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知:自知知人
9426200000006

第6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4)

人贵自知方能治国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老子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唐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贞观十二年(638)三月的一天,因为生了皇孙,唐太宗就邀请五品以上的官员在东宫举行酒宴。

在宴会进行中,唐太宗说:“贞观之前,跟随我夺取天下的,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以来,帮助我纠正多种错误的,魏征功劳最大。”于是亲自解下两把佩刀,分别送给房玄龄和魏征。

唐太宗对魏征说:“你看我近年来的政事与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魏征回答说:“若论陛下的神威,应该说比贞观之初影响更远;然而要论人心的敬佩、诚服,恐怕不如以往。”

唐太宗听后,反问道:“现在边远的一些国家,都敬畏我的威力,仰慕我国的政治,如果不是心悦诚服,何以能够做到这些呢?”

魏征说:“以前,陛下您总是担忧国家治理不好,所以政绩日新;而现在您却认为一切都治理得安稳、太平,所以没有长进,不如过去。”

唐太宗听后,又问道:“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做法与以前相同,却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魏征回答道:“贞观之初,陛下总是担心群臣不提意见,因此就诚恳地开导大家提有益的建议,高高兴兴地接受。现在虽然也能勉强接受,但总是面带着难色,所以说与过去是不同的。”

唐太宗继续问道:“那么,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呢?”

魏征说:“陛下以前曾要杀掉元律师,当时孙伏伽认为按照法律来衡量,不应处死他。陛下便赐给孙伏伽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园。有的人认为赏赐太优厚了,陛下还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人给我提过意见,所以要对敢于提出意见的孙伏伽以厚赏。’当时,陛下是鼓励大家提意见。还有,司户柳雄伪造自己在隋朝的资历,陛下要杀掉他,后来由于听了戴胄的劝谏而停止,这表现出陛下是高高兴兴地接受群臣的意见。可是,前些时候,皇甫德参上书批评修缮洛阳宫,陛下对此十分气恼,后来虽然因为我求情而没有对他惩处,但您却是十分勉强的。”

唐太宗听了以后感慨地说:“人最可悲的是不能自知。若是没有魏征,怎么能认清这个道理呢?”

◎故事感悟

诚然,唐太宗是有自知之明的,在治国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自省。他的这些反思和自省最终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使我们后人从中受益。

◎史海撷英

魏征做良臣不做忠臣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到唐太宗面前奏告,说魏征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调查的结果是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是,唐太宗仍然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来了。”

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应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的兴亡或未可知。”

同时,他还请求唐太宗要让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回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太宗连连点头称是。

◎文苑拾萃

赋西汉

(唐)魏征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人各有能,有不能”

◎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认自己有局限性,那他离完人就不远了。——格言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位(649),时年22岁。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驾崩,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唐高宗时期,有一次,高宗李治来到濮阳,窦德玄骑马跟随,皇帝问道:“濮阳这个地方又叫帝丘,为什么?”

窦德玄回答不出来。

这时,许敬宗从后面骑马跑到前面来说:“过去颛顼在这里居住,所以才叫帝丘。”

高宗称赞说:“回答得对。”

许敬宗退到后面对别人说:“做大臣的人不能没有学问,我看见窦德玄回答不出来,心里实在替他害臊。”

窦德玄听到了许敬宗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做得到和做不到的,我不勉强回答自己本来不知道的事情,这是我能够做到的。”

高宗说:“许敬宗见闻广博,确实不错;窦德玄所说的话,也是非常正确的。”

◎故事感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做得了和做不了的事,窦德玄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并且诚实面对自己“所不能”,这种谦虚自知、坦荡无私的胸怀很可贵。

◎史海撷英

唐高宗与武后的关系

当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当时身为唐太宗的才人武氏有染。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与其他太宗的嫔妃几百余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

后来,唐高宗的王皇后为了与萧淑妃争宠,便将武氏接回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武氏施展手段成为皇后。

但是,高宗的母舅长孙无忌等门阀贵族却容不下武后。所以武后在掌权之后,便对这些人进行了严酷的打击。而唐高宗也因武后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产生废后的打算。可是计划还没等实施,就被武后知道了,事情也只好作罢,然而却导致参与此事的上官仪一家被灭门。

这件事情发生后,唐高宗再也无法压制武后,后来又因患有眼疾,令政权完全操纵于武后手中。因此在高宗后期,唐王朝的朝政主要都由武氏来处理。

◎文苑拾萃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唐)李治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

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

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

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

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

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

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唐太宗教子自知

◎良心炯炯,有过自知;知而不改,谓之自欺。——《陈确集·文集·坐箴》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又晋封为秦王。此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两人,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即位后,他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开创了唐朝历史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隋炀帝即位后,荒淫腐化,并且残酷地欺压百姓,使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久之后,农民起义便如同烈火一般在全国蔓延,隋朝最终被推翻。

唐太宗李世民亲眼看到了隋朝的灭亡,也从中深刻地吸取了教训。所以,他在登上皇位之后,便尽心尽力减轻百姓的负担,不许官吏腐化。

有一次,太宗召集众大臣前来,嘱咐大臣们说:“我原在民间生活,很了解百姓疾苦。当了皇帝以后,办事总是小心谨慎。即使如此,仍然常常出现差错。太子自幼生活在皇宫中,每天吃喝玩乐,百姓的困苦他一概不知,将来处理国家大事很可能出错。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帮助他啊!”

此后只要有机会,唐太宗就教导太子李治,要其具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

有一天,太子在湖中划船游玩,正巧赶上唐太宗从湖边走过。太宗就停住了脚步。太子见父皇来了,就将船划到岸边,问太宗道:“父皇找我有事吗?”

唐太宗问:“你知道船是靠什么行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