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率:为人表率
9429100000003

第3章 品德出众(1)

徐九思的三字经

◎入仕如媳妇,要养人;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安得长者言》

徐九思(1481—1566年),字子慎,江西贵溪县人,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江西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他为官清廉,自奉节约,衣着朴素,寒不重裘,暑不易葛,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过着穷书生的生活。他反对阿谀奉迎,吹牛拍马。他为人处事恭敬谨慎,遇见长老总是先拱手致礼。他办事公正,不徇私情,对诚实厚道的子民百姓给予恩典,对豪强刁猾之徒严惩不贷。

明朝时候,徐九思任句容(江苏境内)知县。他治县有方,政绩卓著,全靠他的三字经——勤、俭、忍。

徐九思常说:“俭则不费,勤则不隳,忍则不争,保身与家之道也。”为勉励自己为政清廉,力行勤俭,他在自己的居室挂了一幅《青菜图》,图旁有两行警句:“为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无论做什么,他都以勤、俭、忍为座右铭。

徐九思的“勤”,除了勤于公务,洁身奉献,为当地人民兴利除弊之外,他还带头勤于生产劳动。在徐九思的县衙里原有一个园圃,以往的县吏一心盘剥百姓,园圃无人经营,早已荒芜。徐九思上任后,亲自率领衙内下属到园圃垦荒,地开垦出来后又种上蔬菜瓜果,饲养了猪羊鸡鸭。园中有个水池,他也进行了修整,放养了鱼苗。这样,不仅节约了生活开支,还培养了衙内下属们的劳动习惯。

徐九思“俭”的事迹更多。当时,句容县的粮簿上有一笔例金,这笔钱是专供地方官花用的。徐九思到任后,毅然革除了这笔例金,他自己自然分文不得了。平日他的生活俭朴,“生平不嗜肉,惟啖菜”。那时官员不分大小,宴请送礼成风,凡有官员路过此县,或上级官府的属员下县,地方官都滥用公款大肆宴请,重礼接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徐九思决心刹住这股歪风。

一次,上级官府中一些属员来到句容县,照例要索取贿赂,但徐九思不予理睬。他们见鱼肉不成,便借酒装疯,谩骂县衙,咆哮公堂。徐九思毫不退让,令人将他们绑起来用鞭子抽打。这事被上面府尹得知,很是恼怒,骂徐九思目中无人,但也无可奈何。自此以后,句容县的贪奢歪风大为收敛,衙内的公费开支有很多节余,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徐九思把省下的钱惠之于民。在句容县西部,有70多里的路面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按照惯例又要增收赋税来修路,但徐九思没向百姓收缴分文,率人修好了路,整个工程所用全部是节约下的公费开支。

徐九思的“忍”,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争名、不争利,息事安贫。

徐九思在句容去邪扶正,疾恶扬善,而且厉行节约,勤政为民,群众很崇敬他,为他建造了九思祠。后来,他因得罪严嵩被罢官,家居20余年仍不改勤俭。他为乡里立义田、兴义学,招抚流民,领头开荒,劝之种植,使当地百姓人人皆仰。当他85岁溘然离世时,句容人民纷纷拜伏于九思祠前祭祀,这时徐九思离开句容已35年了。

◎故事感悟

徐九思做官政绩卓著,为世人称颂。他的一生自我约束,任劳任怨,为世人作出了很好的表率,最终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史海撷英

隐忍徐九思

由于徐九思秉公办事,直言不讳,得罪了府尹和中丞,两人对徐九思进行报复,把他贬官调离句容。句容百姓得知此消息,去府中求见中丞,“父老数千人拥而入见,称公贤”,“皆泣涕执行曰:‘微徐公,吾曹有填沟壑而已。’”后来吏部尚书出面干涉,才使徐九思留任。

徐九思在句容任县令九年后被调入京,任工部营缮司主事。他刚一上任就遇到一个难题。为阻止蒙古骑兵骚扰,朝廷决定在京师之外修一外城,但原定路线要穿过都督陆炳的庄园。陆炳是世宗奶妈之子,他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因此工程久拖而不能完工。徐九思接下了这一任务,他反复思量之后,决定送陆炳一句赠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孰谓陆将军不如霍将军。”这使得陆炳有怒而无处发,工程顺利完成。这一次与权贵的较量,表现了徐九思的为官才能。

严嵩专权后,由于徐九思一心忙于公务,怠慢了严嵩的党徒赵文华。赵文华寻找借口,最终使徐九思罢官归里。回到乡里,徐九思依然不改利民的初衷,他兴办义学、布施赈济、招抚流民、兴修水利等等。

◎文苑拾萃

送唐介谪英州

徐九思

投荒万里岭南行,莫叩天阍诉不平。

忠谠若教无竄逐,奸邪何计竊安荣。

一封疏在铭周鼎,三黜名高重汉京。

最是中霄雷激烈,为君特地发冤声。

民族英雄郑成功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安得长者言》

郑成功(1624—1662年),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田川氏。郑成功是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郑成功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

郑成功生于1624年,是福建南安人。他从小才思敏捷,1644年进入南京国子监,成为太学生。

明朝灭亡后,郑成功举兵抗清。为建立长期抗清的根据地,他决计收复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624年被荷兰殖民者侵占。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率领将士2.5万人,战舰350余艘,从厦门基地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奇迹般地出现在台湾鹿耳港外。24日,郑成功抵达澎湖岛。4月2日中午,海水涨潮,水面骤涨,郑成功命一将高高地坐在水斗中,在前面带路,郑军船只鱼贯而入,平安地通过鹿耳门,一直冲到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附近,迅速在禾寮港登陆,向敌人展开激烈攻势。荷兰侵略者仓皇迎战,死伤惨重,被迫投降。

荷兰人出动了全部海上力量向郑军进攻,郑军60艘装有两门大炮的战舰前往迎敌。荷兰侵略者船坚炮利,首先开炮,将郑军战舰击沉两艘。郑军水兵勇敢,毫不退却,他们驾船围击荷兰船只,荷兰军队有名的“赫克托克”号被五六艘中国战船围住,很快被击沉,郑军水师取得初步胜利之后,士气更加旺盛。士兵将火船点燃,然后冒着炮火爬上敌船,用铁链把火船扣到敌船船头的斜桅上,敌船立即大火熊熊。荷兰船队大败,除玛利亚号船逃往海外,其余两艘都退回普罗凡舍堡附近海面,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陆地上的荷兰人由贝尔德上尉率领240名士兵在北线尾出战,他们以12人为一排,大模大样地向郑军进犯。郑军集中3000人从正面迎战,又拨出700至800人从后面绕过小山进行抄袭。荷兰人腹背受敌,大部分被消灭。

郑成功在水陆大战连败荷兰人之后,实际控制了岛上的局势。他从容地部署部队,切断荷兰人所盘踞的两个城堡之间的联系,将他们分别包围起来。荷兰侵略者连吃败仗,孤立无援,龟缩在两个城堡里。普罗凡舍堡兵力薄弱,缺乏水源,无法防守,不久就宣布投降。

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发出总攻击的命令。郑军陆路组成三个炮队,每队28门大炮,对热兰遮堡猛轰,猛烈的炮火使热兰遮堡成了一片火海,荷兰人死伤甚多。郑成功还派10只火船,乘着北风火烧停泊在热兰遮普外面的荷兰战船,烧毁敌船三艘。荷兰军队无力再战,决定投降。

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在投降书上签字。台湾岛在荷兰殖民者统治38年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故事感悟

这是历史上中国人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斗争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郑成功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300多年来,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史海撷英

“围城三匝”破武安

据《长泰县志》中记载,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十四日,郑成功亲率万名大军从海澄来攻长泰县武安镇,当时郑军“围城三匝”,把个武安镇围得水泄不通。守城的县令傅永吉起用城中的“佛侬机”(铁炮)、“百子”(连弩)和鸟铳等枪炮3000多件,从城墙垛口对准郑军开火,伤郑军大半。但郑军英勇无比,一批士兵倒下了,另一批士兵又呐喊着冲上去。就这样,双方对峙了半个多月。

后来,清漳州总兵李率泰遣副将王进、冯君瑞前来增援。这位王进作战非常勇敢,人称“王老虎”。王进和冯君瑞两人率兵一到长泰,就对围城的郑军发动猛烈的进攻,双方对峙“几百日始解”。

时人叶先登有一篇文章中的记述更为详细。他说,王进、冯君瑞的骑兵队伍赶来时,郑军被冲成三截,首尾不能相顾,还好郑军在郑成功的指挥下不慌不乱,很快稳住阵脚,“复合如故”,并且毁城墙20余丈。于是郑军的“红旗队”从城墙倒塌处“鼓噪而入”,县令傅永吉中弹身亡,郑军一举占领了武安镇,前后达47天之久。后因郑军粮草供应发生困难,郑成功才下令撤军返回厦门大本营。

◎文苑拾萃

闻西方反正喜咏得诚字

郑 经

群胡乱宇宙,百折守丹诚。

海岛无鸾信,乡关断鸡声。

义师兴棘岫,壮气撼长鲸。

旗旆荆襄出,刀兵日月明。

一闻因色动,满喜又心惊。

原扫腥膻幕,悉恢燕镐京。

更开朝贡路,再筑受降城。

华侨领袖陈嘉庚

◎无根而固者,情也;无力而贵者,生也。——《管子》

陈嘉庚(1874—1961年),福建厦门人。陈嘉庚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业,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0陈嘉庚年在新加坡参加同盟会,曾募款支持孙中山;1913年至1920年又先后在集美创办中小学、师范、水产、农业、航海、商科等学校及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陈嘉庚在厦门创办厦门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进行救国活动,并倡立南侨总会,他当选为该会主席。1949年陈嘉庚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解放后,陈嘉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等职。

1903年,30岁的陈嘉庚来到新加坡,投身于新加坡实业界。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创业,陈嘉庚企业的资产已经积累到十多万元。但他一下子拿出9万元代父还清了债款,这在具有古老传统道德观念的华侨当中获得出乎意料的信誉。

就在这时,陈嘉庚经挚友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他如同水之归海,立即向往共和,倾心革命。1910年春天,陈嘉庚毅然剪掉那条象征顺服满清统治的辫子,正式加入同盟会。从那时开始,陈嘉庚就把他的事业、他的生命,与祖国与人民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

武昌起义以后,福建省于11月9日宣布脱离清廷独立。新加坡的华侨欢呼雀跃,议定组织福建保安会,负责筹款支持福建省民主政府维持地方治安,并推选陈嘉庚担任保安会会长。经过陈嘉庚和其他领导成员的努力,共筹款 20万元,汇到福建后,对稳定局势、振奋民心、维护治安、推进革命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久,孙中山先生回国途经新加坡,陈嘉庚先生答应支援孙中山5万元。孙中山先生回国后来电请援,他毫不迟疑如数汇交。

辛亥革命给陈嘉庚以莫大的鼓舞,激发起他满腔的爱国热忱。他深感兴办教育乃国家富强之道,而且自己也有一点办学经验,于是他毅然回到家乡,在集美投资创办了一所全国最好的新学校。陈嘉庚先生的举动震动了全省,震动了全国,震动了全南洋。

在此期间,陈嘉庚以坚毅敏锐的心力和果敢进取的精神,独资经营以橡胶业为中心的陈嘉庚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到了1925年,公司设立的商店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发展到100多家。陈嘉庚就此成为马来西亚的橡胶大王,新加坡华侨首名富翁,家财猛增到1200万元。

以这巨额资财作后盾,陈嘉庚把厦门大学办成了一所拥有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1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并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学之一。陈嘉庚还把集美建成一座拥有10所学校包括幼儿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等单位在内的宏大的学校城,被誉为“奇特的、完美的、世界上最优良的、最富活力的学校城”。

陈嘉庚还为海外华侨先后创办了5所华文中小学,2所中专,赞助了1所大学,资助过8所华侨学校,仅在新加坡就扩充道南学校,支持爱同学校,赞助崇福女校,倡办华侨中学,创办南洋师范学校和南侨女中,并捐巨款支持美国教士筹办星州大学。

陈嘉庚把巨额家财全部捐献给了社会,获得了卓越的成效。特别是他创办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千千万万的人才,遍布祖国、东南亚以致世界各个角落,其中不少是今日学界的名流、财界的中坚、政界的领袖、科技界的权威。这些人创造的社会价值真是难以估量。

正当陈嘉庚的实业鼎盛之际,世界经济危机风暴猛袭新加坡,陈嘉庚公司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风暴袭击下被撼动了。1934年初,陈嘉庚毅然宣布企业全部停产收盘,核结清理。就这样,陈嘉庚不但为了兴学报国倾尽了他的全部资财,而且还因坚持办学导致了企业经营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