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16

第16章 顾正礼布衣守清直

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

顾协(470—542年),字正礼。吴郡吴人。生于宋明帝泰始六年,卒于梁武帝大同八年,年73岁。协幼孤,随母养于外氏。举秀才,沈约览其策,叹曰:“江左以来,未有斯作。”临川王闻其名,辟掌书记。普通中,有诏举士,湘东王表荐之。召拜通直散骑侍郎,守鸿胪卿。协清介有志操,初为廷尉正,冬服单薄,寺卿蔡法度谓人曰:“我愿解身上襦与顾郎,顾郎难衣食者。”竟不敢以遗之。在省16载,器服饮食,不改其常。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著有异姓苑、琐语及文集,传于世。

顾协,字正礼,南朝梁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以“事亲孝,与友信”、“有志操”为梁武帝倚重。

顾协自幼丧父,随母养于外祖父家。外从祖右光禄大夫张永曾携内外孙侄到虎丘山游玩,当时顾协才数岁。张永抚摸着顾协,问道:“儿欲何戏?”顾协仰头答道:“儿正欲枕石漱流。”

张永不禁感叹地说:“顾氏兴于此子。”对他寄以厚望。及稍长,顾协好学不倦,“以精力称”。

顾协初为扬州议曹从事,举秀才。尚书令沈约看到他的对策,不禁赞叹道:“江左以来,未有斯作。”以后历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等职。自为近臣后,梁武帝每有述制,都交给顾协观览,“时辈荣之”。

顾协少清介,有志操。为廷尉正时,他所穿冬服单薄,寺卿蔡法度想把自己的短袄解下来送给他穿,却又害怕顾协的清廉方正,竟然不敢开口。他对别人说:“我愿解身上襦与顾郎,顾郎难衣食者。”最后还是没敢把短袄送给顾协。为中书通事舍人后,和他同任此职的官员家中都修饰一新,只有他“器服饮食不改于常”。有个门生刚来侍奉顾协时,知道顾协廉洁,“不敢厚饷”,只送给他2000钱。顾协勃然大怒,杖打送钱者20下。从此,侍奉顾协的人都不敢馈赠他钱财了。

顾协死时,“无衾以敛”,为士子嗟叹。梁武帝也感叹不已,“为举哀”。时人称赞他清介自守,“足以追踪古人”。

故事感悟

顾协身为国家官员,身无厚衣,冬服单薄,说明顾协是一个廉明清正的好官。对于别人的馈赠,杖其来者而警戒世人。如此朴实简单的顾协,难怪梁武帝为其感叹不已。

史海撷英

高义园和御碑亭

在天平山范仲淹故居不远的山麓风景绝胜处,有一处别致的园林,清乾隆皇帝为之题名为“高义园”。为什么以“高义”为名呢?其中也有范仲淹的一段故事。

据说,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时,曾命他的次子尧夫将俸禄五百斛麦子,用船载回苏州老家。船过丹阳,尧夫上岸见父亲的老友石曼卿,得知石曼卿正处在“三丧未葬,二女未适”的愁云惨雾之中,遂将五百斛麦子全部送给石曼卿。石曼卿收下麦子,犹有愁容地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于是,尧夫又将载麦的船一并送给他,后来北上拜见父亲。范仲淹见到尧夫就问:“在江南见到故旧了吗?”尧夫如实地讲了石曼卿的境况。范仲淹说:“何不将麦子送给他!”尧夫答:“送了。”范仲淹说:“这就对了,最好连船一并送给他。”尧夫说:“一并送了。”范仲淹听了,连声赞赏儿子深得父心的义行。

范仲淹父子这一崇高的行动,被人们传为佳话。不少人吟诗作画加以歌颂。现藏南京博物院的范氏历代家传《麦舟图》就是其中之一。清乾隆皇帝南巡,三次到过天平山,并敕建“高义园”,亲书“高义园”三字,命刻于入山石坊和后殿碑上。在天平山南麓御碑亭中的石碑上,今天仍可看到乾隆皇帝咏范公高义的诗。

文苑拾萃

乐 府

东晋至陈末的乐曲歌辞,包括民歌和文人作品两类。在现代的研究著作中,南朝乐府一般指这一时期的民歌。

东晋渡江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交通和城市经济有了相应的发展,作为娱乐的歌舞也随之在贵族官僚和一般平民中空前盛行。歌舞既已成为社会上广泛的需要,新的乐曲和歌辞乃不断在民间产生以代替陈旧的雅乐,并为乐府官署所采集和加工。

“清商曲辞”中所收主要为“吴歌曲辞”和“西曲歌”两类。《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西曲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可见吴声歌曲是长江下游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这一地区的民歌,西曲歌则是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前者的歌辞比较集中,尤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等为多;后者则曲调较多而歌辞不很集中。

《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各种乐曲,绝大部分都引用载籍作了解题。例如《子夜歌》中引《唐书·乐志》以之为晋代女子名子夜者所造,《华山畿》引《古今乐录》所记宋少帝时客舍女子殉情时歌“华山畿”一曲,轶事传闻,颇足增添情趣,但多难视为信实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