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开心抢答知识辞典
9419500000036

第36章 风俗民情卷 (2)

答案

点评在墨西哥,客人一般都得迟到15分钟到30分钟,才是礼貌的行为。

北京天宁寺塔属于:

楼阁式塔B.密檐式塔C.金刚宝座塔D.覆钵式塔

答案

点评天宁寺塔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

东坡肉属于:

川菜B.浙菜C.皖菜D.湘菜

答案

点评东坡肉是中国菜系浙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

杜仲爆羊腰属于:

仿官府菜B.清真菜C.药膳D.粤菜

答案

点评杜仲爆羊腰是一道药膳,补肝益肾强腰。适用于肾虚体弱、慢性腰痛、阳痿。

忌绿色和狐狸图案的是:

泰国B.日本C.法国D.英国

答案

点评日本人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狐狸在他们看来是贪婪的象征,因此非常忌讳。

苗族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以及:

长裙B.筒裙C.围裙D.百褶裙

答案

点评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

苏格兰男子短裙是苏格兰人的传统服装,当地人称之为:

基尔特B.斗牛裙C.萨拉范D.鲁巴哈

答案

点评数百年来,苏格兰男子有穿“基尔特”(短裙)的习俗。

擅长炖、焖、蒸、烧、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味。唐宋时,与浙菜同为“南食”两大台柱的是:

鲁菜B.苏菜C.川菜D.粤菜

答案

点评苏菜,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三种地方菜组成。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下列属于名扬欧洲、北美,传遍全世界的意大利美食是:

汉堡包B.比萨饼C.三明治D.热狗

答案

点评“比萨”是一种由特殊的饼底、乳酪、酱汁和馅料做成的具有意大利风味的食品,但其实这种食品已经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壁障,成为全球通行的名吃,受到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彝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俗称:

土掌房B.半边楼C.寮D.吊脚楼

答案

点评滇南彝族的传统民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俗称土掌房。

莲花落属于曲艺中的什么?

说类B.唱类C.数类D.说唱兼有类

答案

点评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______盛大的节日和节期。

傣族B.白族C.纳西族D.羌族

答案

点评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

被称作十月节,是闻名世界的德国民间节日是?

螃蟹节B.狂欢节C.慕尼黑啤酒节D.口福节

答案

点评慕尼黑啤酒节即十月节,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持续两周,是慕尼黑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动。

评弹属于曲艺中的:

说类B.唱类C.数类D.说唱兼有类

答案

点评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

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是:

冬不拉B.萨他尔C.热瓦甫D.独他尔

答案

点评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最重要、也最流行的弹拨乐器,灵跳的旋律和独特的节奏,一直是中亚乐器的代表。

的芦笙舞是一种以芦笙为乐器,由舞蹈者边吹边跳的舞蹈。

京族B.白族C.纳西族D.侗族

答案

点评《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

“______”又名“少年”,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民歌。

家曲B.花儿C.木卡姆D.麦西热甫

答案

点评花儿又名少年。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有英格兰“国球”之称,除北方少数地区外,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俱乐部。

板球B.羽毛球C.足球D.篮球

答案

点评在英国,足球虽然盛行,但一般认为英格兰的“国球”却是板球,英格兰除北方少数地区外,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板球俱乐部。

朝鲜族人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

草帽B.皮帽C.鸭舌帽D.毡帽

答案

点评朝鲜族男子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中年男子参加正式仪式时穿的和服叫:

振袖B.留袖C.纹衫D.绰尼

答案

点评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唐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20岁的姑娘在成人节穿名为“振袖”的和服;已婚和中年妇女在参加正式仪式时穿的和服叫“留袖”;中年男子参加正式礼仪时穿的和服叫“纹衫”。

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又以味多、味广、味厚著称,且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誉的是:

鲁菜B.川菜C.苏菜D.粤菜

答案

点评川菜十分注重调料的使用,常用的调料有50多种,除麻辣味之外,还可用其他调味法调出多种复合味,故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称。

蒙古族的主食是:

米、面B.荞子、玉米、洋芋C.牛、羊肉和奶酪品D.小米、玉米

答案

点评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而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

泰国人主食大米,副食以鱼和蔬菜为主,最喜欢的食物是:

香酥鸡B.甜粥C.寿司D.咖喱饭

答案

点评泰国人最喜欢的民族风味食品是“咖喱饭”。

一种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常见形式是:

蒙古包B.阿以旺住宅C.哈萨包D.吊脚楼

答案

点评民居住宅维吾尔族住宅一般由前室—后室、客室—后室、外间—客室等几种组合组成庭院式楼房或平房,称作阿以旺住宅。

的樱花节的主要内容是举行撒豆驱鬼仪式。

韩国B.日本C.泰国D.印度

答案

点评日本妖怪文化盛行,在樱花节上有撒豆驱鬼的仪式。

能量知识库

过年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脱帽礼和举手礼源于何时

脱帽礼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的战士作战时,都要戴上头盔。头盔多用铁制成,十分笨重。战士到了安全地带,便脱下头盔来以减轻负担。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遇到了友人,为了表示友好,便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举手礼一说,起源于中世纪。那时,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这种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作炫目的太阳,武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后来,见到尊敬的人便把手举到眉上的礼节就沿用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