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刚·刚强不屈
9424400000009

第9章 嫉恶如仇两父子

不易穷变节,不易贱易志。——(汉)桓宽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朝开国后,刘基被封为诚意伯。

刘基为人疾恶如仇,执法如山。有一天,朱元璋的老乡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的人犯了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

这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做了报告。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立即处死李彬。

不巧,这份回复落到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还不甘心。为了救李彬一命,他想出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

他找到刘基,说:“京城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杀人啊。”

李善长老奸巨猾,以此为借口,便可以将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

刘基说:“杀李彬,天必雨!”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

李善长恼羞成怒,等朱元璋一回来,他就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刘基见实在待不下去了,便告老还乡。

临走前,正值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都城改建在老家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北征。刘基便向朱元璋提出建议,说:“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元朝目前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也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基说对了。

朱元璋对刘基的儿子说:“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同。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召回刘基,意味深长地说:“相位一职,只有先生能担。”

刘基回答说:“我知道自己可以担当,但恕难从命,还是另选他人吧。”

于是,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宰相。

刘基的长子刘琏从小聪慧颖悟,读书两三遍就能倒背如流,终生不忘。刘琏才华横溢,作诗撰文操笔立就,他的老师常常自叹不如。

元明之际,父亲刘基出山,辅佐朱元璋,随大军南征北战,居无定所,刘琏便遵父命在家读书练武。

当时,浙江东南一带常遭方国珍骚扰,刘琏挺身而出,组织村民智歼匪徒,保得一方平安。

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时任宰相的胡惟庸见刘基疾恶如仇,恐日后对自己不利,趁刘基患病时,让私人医生用毒药将其害死。

朱元璋下诏征集刘基所著有关观象、占卜、天文、兵法及百家论述等遗作。刘琏遵先父遗嘱,携父亲遗作进京,献给朱元璋。

朱元璋见刘琏满脸英气,谈吐不凡,举止优雅,颇有其父遗风,知道他也是个正人君子,对他十分赏识,便说:“你小小年纪,忠孝双全,就留在朕的身边,不要回去了。”

于是,刘琏开始了伴君生活,不但朱元璋喜欢他,而且也深受皇太子尊重。

洪武十年(1377年)秋天,刘琏出任承务郎,后来兼任监察御史,不久转任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进阶中奉大夫。当时全国授官仅四百余人,刘琏是晋升最快的人。

刘琏性情刚毅,疾恶如仇,在江西任上秉公执法,惩治豪强,不畏权贵,不顾个人安危。

同僚韩士原和沈立本为人险恶,因依附胡惟庸得宠,窃居要职,以权谋私。

有一天,沈立本威胁说:“你为人刚正不阿,凡事秉公而断,要知道这世间哪有公理?权势和金钱就是公理。你如果继续执迷不悟,恐有性命之忧。”

刘琏勃然大怒道:“吾受帝命,参政江右,只知报国而已,其他非我所知,岂敢爱惜生命?”

因江西官绅勾结黑暗势力根深蒂固,刘琏终于忧愤成疾,为保全节操,投井而死,时年33岁。

朱元璋闻知,为之震悼,特御赐祭文,遣朝使前往吊唁。

刘琏擅长写诗,著有《自怡集》一卷,计94首,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疾恶如仇之情。

故事感悟

刘基、刘琏两父子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在昏暗的官场中,父子俩就如黑夜中的两盏明灯,不仅以身作则,涤荡了昏暗的官场,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

史海撷英

刘基的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颂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2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地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心寒。3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基,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他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地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作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地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4月16日刘基卒于故里,享年65岁。6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基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文苑拾萃

刘基庙

刘基庙位于浙江文成县南田镇新宅村,旧称诚意伯祠。明天顺二年(1458年)英宗敕建,时浙江布政司右布政白圭、处州知府万安、青田县丞郭仲礼奉行唯谨,告成于天顺三年(1459年)十二月初。原建保存至今修缮多次。庙分头门、仪门、正厅,庙后附有追远祠,庙门外两侧有“帝师”、“王佐”两木坊,总占地面积2944平方米,规模宏伟。正厅中有刘基与其子刘琏、刘璟三尊坐姿塑像。庙内有明天顺五年(1461年)礼部侍郎姚夔撰的碑文,记述刘基生平,并有大量名家撰写的匾额楹联。196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重新确认,1989年12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县人民政府召开纪念刘基诞辰675年大会,特邀上海、浙江、湖北、湖南等地28位学者、教授及知名人士参加,其中有著名教授徐规、苏渊雷及浙江省府参事室主任刘劲持、省文化厅副厅长毛昭晰、省文物局副局长梅福根等,附近13个县(市)刘氏后裔亦派代表参加,连同当地群众,参与活动的达3万余人。活动内容有纪念大会、学术讨论、民间祭祀、实地观光、电影戏剧、龙灯车灯等,成为南田山有史以来最为热闹的一次文物保护与民俗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