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真:严肃认真
9424600000020

第20章 为了真理和事业(1)

敢讲真话的马寅初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马寅初(1882—1982年),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马寅初是中国著名的人口论专家、经济学家。他一生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而且素以敢说真话而备受人们尊敬。

抗日战争时期,马寅初在重庆大学商学院任教时,由于敢于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现象,曾被蒋介石在歌乐山软禁过。但这并没有使马寅初屈服,相反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立场。

马寅初说:“我这个人呀,叫我不讲真话不行。我有一句座右铭:讲别人讲过的话是容易的,讲别人想要讲的话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想要讲别人不敢讲的话,就不容易了。我就是要讲别人想讲而又不敢讲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学院请马寅初为全院师生员工作报告。报告的前一天,院长改变了主意,不想如期进行了。原来是校长听到了国民党政府要派特务进行捣乱的消息,担心马寅初教授生命有危险。

当马寅初听到这些情况之后,十分平静地对院长说:“我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要说真话,总是要得罪人的。讲假话,讲大话,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还会博得国民党政府的青睐,甚至可以升官发财,请您放心,我会对付的。”

报告会如期进行,整个商学院大礼堂座无虚席,连附近大学的师生也来了很多人。国民党特务也趁机混了进来,情况十分危险。

马寅初刚刚走上主席台,场上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但是人们也开始感到疑惑不解,因为马寅初教授还带来了自己的女儿,同时还有四个大汉抬着的一口木制棺材。

这时,马寅初走到台前,镇定自若地说:“今天,我来作报告,大家有些疑问,我为什么要带女儿来,而且抬来一口棺材?我想,今天的报告,我为了真理不能不讲呀。我带来了棺材,是准备吃特务分子的子弹的;我带来了女儿,是让他亲眼看着特务分子是怎样卑鄙地向他的父亲开黑枪的,好让她继承我的遗志。为了真理,要敢于说真话。”

然后,他把话锋一转,开始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摆了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腐败现象,四大家族如何垄断了中国的经济,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还得交政府规定的这个捐、那个税,他大声疾呼: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忍下去了……

马寅初的话像一把火一样点燃了人们的情绪,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混进人群的特务分子看到形势对他们不妙,也一个个偷偷地溜走了。

报告后,据说蒋介石写信给马寅初教授,叫他别在大庭广众中作报告了,如果他要“高官”,政府给他官做。马寅初教授看后,把信烧了,义正词严地说:“我要真理,我就是要讲真话!”

◎故事感悟

马寅初为了坚持真理,不怕牺牲,敢讲真话,在战争年代是非常可贵的。充分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光明磊落的胸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革命立场。

◎史海撷英

马寅初的演讲风采

1947年5月23日,上海市各大中院校学生为了声援南京“五二○”惨案举行轰轰烈烈的罢课活动。当时,正在中华工商学院执教的马寅初毅然贴出一张声明:“本教授遵照上海市学联罢教一天。”

接着,马寅初又准备到南京演讲,揭露国民党反动内战、出卖民族利益等罪行。特务公开威胁他说:“马寅初敢去演讲,就干掉他!”然而马老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南京,临行前还给家属留下了遗嘱。

同年冬天,马寅初在学校的小礼堂作演讲。在开会前,他发现场内有特务,但依然从容不迫地走进会场,义愤填膺地说:“我晓得人群里面就有特务,正用手枪瞄准我的胸膛。我不怕!怕就不会到这里讲话了。我反对国民党贪污腐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我不要当立法委员……有人骂我当学生尾巴,有人却当了美国人的尾巴,那才是可耻的……”

听了马老的讲演,会场上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

◎文苑拾萃

马寅初墓

1982年,马寅初在北京逝世。遵其遗愿,部分骨灰被送回家乡嵊州,安葬于下王舍村母亲王太夫人墓旁。

在马寅初墓的墓碑背后,写有这样的文字,是他们的子女写的,记录于后:

先父马寅初生于浙江绍兴,后迁嵊县,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及教育家。先母张桂君,浙江嵊县人,贤淑仁惠,勤俭持家,堪称贤内楷范。先父留美九年,先母独承家务,仰侍俯畜,恪尽妇职,其后先父在国内各地供职,先母始终伴随,甘苦与共。先父去世后始南迁至沪,俩老共同生活八十余年。杭州系其久居之地,今遵遗愿,择葬于此,谨缀语。

冯振治学严谨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

冯振(1897—1983年),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原名冯汝铎。广西北流市人,出生于广西北流市山围陇里容村沙梨园一个地主家庭。知名的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原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系主任、教授。

“治学严谨,执教醇笃”,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专家、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朱东润在挽联中对冯振的评价。认识冯振教授的人都会觉得,这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冯振对儒、佛、道都有研究,在文、史、哲等方面均有所成就。他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诸子学、训诂学和文字学方面造诣深厚。《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是他长期从事古典诗词研究与创作的结晶。冯振生前将自己的诗编为《自然室诗稿》、《自然室诗续集》和《自然室诗第三集》,198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他一生写诗1000多首,经他本人整理收进了《自然室诗稿》的诗就有900首。那些诗都是他一生思想感情生活的真实反映。

冯振的诗歌继承了杜甫“以时事入诗”的传统,“感愤伤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冯振几乎与世纪同龄,在旧社会里,他饱经沧桑,亲眼目睹了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能够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渗透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揭露了旧社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同情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新中国成立后,他热情讴歌党和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冯振善于吸收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精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最终使冯诗自成一体。他在《自题诗集》之三中写道:“转益多师是汝师,杜陵心法不吾欺。中兼汉魏包唐宋,上溯洪荒下近兹。”在语言风格上,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平常浅易,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艰深的文字,往往都是在简洁朴素、平淡浅易的言辞中表达出真挚的感情,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这样的诗往往能意在言外,让人回味无穷。更为难得的是,他的诗极少用典,更不讲求“无一字无来处”。

冯振的诗歌大都凝练概括,生动准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富有真情实感,没有矫揉造作之辞。正因为感情真挚自然,所以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强烈。此外,他的诗还注重对民间俗语的吸收采用,许多作品初看如脱口而出,明白如话,不假雕琢。但若细细咀嚼品味,就觉得于寻常中见功力,更加显得朴素自然,不刻意求工,风格平淡。

◎故事感悟

冯振的作品,不仅是他所处时代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一部传记。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全人”,看到他一生的全过程。所以,无论是为诗、为师、为人,他都无愧于“广西才子”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