肃的大名后,便带着数百人前来拜访,请鲁肃资助一些粮食。鲁肃家中有两个圆形的大粮仓,每仓中都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一开口说出借粮之意,鲁肃马上毫不犹豫地用手指着其中的一仓,赠与周瑜。

经过这件事后,周瑜确信鲁肃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便主动与鲁肃相交,两人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文苑拾萃

赠兵部尚书鲁肃简公挽词三首

(宋)宋庠

昔事重明邸,俄陶万物钧。

专怀长孺直,终损武侯神。

舟壑先成夜,桃蹊遂不春。

惟余丽牲刻,终古志名臣。

相互推功的两刺史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

夏侯夔(483—538年),字季龙,南北朝时期梁国的刺史。

南北朝时期,梁国有两位著名的刺史,分别为湛僧智和夏侯夔。湛僧智驻在谯州,夏侯夔驻在司州。两人彼此不慕虚名,不争功利,谦让有礼,受到梁国百姓的称颂。

有一回,湛僧智奉命出征,率兵将北魏的军队包围在广陵城内。两军相持对垒,历时九个多月,但一直都没有决出胜负。梁王见两军对峙时间太久了,就指派夏侯夔率军前往广陵去支援湛僧智。夏侯夔率兵进驻广陵城外的第二天,北魏将领元庆就派人前来求和了,并表示愿意投降。

夏侯夔见状,心里想:我军队才刚刚来到这里,根本没有参加任何战斗;而湛僧智的军队在这里已经与敌军对峙了九个多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这次接受投降使者的人应该是湛僧智。

于是,夏侯夔就将湛僧智请来,十分诚恳地说:“将军,此次魏军投降,请你出任使者,进城去接受魏军的投降吧。”

湛僧智听了,忙推辞说:“我率兵在这里攻城近十个月,魏军都不肯投降。而你的大军一到,他就愿意投降了,这分明就是因为怕你呀。如果我进城受降,一定会违背他的意愿,弄不好反而会出现变故。所以,还是请将军您前往为好。”

夏侯夔还是认为,自己进城受降是贪人之功,所以一再诚恳地请湛僧智去受降。而湛僧智却以为,夏侯夔对他的真诚是有所误解,所以又十分真挚地解释说:“我的军队大多是招募来的,缺乏严格的军纪训练。如果进城之后有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城里胡作非为,掠杀百姓,岂不造成后患?而将军一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只要你约法三章,兵士们就不会乱来。所以,我坚持请将军前往受降,这完全是从全局考虑的。”

夏侯夔觉得湛僧智的话很诚挚,也很有道理,再一想,进城时间如果拖得太久,可能会出现意外,使魏军投降一事发生变故。于是,他立即率兵登城,拔掉了魏军的旗帜,换上了梁国的旗号。

梁军进城后,果然军纪严明,深受城中老百姓的拥戴,全城秩序安定,广陵城和平地归属于梁国。湛僧智与夏侯夔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这种相互不争功的高尚美德也为世人所称颂。

◎故事感悟

两个刺史都没有争功,却以宽厚仁义之心互相推功。这真是无私啊!能以无私宽厚之心对待得与失,那是灵魂的彻悟和超脱。

◎史海撷英

萧衍建立梁朝

南齐末年,东昏侯荒淫暴虐,各地起兵造反者众多,很多都被平定了,其中最有力的平定者为萧衍的兄长、时任雍州(今湖北省襄阳)刺史的萧懿。可惜的是,后来萧懿被东昏侯毒杀,萧衍便承继了兄长的职位,接任雍州刺史。

其实,萧衍一直都在寻找机会举兵推翻东昏侯。中兴元年(501年),萧衍领兵攻打郢城,围城两百余日,最终攻破,“积尸床下而寝其上,比屋皆满”。不久,萧衍又发兵进攻南齐首都建康,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于江陵称帝,是为齐和帝;而东昏侯在政变中被将军王珍国所杀。

502年,南齐最后一个皇帝——和帝萧宝融将齐朝的大权交给了梁王萧衍,萧衍正式称帝,国号也改为大梁。

◎文苑拾萃

刺史制度

刺史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本为御史的一种,始于汉代。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的不同而多有变迁。“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刺史制度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族政权的有力武器,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冲送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朱冲(生卒年不详),字巨容。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他是陇西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位安贫乐道、隐逸不仕的高人。年轻时就注重修养德行,闲静寡欲,好钻研经典。

晋朝有位心地善良、待人宽厚的大臣,名叫朱冲。虽然他官位很高,却从不仗势欺人,还能够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从来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这种宽容忍让的美德,朱冲小时候就已经养成了。

朱冲出生于南安一个比较贫穷的家庭,家里没有足够的钱供他念书,朱冲只好成天在家种地放牛。

有一次他正在野外放牛,忽然邻居家一头放牧的牛朝他跑了过来,邻居慌慌张张地东瞧瞧、西看看,最后不由分说,牵了朱冲的一头小牛,转身就走了。

和朱冲一起放牛的牧童十分惊讶,半天回过神来,连忙扯着朱冲的袖子说:“快!快去把牛追回来。那头是你家的牛啊!这人怎么招呼都不打就牵走了,快去追呀!”

朱冲看到邻居把自己的牛牵走了,既不生气,也不去追,只是淡淡地回答说:“这里边一定有什么原因,等回家后再问问。”

过了没一会儿,只见把牛牵走的那个邻居,又满头大汗地赶着牛跑了回来。他走到朱冲面前,不好意思地连声道歉:“真对不起!真对不起!我的牛原来跑到树林子里了。看我多糊涂,还牵走了你家的牛。真对不起,现在我给你牵回来了,嘿嘿,认错牛了。”

朱冲听明原因,笑了笑,不以为意。他想起这个邻居家里十分困难,就又把牵牛的绳子塞回邻居手里:“没什么。你家很困难,这头小牛就送给你了。”邻居一下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村里还有一家人,平时好占小便宜,曾三番五次地故意把牛放到朱冲家的地里,让牛随意啃吃地里的庄稼。

朱冲看到后,也不在乎。别人劝他去找那家人理论,朱冲笑笑说:“人家也许有人家的难处,我能帮得上忙的就该帮帮他。”

于是,朱冲每天下地收工回来,途中总要多打几捆草,连同那啃吃庄稼的牛,一同送回主人家中。

朱冲把草和牛送到人家门口,还诚恳地对主人说:“你们家人少地多,顾不上照看牲口,我家草多,给你拿些来喂牛吧!喂完了,我还可以再给你家多送些来。”

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地对朱冲说:“你真是太好了!你放心,以后,我们家的牲口再也不会去糟踏你家庄稼了!”

待人宽厚的朱冲赢得了亲朋、乡邻的一片赞扬。

◎故事感悟

朱冲的这种诚恳,才是真正的“厚德”啊!厚德的人心底无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心灵清澈而见底。永远保持一颗宽厚、善良之心,便可使你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史海撷英

司马炎建立西晋

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职位,掌握着全国的军政大权。经过的精心准备,同年12月,司马炎仿效曹丕代汉事件,为自己登基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