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率:为人表率
9429100000005

第5章 品德出众(3)

1913年冬,李大钊留学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日本学习期间,李大钊去军事陈列馆参观,只见大厅里陈列着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本夺取的“战利品”。他痛心疾首,含悲忍泪,发誓决不能眼看着祖国衰亡下去,他要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大任。他发愤读书,课内外广泛地阅读日文和其他外文书籍,也到社会上做过一些调查。他在留学生中间,和不少在辛亥革命中反对袁世凯残暴统治的青年密切交往。他研究在出国前已听说过的社会主义,他找到了英译本和日译本的《共产党宣言》,还有日本共产主义者对《资本论》的通俗解说。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外参加的实际活动,他的思想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青年李大钊在政治上迅速地成长起来。在日本的樱花树下、富士山旁,李大钊正孕育着他的革命理想——再造新的中华!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先后担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和《新青年》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0年1月,李大钊与陈独秀在乐亭县会面,畅谈如何能使这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走上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维金斯基来到北京,他见到了李大钊,李大钊很高兴,和维金斯基等人畅谈了一番。而后,李大钊召集了多次座谈会,请北京各方面的人士与苏联友人见面,交流工作情况。5月,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在工人、知识分子中不断地开展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上海、湖南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至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李大钊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日夜奔走操劳,贡献卓著,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4年5月,李大钊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十月革命的故乡,他满怀热情地写文章、作报告,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欢呼苏联人民的胜利。回国后,他在北京发动了召开国民会议运动,组织30万人民参加追悼孙中山先生的活动。“五卅运动”爆发,李大钊又领导了规模空前的三次示威游行,支持上海人民的斗争。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吓坏了反动派,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关后,得知李大钊还在北京,就下令逮捕他。1927年4月6日上午,张作霖派出宪兵、警察数百名,悍然违反国际惯例,闯进东交民巷苏联驻华使馆所属的一个废弃的兵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拘捕了李大钊。李大钊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当时,北京《晨报》在报道他被捕的消息中写道:“李被捕时,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在狱中,敌人严刑逼供,甚至用竹签钉进他的手指甲缝,钻心的剧痛使他几次昏迷。

李大钊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仍不断宣传党的主张,宣传革命道理,使狱中难友大为感动,甚至连看守的士兵都十分同情,愿意替他传递消息。李大钊在狱中奋笔疾书,写下《狱中自述》表明自己的心迹:“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李大钊被捕的消息震惊全国,无数人为之奔走呼吁。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强烈要求军阀政府释放这位“有气节的学者”。北京九个国立大学校长开会,讨论营救办法,派出北大校长余文灿、师大校长张贻惠,代表九校师生向军阀政府提出释放李大钊的要求。北京铁路工人还组织了劫狱队,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营救李大钊出狱。李大钊得悉这些消息,十分感动,但他坚决反对劫狱,他通过秘密渠道告诉同志们,在敌人严密的警戒下,劫狱是一种不会成功的冒险行动;党组织当前的任务,应是保存革命力量,以便今后的发展;自己被捕已经是党的损失,不能再让同志们继续冒险,造成更大的牺牲。面对死神的威胁,李大钊想的是党和人民,唯独不想自己!

1927年4月28日,反动军阀在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支持下,决计秘密杀害李大钊。敌人把李大钊等20位革命同志带到秘密的“特别法庭”,突然宣布他们的死刑,李大钊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向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故事感悟

李大钊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以自己坚强的铁肩担负着中国革命神圣无比的道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他那高贵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影响着后来人,并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史海撷英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故居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钊的大祖父李茹珍监造的。李大钊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高阶台,黑大车门,分为三进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冀东农村庄户的格局。大门和二门之间为前院。有东厢房三间,那曾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进二门为中院。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钊同志就出生于此院的东厢房北屋。中院北面是六间相连的正房,东面三间是李大钊同志长期居住的屋子。过正房后门是后宅,后宅的东院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敞面棚子。厢房是李大钊家中过去盛粮食的房子,大钊童年时为了安静,时常在此屋读书、写字、作文章,因此,也称为李大钊童年时期的书房。棚子是当年家中放农具和备杂物用的。故居纪念馆的西半院,从南至北,原来是李大钊三祖父李茹璧的房产,现也进行了复原陈列,并展出有《李大钊人格风范》展览。

李大钊故居是大钊同志诞生和幼年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李大钊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对他以后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现在到李大钊故居参观学习的人次不断增加,广及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李大钊故居现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旅游胜地。

◎文苑拾萃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主要阐述了李大钊在1918年进入北京大学以前的人生历程。其中,重点阐述他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反袁护国、反段护法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与重要作用;深入剖析他与当时的主要政治集团、主要社会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突出论述他的新爱国主义主线与探寻“救国政理”的主要思想成果,如民彝思想、青春思想、民主法治思想、调和思想等,从而使本著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与思想文化分量,不仅是一部李大钊个人的传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与政治史。

英勇无畏黄继光

◎人生禀五常之性,好道乐学,故辨于物。——《论衡》

黄继光(1931—1952年),原名黄际广,生于四川省中江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士兵,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壮烈牺牲。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浴血奋战,英勇斗争,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是其中的一个。

1930年12月,黄继光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家庭贫寒的他做雇工,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挥戈南下,解放了四川,从此,黄继光翻身做了主人。不久,他参加了农民协会,接着又加入农民自卫武装队,扛起了红缨枪。他积极投入减租减息的火热斗争中,自觉地经受锻炼和考验。

1951年3月12日,黄继光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7月1日,随同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在朝鲜国土上,黄继光看到的是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这一切使他心里充满了仇恨和烈火,恨不得飞到前方,去消灭那些杀人侵略者。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30分,美军为了夺取五圣山,控制平康一带平原,扭转整个朝鲜战局,向我上甘岭“597.9”和“537.7”高地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在这两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狭小的高地上,敌人一天发射了30万发炮弹,用飞机投掷了500多枚重型炸弹,还向我阵地冲击了几十次。我英雄的志愿军战士们,像钢铁巨人一样坚守着每一寸土地,一次次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退。初冬的上甘岭前线,整天天昏地暗,浓烟滚滚,岩石炸成了黑粉,山头快削平了。阵地上,到处是火,到处是烟,到处是横飞的钢铁碎片……

“天亮以前一定要把零号阵地拿下来!”参谋长下了命令。

东方的天际,升起了一颗亮晶晶的启明星。

敌人火力点的机枪还在一个劲儿地疯狂扫射。

时间一点也不能拖延了。

黄继光明白天亮以前不拿下零号阵地,就是没有按照战斗计划完成任务,就会影响整个反击战的胜利,我们的部队就要受到更大的损失。

“参谋长,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就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坚定地说。

“请首长允许我们和黄继光一道去完成任务!”连通讯员吴三羊和肖登良也激昂地提出要求。他们的请求得到了营、连首长的批准。

黄继光从内衣的口袋里掏出入党申请书和妈妈叫他杀敌立功的来信交给营参谋长,转身同肖登良、吴三羊跃出交通沟,向敌人的阵地冲过去。

三个勇士冒着令人窒息的浓烟、纷飞的钢铁碎片和呼啸的子弹,滚动着敌尸作掩护,终于越过了那条敌人集中封锁的山梁。

紫红色的烟雾中,黄继光迅速在前进。突然,一道刺眼的探照灯光从大火力点扫过来,照在他身上。立刻,几条火舌交织在一起向他射来。黄继光紧贴在地上,一动不动。敌人的探照灯刚熄灭,黄继光又继续前进,指导员这才松了口气。

近了,近了,离敌人的大火力点只有十多米了,黄继光突然跃起身子,高高举起右手,把最后一颗手雷投向敌人的火力点,紧接着便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

黄继光从烟雾弥漫中醒过来,看到敌人火力点的机枪仍然在喷着火舌,战友们被道道火舌压着不能前进。他摸摸身上,手雷已经投完。他咬紧牙,凭着最后一口气,又顽强地一步一步地爬近敌人的火力点。

突然,黄继光跃身而起,挺起宽阔的胸膛,张开双臂,向敌人猛扑过去,用胸膛堵住了喷着火舌的枪口……

敌人正在疯狂吼叫的机枪突然哑了。战友们冲了上去,黄继光用他年仅22岁的年轻生命为胜利开辟了通道,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故事感悟

黄继光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胸膛堵在了敌人的枪眼上。这种奋不顾身、一心为了革命事业的好战士,永远值得我们歌颂和赞扬。

◎史海撷英

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一场激烈争夺战而名扬天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使得上甘岭成为一座丰碑!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10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整个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争夺表面阵地;第二阶段,坚持坑道斗争;第三阶段,实施决定性反击。

◎文苑拾萃

黄继光纪念馆楹联

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奋不顾身成伟业纪极非常之事报功崇德显而触目树丰碑——董必武

军民楷模功垂千秋

英雄烈绩凯歌百代

——德阳市政府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君子以义相褒,小人以利相欺。愚者以力相乱。贤者以义相治。——《新语》

张秉贵(1918—1987年),优秀的共产党员,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曾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

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前有一尊铜像,在铜像黑色花岗岩底座上,镌刻着陈云同志题写的几个大字:“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他就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原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