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他的时代一起成为过去,虽然他背了黑锅,但他一生都不想玩黑的。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曾经有无数人用最激烈的言词斥责李鸿章,可今天,人们对他的看法渐渐平和了,宽容了,有些人甚至试着去客观地分析李鸿章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品德、思想和个性,甚而试图用李鸿章做标本,去分析那个已经逝去了的时代。
但这样的分析注定不会有结果。因为李鸿章这个人根本不是什么“时代的标本”,而是一个孤傲的“怪物”,一个独立于时代之外,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人。
和所有人一样,李鸿章也是父母所生,师长所教,在皇家手底当官,和一大群精明的同僚共事,他的一生也被时代包围,被社会包围,被人情世故包围,被忠诚和责任包围,既摆脱不了这些,也斗不过它们。可李鸿章身上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冲向自己设定的目标,从不知道什么叫退却。所以他总是比别人走得快,走得远,总是站在人群的最前面。
总结起来,李鸿章的目标有三种:一、他觉得他的想法是对的;二、他觉得这件事本身有意义;三、他觉得这是他应该负的责任。
所以我们惊讶地看到,李鸿章一边打仗一边办学校,当着直隶总督却跑到上海办企业,一回回地要求修铁路、办电报,搞这个弄那个,半辈子没闲着。受挫折,挨骂,他全都不在乎;很多事情最终搞不成,他也不气馁。
尤其是办外交,跟洋人谈判。在那个年代,怎么谈都是丧权辱国,怎么谈都是身败名裂,可李鸿章硬是一回一回咬着牙根子往上冲,在洋人面前赔笑脸加小心,用尽一切心机来回周旋,可即使如此,一个弱国仍然不可能在外交上取得成就。李鸿章所做的这一切努力,最多也只是为他的国家尽量减少些损失。回来之后,他又要让朝廷收拾,让老百姓骂,替整个国家背黑锅。
谁都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晚年的李鸿章完全可以在家闲待着,吃点可口的,听点悦耳的,下两盘围棋,画几张山水,抱着小孙子亲亲脸蛋儿……干吗非要折腾自己不可呢?
马关谈判的时候他都七十三岁了,签《辛丑条约》那会儿他七十八岁了,难道他就不懂得倚老卖老,装一回病,装一回死,或者干脆辞官归隐,再不成,一咬牙一伸脖儿,真就死喽,躲开这断子绝孙的要命差事……
可是没有。李鸿章仍然在穷折腾,还是要去谈判,去签条约,去“卖国”。
要说精明,当年若排一个“世界滑头一百强”,李老爷子绝对榜上有名;要说傻,我看这世上比他“傻”的人,也不多。
盛世也罢乱世也罢,顺境也罢逆境也罢,李鸿章不畏惧,不气馁,不发牢骚也不骂娘,只管埋头做事,做那些他认为正确的事。
结果,李鸿章用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一个丰富而独立的精神世界。在这个精神世界中,狂喜,暴怒,沮丧,辛酸,踌躇满志,痛不欲生……一切人生体验都是属于他自己的,都与外人无关,就像一双鞋子,拿起来,就穿在自己脚上,脱下来,就放在自己的鞋架上,至于“脚丫子”的感觉,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不必求人理解,也不必与人分享。
所以李鸿章可以高傲而冷漠,他看不起皇帝,看不起太后,看不起洋人,看不起同僚,甚至看不起那些愚昧盲从的百姓。虽然他摆脱不了这一切,而且斗不过他们。
所以李鸿章是精明还是愚蠢?快乐还是痛苦?幸运还是不幸?我们无权评判。因为这个人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对于所有试图评价他的人,他都将用冷笑和漠然来应对。
这么看来,李鸿章是个特殊的人?
不,平凡的人,平凡极了。要说他不平凡,只因为在那个时候,天缘凑泊,把他推上了那个位置。
其实这世界上有太多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了。他们认定了一件正确的事,就穷一生之力去做,不怕挫折,不问结果,从不退却。从这一切努力中他将得到一个回报,那就是,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把灵魂从“社会”中剥离出来,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完整而清澈的精神世界。
要想超越社会,超越世俗,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就去做事吧,不要发牢骚,不要找借口。
做事,做你认为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