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尘禅心
9409300000004

第4章 禅理篇(1)

禅 宗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佛教在中国的广宣也历经了大大小小的波折,甚至是空前的劫数,历史也真实地记载了曾有过的几次大规模灭佛运动。但是历代的高僧大德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不断完善了佛学道德、僧侣品行、法规戒律,以及佛学的管理、教育、学术交流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已俨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体系。禅学是古印度佛教中的一支宗派,其初祖是摩诃迦叶,缘起禅门公案“拈花微笑”的典故,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对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印心之法。”中国在南朝梁武帝时,达摩从天竺来中国传禅法,在嵩山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禅宗,其定学有着高深的修养,后世尊称为中土禅宗的初祖。佛教历史记载了般若波罗蜜多一系列的佛经到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为中国禅宗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禅宗把印度佛教出世的姿态、入世的精神与中国传统入世的姿态、出世的精神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并融入到主流社会中,以儒治世,以佛治心,特别是被当时的士大夫们所青睐和推崇。也可以理解为禅宗是把中国本土的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道家和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两大思想体系的精髓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所以,佛教在中国的成长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美的内外兼修的人格道德体系,也是因为禅宗的佛学理论体系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和伦理,使它更加适合中国人接受和学习。以至在汉传佛教中禅宗的形成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枝独秀,其影响力和地位显赫。尤其是在六祖慧能顿教法门之后,禅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斗转星移之间禅宗不断改变传法方式进而演变成了五宗七,在中国佛学的历史中称之为“五花七叶”。特别是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系,将慧能的法门传承了千年,后经马祖道一等大师的践行和开拓,禅宗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山林佛教风格,其丛林制度和亦农亦禅的宗风形成了佛教中国化的特征,开创了具有中国佛教文化的新时代。

什么是禅?禅师们常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错。”禅,甚至被人误解是空虚不实的。禅学者说,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水是水,见水不是水,禅意是指向同一种心境。我们习禅时尽管保持一颗“不知道”的心,无心即是道,这样才会更为自然地修习禅学。禅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是禅定,禅定即打坐入定,心念不起自性不动,是“息心禅定,入境观行”的修行法门,是一种不散不乱的专注状态,没有一颗清净心是不能完全做到禅定的,坐禅习定住心看净求得般若智慧。佛经讲到菩提即是烦恼,烦恼没有了智慧便产生了。什么是佛智?佛经偈语“世智辩聪”讲到,当把烦恼恢复成智慧,把妄想分别执著除掉就是智慧,智慧是佛的最高造诣而且全能全有不生不灭。我们如何修智慧?这里我还是借用南怀瑾先生对佛法智慧的论述:佛学是一门智慧学,它全方位透视心灵,层层剥离思维尘垢,使人的智慧重现异光。一个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认识的深度与处理达到了一个水准就是在修智慧,在修行中想法越是单纯智慧越是清明。禅宗也多以活泼生动的公案或祖师的“话头”、“语录”、禅问的“机锋”来阐释智慧。禅门公案“手指月亮”阐述了六祖慧能的禅宗思想,明心见性,以心见心,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真理与文字无关。禅宗能够在中国兴盛不衰并成为佛教影响最大的一宗,六祖慧能居功至伟,他将一种避世的禅和形式严密的禅法摒弃,把禅带入俗世,破除了避世修禅的形式,创立了“性体空寂”的体系,印证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博大精深的佛学理念。其《坛经》是六祖慧能的思想精髓,是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由中国人讲述的佛说,成为了禅宗宗经,成为历代传法立宗的根本之作了。如今中国的禅宗已经影响到了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成为了世界性的中国佛教文化现象。

生活禅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承受的竞争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生活中需要有一种精神或信仰来支持、慰藉自己。我推崇一个方式就是生活禅,生活处处皆是禅,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我们烦琐的工作和劳顿的生活,并勇敢面对灾难困境和疾苦病痛。在我看来红尘中的修行就更显艰难,难在坚持贵在坚持,因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内修心境求精进,外修行为求正道。“大隐于市,小隐于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印证了禅修语录“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净心守志,可会至道”、“有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我认识了不少善知识,向他们学习了佛理,“在红尘中修行的艰难是不被世俗一切所动摇,不邪见,不妄动的禅审见,心马常驰奔,恒励修难制,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修行关键也着落在一颗“禅心”上,处世即做人,做人必当处世。

每年公休假我都选在儿子的假期,带着他一起去旅游。这时,我会暂时卸下所有精神包袱和身心杂念,陶冶在山水情趣中,游历四方,寻找属于尘世中的空灵感。我亦把每一次的旅行当做一次亲子教育,带儿子游览名胜领略文化。有时候我觉得亏欠孩子,因没有给他一个完整的家,可以让他在同一屋檐下享受父母的关注和疼爱,因此,我会更加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我不断培养自己坦然处世的态度,摒弃怯弱和自卑,历练心智。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我过得并不如意,但我相信在似锦的春天里总有那为我开放的花朵,我要懂得去敞开胸襟去自我欣赏。简单的生活并非了无趣味,简单的生活中包括独立和大气的品质,简单之中一切都是因缘,我和儿子作为父子的因缘、我和儿子以一个单亲家庭生活的因缘,这个因缘也许是上苍有意给予我们爷俩儿的,以这种生活方式来磨砺我们的意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中残缺的美。我也清楚明白这个道理,在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我修习的生活禅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爱心和责任心。平日里我对孩子的教育也感到头疼和棘手,城市的孩子有种莫名的优越感,即不懂得珍惜眼前。家庭生活中,我要饰演好严父和慈母两个角色,这确实不易。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敏感和情绪化,管严了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管松了容易导致他自我涣散、任性的习性,孩子毕竟处在一个懵懵懂懂的成长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须注重循序渐进,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我意识到了教育好孩子重点是品德培养和心身健康,其次是培养孩子一生受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其他方面就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一个很有素养的朋友曾经告诉我,索取甚少才容易满足,正因为满足才有了欢乐,所以他能笑傲人生。我不去奢望享受尘世中被美化了的现实生活,而是以平淡的心情去看待世间无常事。这并非说明一个人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了理想和斗志,而是体现了一种更为坚持、更为朴素的生活状态。

宗教是一种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提供的是一种虚幻的真实。佛学是宗教家族中的一分子,讲究因果轮回,追求不死的永恒,解脱人间的种种烦恼。禅学将佛学理念表现得更为浪漫化、思想化,即“禅无门,虚空在”。禅门公案中六祖慧能所言“无相修行,长伸两脚卧即是修行”,就是生活禅的自然写照。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修行生活禅呢?生活即思想,做人处事都是生活禅的理念。吃饭、穿衣、睡觉、工作、学习、交友等一切自然行为都是生活禅的实践行为,生活禅是将内心深微的禅学精神融入到修行之中。那么,好的修习方法又是什么呢?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如今已经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了,书籍、磁带、影像、互联网上禅宗禅师和密宗上师的讲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学佛的人可以尽可能地依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这里不是阐述佛教理论对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的禅定概念,我个人认为修行中重要的是修习禅定,禅定从“大思想”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思绪,一种对人生实践的方法,禅定是对人生哲学及整个宇宙的理解和认知;禅定从“小思想”上可以理解为自我修养的培养,只见自己的错误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修行中以毅力和意志为戒律,视痛苦为人生的锤炼,用光明的思维直面人生。再次是修习坐禅,坐禅即是心力或念力集中于某一个抽象或具象的念头而来,在行、坐、立、卧的任何姿势可能生发禅的反应,发挥超出平常人的智力和毅力,与坐禅功能相应。坐禅的功用在于能使我们意志坚强,改变气质,改生理上的健康,心灵上收获自由或新的认知,扫除欲望,将妄想的贪念层层剥去,逐渐深入到开悟智慧。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坐禅中要达到“观止”的境界:“观”就是自然地调整坐姿呼吸调心生注,“止”就是心的安定和静止,身心合一地入禅定。坐禅是内心解脱的最好的方式,体现的是定慧双修的作用。我认为,修禅也好,学佛也好,不能简单地说去追求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境界这一词带有分别和执念,学佛最终要达到空性,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忘我状态,不过,但凡能做到这样状态的亦是圣贤之辈了。

生活中一切都是佛法,学佛习禅都是修正人生的认知态度,为了更好地去生存和生活。佛学是教化于人如何看待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不论是在失意失败苦困折磨中都能以佛学“忍、持、悟”的精神毅然接受现实,生活禅就是逐渐去完美人格的实践过程。在我多年的学佛悟道中,我领悟到作为修行者或居士宜修大乘入世的菩萨道精神,做到慈悲,做到利行即是更好地去为社会服务,做到同事即是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履行做人的职责和道德,小到吃饭穿衣节俭的美德,大到立业做人的人生哲学,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布施,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发扬解困扶危的精神。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布施是行善,也是禅定修行的方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是当今提倡的生活禅。生活禅的修习以出世的姿态入世的精神面对社会面对自己的人生,使得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着,贪欲少了,慈悲心多了,吃饭香了,睡觉好了,身体自然健康了,一切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这对于当今时代的人们来讲,生活禅的修习是幸福生活指数的最好体现。我一方面认为修习生活禅的目的是每个人能够活出真实的自我,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作为,有责任敢于担当,进取完善的人;另一方面我却认为修习生活禅是不抱有任何目的的,修习生活禅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或达到某种不可驾驭的境界,越是处于简单淳朴的状态就越好,只需去深刻认识属于自己的一颗永恒的心。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幸福快乐还是苦恼迷茫,这些都是浮云,都将会过去的,我们只有选择自己的坚持和信仰去坚强地忍耐,毕竟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风雨之后的彩虹。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是一个混沌的统一,无需较真,处处非要去看个清楚论个明白,在自己没有能力去接受或者承担事物的时候就应该放下来,在看透或看不透之间可能是生活最好的自然状态。在生活禅的理念中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在有生之年做到三件事情,一是孝敬父母,二是教育培养好孩子,三是假使他日如愿做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祈盼到达“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的自由幸福的禅诗意境的国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