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兔的传染病
兔瘟(兔病毒性败血症)
兔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本病以传染性极强,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兔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
本病在世界各地有报道,1986~2000年,先后在朝鲜、韩国、意大利、捷克、苏联、匈牙利、西班牙、德国、法国、喀麦隆、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希腊、卢森堡、马尔代夫、荷兰、瑞典、瑞士、波兰、南斯拉夫、英国、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等报道了兔瘟(兔病毒性败血症)的暴发。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1)本病只感染家兔,其他畜禽不感染。
(2)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3月龄以上青、壮年兔和成年兔。
(3)发病急、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呈地方性暴发流行。
(4)发病季节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见于冬季和早春,其他季节极少发生。
(5)病兔和带毒兔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买卖病兔和带毒兔及畜产品、长途运输、气候骤变以及病毒污染场地环境等是引起本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因素。
2.症状特征
潜伏期为自然感染1~3天,人工感染12~48小时。根据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1)最急性多见于流行初期,不显任何前期症状突然倒地、抽搐、鸣叫而死;有的鼻孔流出带血泡沫或鲜血;个别母兔阴户流血。
(2)急性多见于流行期中,病兔体温升高至41℃以上,呼吸急促、兴奋不安、抽搐、惊厥、高声惨叫、四肢划动、倒地而死、有的口鼻出血、肛门粪污。
(3)慢性常见于流行后期,多见于小兔,表现为快速性的高度消瘦,痊愈或死亡。
3.剖检变化
呈全身性的败血症变化。
(1)主见喉、气管和肺有明显的弥漫性出血变化,俗称"红气管"。
(2)肝肿大、质脆,呈"槟榔肝"。
(3)脾明显肿大,呈蓝紫色。
(4)肾淤血性肿胀,呈花斑肾。
(5)盆腔部、大部分患病母兔在直肠和子宫的浆膜上有一块淤血块。
【防治要点】
1.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应注意改善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条件,并采取对症疗法。
2.发病地区可用兔瘟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3.坚持每年冬春两季注射兔瘟疫苗,并对断奶仔兔进行常年补打。
4.凡被污染场地、笼舍、用具、车辆等,均须用2%碱水或0.3%过氧乙酸进行彻底消毒。
5.对健康兔可紧急皮下或肌肉注射高免血清,每千克体重2~3毫升,7~10天后再接种兔瘟组织灭活苗。对发病早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兔黏液瘤病
本病是由黏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全身皮下,尤其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下发生黏液瘤性肿瘤为特征。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1)本病只感染家兔和野兔。
(2)主要传播方式是健兔直接接触病兔,或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接触而传染。
(3)自然感染主要是通过节肢动物传播,最常见的是蚊子和跳蚤。
(4)在蚊虫大量孳生的季节,尤其是洼湿地带发病最多,冬天蚤类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实验证明,黏液瘤病毒在兔蚤体内能存活105天以上。
(5)迄今已发现好多毒株,有代表性的是南美毒株和美国加州毒株,不同毒株的毒力与致死率差异性很大,弱毒株的致死率不到30%,强毒株的致死率超过90%。
2.症状特征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毒株在感染兔中可引起90%以上死亡。最急性型,感染后一周内死亡,死前眼睑水肿、惊厥、大脑抑制。急性型,感染后1~2周死亡,死前眼睑、耳根及口、鼻、肛门、外生殖器等处水肿,头如狮头。患部皮肤出血。死前惊厥,存活10天以上者出现脓性结膜炎。
(2)南美州毒株毒力最强,死亡率达100%,感染后3~4天即见最早的肿瘤,但全身性肿瘤在6~7天可见,出现眼睑水肿、黏液脓性眼结膜炎,两眼封闭,脓性鼻漏,在耳根部、上下唇、会阴部和外生殖器显著水肿,破溃后流出淡黄色浆液。有的病兔呼吸困难,死前还有食欲,出现惊厥,病程8~15天死亡。
(3)澳大利亚毒株和欧洲毒株的毒力较弱,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
3.剖检变化
(1)最突出的病变是皮肤肿瘤和皮下显著水肿,尤其颜面和天然孔周围水肿最多为甚。
(2)患部的皮下组织聚集黄色、清朗的胶样液体,常使组织分开。
(3)皮下出血,胃黏膜淤血,心内、外膜出血,有时脾肿大,淋巴结水肿、出血。
(4)病料用姬姆萨氏染色,可观察到紫色黏液瘤细胞胞浆包涵体。
【防治要点】
1.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进口兔及其畜产品,万一需要进口,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
2.如发现有疑似本病发生时,应向有关业务部门报告疫情,并迅速确诊,及时采取扑杀病兔、销毁尸体、彻底消毒、紧急接种以及杀灭吸血昆虫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3.英国用肖扑氏纤维瘤病毒疫苗,保护率在90%以上。
兔痘
本病是家兔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鼻腔、结膜渗出液增加和皮肤红疹。病原为兔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兔的肺、肝、脾、血液中。病毒对冷及干燥的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6~8周。对热、直射阳光和碱敏感,多数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1)兔痘病毒的毒力极强,从呼吸道感染后,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再通过眼、鼻分泌物经空气传递给易感兔,在兔群中传播极为迅速。
(2)本病还可经消化道、损伤的皮肤与黏膜而感染。
(3)本病只有家兔能自然感染发病,发病率没有年龄差异,但幼兔和妊娠母兔的死亡率最高,幼兔的死亡率可达70%,成年兔为30%~40%。
2.症状特征
潜伏期,新疫区为2~9日,老疫区为1~2周。临床上分为痘疮型和非痘疮型两种。
(1)痘疮型:病初发热,体瘟升至41℃,厌食、流鼻液、呼吸困难。腹股沟、腘淋巴结肿大而坚硬。此时,皮肤上出现红斑,后发展为丘疹,中央凹陷坏死,相邻组织水肿、出血,最后丘疹结节干燥、结痂。病灶多见于耳、口、眼、腹部、背部和阴囊等处。因而引起眼羞明、流泪,继而发生眼睑炎、化脓性眼炎或溃疡性角膜炎。口腔、鼻腔水肿、坏死以及生殖器管周围水肿。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很快出现运动失调、痉挛,眼球震颤,肌肉麻痹。有时发生腹泻和流产。通常在感染后5~10日出现死亡。
(2)非痘疮型:表现为食欲减退、发热、舌唇部黏膜有少数散在丘疹。有时发生结膜炎和腹泻,一般于感染后1周死亡。
3.剖检变化
(1)主见于皮肤、颜面、口腔、上呼吸道及肝、脾、肺等器官出现丘疹或结节,相邻组织水肿或出血。
(2)心脏有灶性损害。肺脏布满小的灰白色结节,呈弥漫性肺炎及灶性坏死。
(3)肝脏肿大,呈黄色,有许多灰白色结节和小的坏死区。脾脏肿大,有灶性结节和小坏死区。
(4)睾丸水肿和坏死。子宫布满白色结节,有的发生灶性脓肿。
(5)肾上腺、甲状腺、胸腺和唾液腺都有坏死灶。
【防治要点】
1.主要是平时加强兽医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引入传染源,发现病兔及时隔离处理。
2.兔群受到本病威胁时,可用牛痘疫苗作紧急预防接种。
3.针对病情,可采取对症疗法。
兔传染性水疱性口炎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又称流涎病。以口腔黏膜、舌、唇出现水疱性炎症为特征。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达50%。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1)主要感染3个月以内的幼兔,常见于断奶后1~2周龄的仔兔,成年兔很少感染。
(2)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3)主要经消化道传染。
2.症状特征
潜伏期为5~7天。
(1)病初口腔、唇、舌黏膜出血,后形成水疱,继而破溃,发生烂斑,形成小溃疡。
(2)病兔大量流涎,唾液沿口角下流,使唇外、下颌、颈部、胸部被毛浸湿,粘在一起,此处皮肤由于涎水浸渍而发炎,常发生脱毛现象。
(3)一般体温正常,少数严重病兔体温上升达41℃。
(4)病兔常并发消化不良性腹泻,日渐消瘦,一般5~10天死亡。
【防治要点】
1.发现病兔立即隔离治疗,给予优质易消化的饲料。
2.兔舍、兔笼、场地和用具等用1%~2%烧碱水或20%草木灰水消毒。
3.用2%硫酸铜水溶液,涂搽病兔的口腔、舌、唇和两颊,每日1~2次,连用3~4日。
4.用2%硼酸(或明矾)洗口,涂以碘甘油或将黄芩粉撒布口腔内。
5.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02~05克内服,每日一次,连用3~4日。
仔兔轮状病毒病
本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兔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腹泻。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圆形。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兔的肠内容物及粪便中。粪便中的病毒在18~20℃的室温中经7个月仍有感染性。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1)病兔及带毒兔是传染源,自然感染经消化道传染。
(2)主要发生于2~4周龄仔、幼兔,尤以4~6周龄幼兔最易感,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而成年兔常呈隐性感染而带毒。
(3)新发生本病的兔群常呈突然暴发,迅速传播。兔群一旦发生本病,随后将每年连续发生,不易根除。
2.症状特征
潜伏期18~96小时。
(1)病兔昏睡,减食或废绝,排出半流质或水样粪便。病兔的会阴或后肢的被毛都粘有粪便。
(2)体温不高,多数于腹泻后3日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40%。
(3)青年兔、成年兔大多数不表现症状,仅有少数呈短暂的食欲不振和排软便。
3.剖检变化
主见空肠和回肠部的绒毛呈多灶性融合和中度缩短或变钝,肠细胞中度扁平。肠腺轻度到中度变深。某些肠段的黏膜固有层和下层轻度水肿。
4.实验室检查
取病、死兔小肠后段的肠内容物磨碎,作1∶4稀释,经离心取上清液,用滤器滤过,以滤液接种兔肾原代上皮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或以病料悬液经超速离心,将其沉淀物经负染色后进行电镜观察,发现轮状病毒即可确诊。
【防治要点】
1.预防上严禁从病区引种,必要时进行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若发生本病应立即隔离,全面消毒。病死兔、排泄物及污物一律深埋或烧毁。
2.治疗上对病兔可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2毫升,每日一次,连用3日。同时配合对症治疗,内服收敛、止泻药,补液及用抗生素等防止继发感染,可减少病兔死亡。
兔巴氏杆菌病
本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简称"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家兔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十分敏感,常引起兔大批发病和死亡。给养兔业带来严重损失。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1)本病能感染多种畜禽,但对兔最易感,多种年龄的兔均能感染,尤以幼兔较为多发。
(2)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3)发病经过急,死亡率较高。
(4)引进病兔是传染的主要来源,但凡能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各种因素(如饲养管理不善、天气骤变、长途运输等),都可诱发本病。
2.症状特征
潜伏期一般1~5天。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1)急性型全身败血型可在发病后数小时死亡。体温升高(41℃以上)、精神萎靡、停食、呼吸急促,鼻腔中常有黏液流出,有时腹泻,死前体温下降,四肢抽搐,突然死亡,一般1~3天死亡。
(2)亚急性型主要表现为鼻炎和胸膜炎症状,呼吸困难,鼻腔中常有浓稠鼻汁,打喷嚏,体温略高,食欲减少,腹泻,关节肿胀,结膜炎,病程1~2周死亡。
(3)慢性型主要表现为鼻炎、中耳炎(斜颈)、结膜炎、乳腺炎、子宫炎、睾丸炎和皮下脓肿等并发症。流脓性鼻汁,打喷嚏,呼吸困难,兔体消瘦。病程1~2月死亡。
3.剖检变化
(1)各种浆膜、黏膜、脏器均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2)急性病例主见肺严重充血、出血、水肿;肝脏变性,有小病死灶;胸、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
(3)急性病例主见有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和大叶性肺炎变化。
(4)慢性病例主见呈慢性卡他性、化脓性鼻炎。此外,呼吸道,肺、胸膜、心包有慢性炎症。体表常有脓肿。
【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