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刚·刚强不屈
9424400000013

第13章 陈明遇、阎应元拒降守江阴

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宋)欧阳修

阎应元(?—1645),字丽亨。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县)人。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朝廷重申剃发令,压抑汉族广大人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大江南北人民纷纷起来抗清,其中,江阴、嘉定的抗清斗争尤为可歌可泣。

顺治二年六月,清朝江阴知县方亨一上任,便清查户口,禁止人民私藏武器,强迫人民剃发,激起江阴城乡人民的激烈反抗。闰六月初一,城内市民罢市,四乡农民十余万到县城示威,群情激奋,齐呼:“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并杀死了知县方亨,公推江阴典史陈明遇主持军务,守城抗清。于是四乡农民纷纷带着武器、粮食进城参加保卫江阴,抗击清军的战斗。

陈明遇命安徽人邵康公为将,与清军战斗失利,清军逼至江阴城下。安徽人程璧把全部家产充为军饷,自己去吴淞总兵官吴志葵处求援。驻扎江边的明将周瑞龙及邵康公再次被清兵击败,江阴形势更为险恶。于是人们推举前任江阴典史阎应元出来主持守城抗清军事。

崇祯年间,阎应元曾为江阴典史,以军功迁英德(今属广东)主簿,因道阻未赴任,寓居江阴。众人都认为阎应元善于用兵,陈明遇便请阎应元入城,主持军务。阎应元与陈明遇将全城百姓编为保、户,发动富户出资助饷,组织匠人制造兵器,加固城墙,安排义兵轮流值班守卫城池。

降清将领刘良佐多次攻城,都被阎应元领导江阴军民击败。一次,刘良佐用牛皮帐攻击江阴城的东北部,阎应元则以炮石大力反击,挫败了刘良佐。攻城失败了,刘良佐便到江阴城下劝说阎应元投降,阎应元大义凛然地予以拒绝,并说道:“我一典史耳,尚不忘故国。汝爵为列侯,握重兵,不能捍卫疆圉,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我耶!”使这个降将无言以对,惭愧而去。

八月,降清将领李成栋攻陷松江(今属上海)后,集中14万军队围攻江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阎应元、陈明遇给士兵发赏月钱,陈明遇慷慨悲歌,抒发了与城共存亡的激烈情怀。

八月二十一日,清兵以200余尊大炮集中轰击城墙,从后城攻入。陈明遇举火焚烧自家,陈家大小43口全部殉难,陈明遇持刀冲在前面继续战斗,他身上负伤多处,仍握刀直立,倚在墙上,始终不倒,壮烈牺牲。阎应元在清兵入城后,率领义兵同清军进行巷战。最后阎应元“赴水,被曳出”,惨遭清兵杀害。清兵对江阴军民的顽强抵抗十分痛恨,入城后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使江阴全城几乎无一活命。许多人坚强不屈,投井、跳池自杀者甚多,至江阴城内大小井池全都填满了。

故事感悟

陈明遇、阎应元在民族尊严受到损害之时,坚持民族气节,誓死不剃发,领导江阴军民进行了保卫城池、抗击清军的顽强战斗。面对来势汹汹的强大清军,江阴人民不怕牺牲,殊死拼杀,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这充分体现了江阴人民不屈的民族气节。

史海撷英

福王之死

明神宗非常贪财,他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矿监和税监,征收上来的金银珠宝有很大一部分都赏赐给了福王。可以说,福王是当时除了皇帝之外最富有的人。

大臣们的劝谏让皇帝烦透了,为了堵住他们的嘴,他干脆提出要给福王4万顷良田作为他的田庄,不然就不让他走。大臣们都傻了,因为洛阳附近根本就没有这么多无主土地,如果非要凑这么多良田的话,就只能从百姓手中剥夺了。叶向高等人据理力争,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办得到,福王也觉得这太过分了,表示可以少要一点,好不容易才减为两万顷。但是洛阳附近还是没有这么多土地,最后从山东、湖广一带拨了很多土地到福王名下,这才把地凑齐。

福王对这些赏赐其实并不满意,他比父亲还贪婪,他要父亲把张居正的家财全部给自己,还要从江都到太平一段的赋税和四川的盐税归他所有。明神宗爱子心切,都答应了。福王还要了几十万斤盐,在洛阳开了个盐店。他实际上拿了几百万斤,还下令洛阳人不准买其他店里的盐,自己坐收暴利。由于他不让百姓买河东的盐,河东盐卖不出去,害得河东的盐官都被贬了职。很多人请求明神宗不要让福王卖盐了,但根本不起作用。

明末农民起义军对朝廷提出了很多指责,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耗天下以肥王”,还说福王比朝廷还富。正因为明神宗对福王的溺爱,害得天下百姓饭都吃不饱,最后只能揭竿而起。朝廷派的军队经过洛阳的时候,士兵们都吃不饱饭,他们都指责福王,说福王那么有钱,却让他们饿着肚子去送死,军心涣散。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打到了洛阳城下。福王还不知道呢,他仍然和平时一样我行我素,天天饮酒作乐。当时河南正闹饥荒,可他却一粒粮食都舍不得拿出来赈济灾民。等李自成的军队将洛阳团团围住后,他才紧张起来,拿出1000两黄金招募了一批亡命之徒。晚上那些人偷偷出城,杀到起义军大营中。起义军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那些人只是乌合之众,等起义军反应过来后,把他们杀了个片甲不留。

过了几天,守城的官兵也忍不住了,他们辛辛苦苦地守城,福王却一毛不拔,他们干脆打开城门投降了起义军。福王见大事不妙,赶紧用绳子把自己吊下城,躲在一间破庙里面。天亮后被起义军发现,把他带到李自成面前。

李自成非常痛恨福王的贪婪,他指着那些饥民说:“你身为亲王,天下一半的财富都在你手里。现在闹饥荒,你居然都不肯把粮食分给百姓。你这种守财奴真该死!”说完后让左右把福王拖出去重打40大板,然后砍下了他的脑袋。李自成把福王的财宝全部分给了将士和百姓们,大家欢呼雀跃,百姓纷纷加入起义军。

文苑拾萃

乡试和会试

明朝的科举分为乡试和会试两级。子、午、卯、酉之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也叫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辰、戌、丑、未之年,各地举子会集京城举行会试,也叫春闱,考试合格的称作贡士。贡士再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合格者统称进士,分三甲张榜公布: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所有进士都由朝廷委以官职。朝廷规定,所有的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考生的答案限制以宋朝朱熹所作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准有自由发挥,文章的格式、用语都有统一的体式,即所谓的“八股文”。明朝的科举制度,实际上不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是为专制政权选拔奴才,它已经成为文化进步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