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清:清介自守
9426600000012

第12章 第 二 篇清誉自珍(1)

清得门如水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宋·林逋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汉族。南宋杰出的诗人。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今存诗作4200余首,多抒发爱国情思之作。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刚正廉洁的官吏,曾任过漳州、常州、广东诸地方官,后来入京为东宫侍读,官至宝谟阁学士。

杨万里为官清正,很爱惜人才,以选贤举能为乐事。他在任东宫侍读时,宰相王淮问他:“当宰相应先处理什么事?”

杨万里回答说:“人才。”

王淮又问,“谁是人才?”

杨万里便写了朱熹、袁枢等60个人的名字献上。后来,王淮先后提拔任用了这些人。

杨万里在朝中供职时,廉洁自爱,不愿同流合污,随时准备着回乡。他计算好了从京城到家乡的路费,存放在一个箱子里,锁好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不许挪用。并告诫家里人,不许购买任何东西,恐怕增加回家行李的重量。他每日都像一个就要动身远行的人。

宋光宗即位后,将杨万里升为秘书监,接着任命他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

转运使是一个“肥缺”:他当时不仅掌管淮西、江东的钱粮转运事务,并兼军事、刑名、巡视地方之职,为州府以上行政副长官,权任甚重,因为有兵权,又称漕帅。在此任上,他虽日理万金,但一文不取,两袖清风。朝廷给转运使的俸金很优厚,杨万里将俸金近万缗存在官库中,辞职还乡时,一文也没带走。

杨万里为人刚正,既不爱金钱,也不慕高官。在宋宁宗时期,权相韩侂胄以外戚专权,营私舞弊,排斥异己。他为了罗织四方名士为羽翼,就在京城杭州灵隐寺东麓修筑了一所豪华的“南园”,想请当今名士杨万里写一篇记刻在园中,并答应写完后就把他提升为中书省长官。杨万里却对来拜请的人说:“官可以不做,这篇记是决不能写的!”

杨万里总想施展才能一心报国,因此屡次上疏指摘朝政,后他因恨韩侂胄擅权,毅然辞官归家。杨万里辞官后,生活很清苦。他在南溪只有陈年老屋一处,仅够遮风雨。家中只有三四个男女仆人,很是冷清。他的朋友徐灵晖去看望他,见当年的江东转运副使竟然如此清贫,十分感慨。他在赠给杨万里的诗中,曾这样描写他的处境:“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故事感悟

杨万里权倾一时,日理万金,辞官后却仅能安身于陈年老屋之中。难怪朋友来访,禁不住有了“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的感慨。可以说,杨万里正是秉持着一颗为官者应清白之心和办事的公道之心在他的个人历史上建立了高大光辉的形象。

◎史海撷英

秘书监

秘书监是始设于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的一种官职,归太常寺管理,典司图籍。魏文帝时期,秘书监主要掌管世文图籍,初属少府。晋朝初年,并入中书省。晋永平(291年)时又重新设置,并统著作局,掌管三阁图书。宋朝与晋朝时期相同。梁时为秘书省长官。隋炀帝时期,秘书监曾称秘书省令。唐高宗在位期间,又改称太史。元、明时期都没有设置,因此逐渐被废弃。

◎文苑拾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绾出任宰相之后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陈子昂

杨绾(?—777年),字公权,唐代华州华阴人。父杨侃是开元年间的醴泉令。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安史之乱爆发,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历司勋员外郎,职方郎中。唐肃宗时,升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迁礼部侍郎,为太常卿,充礼仪使。大历十三年元载伏诛,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杨绾生性节约,从不过问生计,俸禄全分给亲戚好友。崔宽与郭子仪都对他十分敬畏,时比之杨震、邴吉、山涛、谢安之俦。《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七》有传。

杨绾,唐朝人。年轻时好学不倦,博通经史。

天宝十三年(754年),杨绾参加唐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获第一名,被破格提拔授予右拾遗的官职。天宝十四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第二年攻占都城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杨绾从陷落的长安城中逃出,经过艰苦跋涉到了灵武。当时正是朝廷急需贤才的时候,众朝臣一见杨绾到来,都很高兴。肃宗立即授予他舍人之职,在宫中替皇帝拟诏书。不久,又升任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因为官清廉、大公无私而为时人称颂。

唐代宗时,元载掌握朝中大权,骄横不法,王公大臣大多依附他,唯有杨绾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着自己清白的品格。他不送礼,也不以私事去谒见元载。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元载被诛后,唐代宗拜杨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绾的才识和人品早就和三公辅相的职位相称了,所以杨绾拜为宰相的诏书一传出来,满朝官员和老百姓都互相庆贺。

杨绾平素以道德品行著闻,做了宰相后仍然保持着坚贞廉洁的品格,他的车仗服饰也很俭朴,这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极大地影响了朝臣们的生活作风。

御史中丞崔宽是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弟,家财万贯。他在京城南边有一处别墅,苑内池馆台榭修得富丽堂皇,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在杨绾拜相的当天,崔宽暗地派人拆毁了这处别墅。

中书令郭子仪当时正在邠州(今陕西彬县)军营中,听到杨绾拜相的消息后,将供他平日娱乐的乐工遣散了五分之四。京兆尹崔斡是唐代宗的宠臣,他每次出门随从的车骑执事有一百多人,在杨绾拜相的当日减少了一百随从,只留下十人骑马跟随。其他一些官员听到风声后,也纷纷变奢侈为俭朴。可见,杨绾拜相对当时风俗教化的影响是很大的。

杨绾虽然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并赐紫金鱼袋,赠司徒,但在生活上却以俭朴为乐,没有盘算过家产,也不过问生活方面的事情。他所得的俸禄,都按月分给生活困难的亲戚朋友,家中一点储蓄也没有,居高官要职多年,没有盖过一处私房。

杨绾结交的朋友,都是当世名流,他们有时相聚,终日所谈的是高雅的道理,从来不涉及名利方面的庸俗内容。偶尔有来走门路弄官当的人,见杨绾所谈的都是玄学哲理,不敢插话,以至想到自己那不太体面的欲望而感到惭愧,只得闭口退去。杨绾德高望重,名扬全国,天下雅正之士纷纷来拜访他,有的人甚至来自几千里之外。

◎故事感悟

从杨绾升任宰相之后一贯坚持的坚贞廉洁的品格对朝臣们的影响可以看出,官员的作风优劣与否会上行下效的。杨绾清廉为官,对下属不仅形成了一种威慑力,更重要的是将之形成了一种风气,从而起到一定的教育警醒作用。

◎史海撷英

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制。“舍人”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本来为君王或贵族的亲近属官。《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魏晋时期,在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至南朝梁去“通事”之名,改称为“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的职权仅次于侍郎,掌管着呈进章奏、撰作诏诰、委任出使等事项,历朝权责不一。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称帝时,中书省改称为凤阁,中书舍人即凤阁舍人。宋初亦设此官,但并无实权,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明清内阁也设有中书舍人,其职仅为缮写文书,职权已经大不如前朝。

◎文苑拾萃

玄 学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与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也是道家和儒家融合之后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在这一章的末句,老子形容道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指道幽深而微妙。

魏晋之际,玄学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的是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都可通称为玄学。

玄学家大多都是一些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玄学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也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清廉寡欲的傅昭

◎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治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陆贾

傅昭(生卒年不详),字茂远。南北朝时期北地郡灵州人。他在南朝齐官做到尚书左丞之职,入梁代后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一生为官以清廉寡欲著称。

齐明帝萧鸾即位后,以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南朝宋齐时代中书通事舍人实权很大,代皇帝起草诏令,参与朝廷机密,决断政务,往往代行宰相职务。当时居此职者,都是权倾天下。傅昭任此职后廉洁奉公,清心寡欲,穿的是麻布粗衣,用的是简陋器具,安于过粗茶淡饭的日子。他家中连一个烛台也没有,夜晚看书时常常将蜡烛插在床板缝里。齐明帝听到这件事后,赐给傅昭漆盒烛盘等物,并对他说:“你有古人之风,所以将古人之物赏赐你。”

梁朝初建时,梁武帝因早就听到过傅昭的贤名,便请他担任骠骑录事参军之职,不久又提升为黄门侍郎兼御史中丞。

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傅昭出任信武将军、安成内史。他在安成郡任职期间,仍以清廉为人称道。安成郡不怎么产鱼,吃鱼比较困难,大多从外地运来。有人大暑天给他送来一些鱼,他既不愿意接受,又不好当面拒绝,便在献鱼人走后将鱼挂在门旁边,让它变臭。有人给傅大人送鱼的消息传开后,一些溜须拍马之徒也赶来送鱼。当他们看到傅昭门旁挂的那条臭鱼后,明白了傅昭的心意,不敢再上门送鱼了。

天监十七年,傅昭被封为智武将军、临海太守。他到任后,先在郡内视察民情,整饬吏治。他发现郡内有一处盛产蜜蜡的山岩,四周却围起了栅栏,不许老百姓进去,就询问原因。府吏回禀说,这已是老规矩了,历任太守都将这座蜜岩封禁起来,以便收了蜜蜡出售得利。傅昭听了后很生气,对地方官说:“周文王有台池苑囿鸟兽游观之乐,尚且与百姓共同享用,以大喻小,这座蜜岩也应该太守与民共享。”他下令拆除栅栏,让百姓自由采集蜜蜡。

有一次,一位县令给他送来一竹篮栗子,而在竹篮底下放着丝绢。傅昭看了后笑了笑,将东西退了回去。

傅昭一生做官,以清廉寡欲为政。在朝中任职时,从不请托走门路,也不收罗门生,凡是钻营谋利的事从不沾边,公务之余以读书为乐,虽老不变。

◎故事感悟

傅昭权倾天下,家里却连一盏烛台也没有,衣食起居与百姓无异,其清廉寡欲的程度由之可见一斑。傅昭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主动为百姓分担忧愁,不愧为百姓的父母官,更不愧为清介自守的典范。

◎史海撷英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于秦朝时始置,类似于近代的督察处、政风廉洁处、廉政公署等,主要职责是防范朝廷主官侵害人民权益、贪官污吏、贪赃枉法。

汉朝时期,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掌管兰台图籍秘书事,综领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指挥他们监察天下郡国官吏、审计上报的各类文件账簿等,对三公、九卿也有弹劾的权力。

汉哀帝时期,废掉了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此后历代相沿不改,只是官名时有变动,如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时期还曾改称为中尉。

南北朝时期,御史大夫时置时废。

隋朝时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为了避讳(隋太祖名杨忠)的缘故。

唐朝、五代、宋朝时期,大夫与中丞并置,只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明朝时期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此官也逐渐被废。

清朝时期,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当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称督抚为中丞。

1911年,孙中山创立民国后,改设立监察院。

◎文苑拾萃

“溜须拍马”的典故

“溜须拍马”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对他人阿谀逢迎,对他人不切实际甚至虚妄地夸大、“赞扬”,以博取对方好感。属贬义词。其实,这个词原是由意思相同的两个词所构成——“溜须”与“拍马”。“溜须”与“拍马”二词,一个出现于中国中原地区,一个出现于中国北方游牧地区,后由于意思相近,故将之合二为一。

“溜须”源于古代中原。宋朝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从寇准的胡须上小心顺下并将老师的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相,旁人看了大打喷嚏,后来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

至于“马”不是用来吹的,是用来“拍”的——“拍马”。该词源于我国北方养马的游牧地区。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对马钟爱有加,另一方面马也是他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

赐珠玑而不下拜

◎人无钢骨,安身不牢。——施耐庵

钟离意(生卒年不详),字子阿。会稽山阴人。年轻时曾任会稽督邮、堂邑县令、当朝尚书。钟离意做官五年,用仁爱感化人,百姓多富足,后因病死于任职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