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9363900000042

第42章 中法战争(2)

如果法国进攻大清,那法国人就是强盗。虽然这个强盗不怕你骂他,可毕竟是他挑起的战争,法国国内的民众和政府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另外,因为战争是法国人挑起,所以欧洲列强从道义上来说都不能插手此事——除非他们想帮着大清帝国攻打法国。

可如果是大清国进攻了法国,那“挑起战争”的罪名就加在中国人头上了。不但法国可以借此在国内大造舆论,激起国民和政府的情绪,使战争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进一步升级,同时列强们也有借口插手此事,支持法国进攻中国。

谁先打第一炮,这个问题将引发什么后果,每个官员都懂。不懂,他就不配做官了。张佩纶虽然是个“言官”,可毕竟是官,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他也明白,所以他傻眼了。

眼瞅着敌人的兵舰一艘接一艘缓缓驶入马江,在罗星塔一带停泊下锚,张佩纶才终于明白,原来“政治”两个字竟是如此厉害!同时他还看到了一点:原以为大清国地大人多,这些年又拿出银子办工厂,买枪炮,早就成了个强国,手里这支福建水师有十一艘炮舰,也已经足够强大。可眼下跟欧洲这些一流列强相比,才知道福建水师这些陈旧落后的木壳炮舰和人家的兵舰差得太远了,就算立刻和法国舰队交战,也断断不是人家的对手。

直到这一刻张佩纶才明白,原来自己这个“清流牛角”平时只长了一张骂人的大嘴,事到临头竟然百无一用!

事已至此,满腔热血、慷慨激昂全都无用。张佩纶只得放下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埋下头来整顿防卫,在岸边囊土堆沙抢筑工事,沿岸各处虚张旗帜,布设疑兵,把手里仅有的兵力尽量集中到船政局和造船厂一带,防备法军登陆进袭。很快他就发现,当地驻军装备落后,仅有一些老式的前膛枪,所有部队加在一起仅有八门火炮。福建水师共有扬武、伏波、济安、飞云、振威、福星、艺新、永保、琛航、福胜、建胜十一艘炮舰,全是中国自己制造的,总吨位一万零两百吨。但这些战船大小不一,多为木壳船,蒸汽机位于水线以上,很容易被敌人的炮火摧毁,十一艘舰上总共只有火炮四十四门,而且多是旧式滑膛炮,装弹慢,威力小。

而围困马尾军港的法国军舰共有十三艘。其中进入马江的有旗舰窝尔达号,铁甲舰凯旋号,木壳巡洋舰杜居士路因号、 维拉号、德斯丹号,炮舰野猫、益士弼和蝮蛇号,以及鱼雷艇45号和46号。排水量共计一万四千五百吨,装备火炮七十七门,而且多是大口径的线膛炮,并配有每分钟射击六十发的哈乞开斯机关炮,火力强,航速快,装甲厚。另外,巡洋舰雷诺堡号和情报兼运输船梭尼号在闽江口监视航道,以防清军堵口,在闽江口外还有铁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准备随时接应。

面对如此强敌,张佩纶束手无策,只得发电报奏请朝廷,请求派北洋水师前来救援,清廷就此向李鸿章提议,李鸿章回电:现在情况紧急,调北洋水师战船援福建只能白白折损“北洋”的战舰,又给敌人以口实而使战事提前爆发。江苏、上海等地也应该自行防卫。北洋战船不能远去的原因,在初四日我已上奏陈说过。以前我曾在烟台登上法国铁甲舰观操,法国人的船坚炮巨,实非“南洋”、“北洋”各船所能敌。今法国两艘铁甲舰驻在马江口外,以阻击外援。北洋水师舰船的铁甲仅厚五分,容易被轰沉。就算尾随法舰而暂不交火,将来一旦开战,敌人必在海面寻机和北洋水师交战,倘若受挫,损失战船,白白损我威势,于事何益?张佩纶的上奏似乎未能知己知彼。我觉得“北洋”各船应该与天津大沽口的海口炮台互相掩护,这样才能有效地牵制敌人。中国除非筹巨款大力兴办水师,否则断难在海面上和西洋战舰交锋。

北洋水师不能来,原因非常明显。

一是责任重大,北洋水师的首要任务是守卫渤海湾,拱卫京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舰队攻下大沽北塘,从此登陆直杀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眼下北洋水师一旦南下,渤海、黄海谁来防守?难道还要让法国人再去北京城里放一把大火吗?

二是路途遥远。北洋水师一旦南下,很快就会被法国人发现,这将促使他们提前对福建水师发起进攻。

第三,也是最无可奈何的一点,北洋水师是法国舰队的对手吗?

眼下的北洋水师除了两艘木头壳的“兼碰快船”超勇、扬威勉强能和法舰对阵以外,其他就剩下六艘镇字号的“蚊子船”了,八艘船加一块儿才五千三百四十吨。那六艘四百四十吨的小炮艇停在海口唬人还凑合,真要开上战场,航速仅九海里,遇敌时只能打一炮,而且这一炮还打不准……如果法军舰队先消灭了福建水师,然后沿海岸线北上,迎击南下的北洋水师,这一仗打下来,北洋水师能胜吗?一旦有失,法国兵舰立刻长驱直入杀向天津大沽口,怎么办?

北洋水师不能来,那南洋水师呢?

在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中福建水师战舰的吨位最大,北洋水师有两艘过得去的战舰撑腰,唯独南洋水师的舰只吨位最小,全靠四艘蚊子船撑门面,其中还有两艘是仅有三百二十吨的“小蚊子”……他们就算来了,也是来送死的。

3.福建水师覆没

这一边,张佩纶被压在头顶的法军舰队逼得几乎要发疯,另一边,李鸿章也已经被架在火上烤了。

“李福协定”一公布,天下躁动。朝堂上的言官们像疯了一样,不顾大清国海军弱小、陆军陈旧、在越南境内连吃败仗已被压缩到中越边境的事实,更不考虑法国海陆大军进攻福建、围困台湾、从越南侵略广西的可怕后果,甚至连“李福协定”的具体内容都不研究,只管一相情愿地认为中国国大人稠,兵员众多,又已经购买了西洋炮舰,拥有了洋枪洋炮,“理所当然”地可以在战争中获胜,所以一个劲儿在底下乱吵吵,认为李鸿章签这个协定就是“卖国”。翰林院编修梁鼎芬甚至上了一道“李鸿章骄横奸恣罪恶昭彰恳旨明正典刑”的折子,认为应该立刻把李鸿章推出午门斩首,查抄家产,把所有党羽一起罢官问罪!

李鸿章真有这么大罪过吗?

大清国眼下可以倚仗的这点儿精兵,是他编练出来的;这些新式枪炮,是他搞的制造局造出来的;这几艘快船和蚊子船,是他想办法从英国买回来的;清军在越南连吃败仗,战略不是他制定的,战场上不是他指挥的;在谈判中,李鸿章该争的争了,该吵的吵了,可是清军在越南却不停地失败,一步步后退,使得他在谈判中的本钱越来越少;而清军的失利,又并不是因为这些兵勇们不勇敢,不拼命,只是因为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操典方面都太落后,跟对手的差距太大了……

难道这些全天下人都不明白?

确实不明白。

在大清国的封建朝廷里,一切军国大事的商议处置都是封闭的。这些国家大事别说外边的老百姓接触不到,就是低一级的官员也全都无从得知。因为对内情完全不了解,他们就只好凭空臆想,顺嘴瞎说。

但是毕竟有知情的人呀!西太后、醇亲王、军机处,他们知道内情,干吗不出来替李鸿章解释一下,澄清误会?告诉言官们不要乱上奏折弹劾了,李鸿章眼下着实不容易;告诉老百姓不要一味责骂李中堂了,这不是李某人软弱无能,而是咱大清国整个的国势衰弱。

不能解释。

一解释,把李鸿章择出来了,可大清朝廷就被装进去了。干脆还是把所有帽子都扣在李鸿章一个人头上,让他替朝廷、替爱新觉罗一家子背这个黑锅吧。

为什么李鸿章自己也不出来申辩几句?

在那个年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叫你背黑锅你就得背,没得辩。

不管天下人说什么,李鸿章毕竟还当着北洋大臣,还得去和洋人谈判;台湾、越南的危局,也还要淮军的兵将去应付。此时淮军的两员大将已经临危受命,刘铭传担任福建巡抚,率军赶赴台湾布防;潘鼎新接任广西巡抚,率军赶往中越边境。

光绪十年(1884)六月十四日,法国远东舰队副司令海军少将利士比率领三艘军舰逼近台湾。法国人骄狂至极,居然派了个人上岸,要求清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

此时刘铭传刚到台湾半个月,岛上防卫还没布置妥当,但刘六麻子心里却早已作好了决死的准备。

法国人确实太狂妄了。仅有三艘军舰,几百号步兵,居然就想抢占基隆。见清军根本不理他们,六月十五日,利士比下令战舰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

在海上,清军确实不是法国军舰的对手,基隆炮台装备陈旧,不堪一击。被法国人的舰炮一顿轰击,守军死伤十余人,炮垒和营房多被摧毁,只好向内地撤退。法军成功在基隆港登陆,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尽数破坏。

第二天下午,法军陆战队开始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了附近的高地。但此时刘铭传早已作好准备,守军多路齐出,迅速展开反击,将登陆的法军包围,并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登岸的法军伤亡了一百多人,在岸上站不住脚,只得撤回军舰上去了。

就在法军进犯基隆的同时,新来的法国驻华公使谢满禄向清廷提出巨额赔款要求,声称如果中国朝廷不答应,法国就不得不“尽力从事”了。

六月二十四日,清廷向各国发出照会,说明中法争端的来龙去脉,请各国公论是非曲直。

这就是中国无论如何不能开第一炮的原因。现在道理在中国一边,法国人做了强盗,中国可以向世界列强发出照会指斥法国的强盗行径。虽然大清国并不需要这些列强来“帮忙”,但至少这些家伙也不能站到法国一边去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得道多助”。

事实上,在战场上“坚决不开第一枪”的做法,在后来一百多年间被不同的执政者使用了很多次,所以因此就指责中法战争时中国方面的做法是“懦弱无能”,这是不合适的。

由于“道理”在大清国一方,所以英、德、美等国纷纷出来“指责”法国,表示愿意为中、法两国居中调停。

别信,千万别信!列强愿意出面调停,只是为了保证它们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不受损失,绝不是什么好心好意。所以它们只希望这场危机能尽快过去,而所提出的调停方案,全是损害中国利益、包庇法国,甚至自己得利的花招。

自从在“李福协定”谈判中出了纰漏,后面的谈判李鸿章就“靠边站”了。而接下他手里差事的人居然是那个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

很难想象,慈禧太后在赶走了恭亲王之后,一边嘴上大叫“主战”,同时却把谈判的权力悄悄交给了一个英国人。在这种关系到中国主权的问题上,英国人怎么会真心实意地替中国出力呢?在整场中法战争中,赫德所做的就是一次次把法国人的讹诈传达给清廷,然后尽一切力量劝说慈禧太后对法国做出妥协。

最终,赫德这个缺德鬼,真就把这件缺德事给办成了!

赫德的花招还是后话,眼下中法之战已迫在眉睫。

六月二十六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三千八百万法郎的军费预算案,并授权法国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天津条约受到尊重”。随后,法国代理公使谢满禄以基隆事件为借口,要求清廷赔偿八千万法郎,限二十四小时内答复。

第二天,清廷决定不再谈判,下令刘永福进兵收复越南北圻,广西巡抚潘鼎新率军随后进发。

六月二十九日,清廷正式拒绝了谢满禄的最后通牒。七月初一,谢满禄下旗离京。同时,正和法国政府谈判的代理驻法公使李凤苞也离开巴黎,中法关系宣告破裂。

七月初三,在马尾军港内的法国舰队司令孤拔接到了开战的命令,随即向福建水师发出“最后通牒”,限福建水师于当天下午退出马尾。张佩纶接到最后通牒大吃一惊,赶紧命人坐船去和法国人交涉,想拖延时间,让福建水师作好准备,小船刚刚驶出海面,法国军舰就开炮了。

自从法国军舰进逼马尾,几十天来张佩纶寝食俱废,整个人几乎被逼疯了。一听炮响,脆弱的神经再也承受不住,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此时军港中的法国战舰率先围攻福建水师旗舰扬武,这条一千三百九十三吨的国产木壳战舰顿时中弹多发,舱室进水,开始下沉。但即将沉没的扬武号仍在死战,一炮击中法军旗舰窝尔达号,炸死五个法国水兵,紧接着被法军46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左舷,迅速沉没。

另一条仅有五百八十五吨的小炮舰福星号砍断锚链,转过头来拼命向法舰冲击,不断开炮。可惜船小炮弱,奈何不了法舰,自己却连连中弹,暗轮被毁无法运转,炮弹舱又被击中引爆,终于沉没。另两艘炮舰福胜、建胜紧随其后向法舰开炮,很快也被法舰击沉。只有三百多吨的运输船永保、琛航也被击沉,炮舰伏波、艺新被击伤后退到上游,为防止敌舰溯江而上进犯福州,在林浦附近自沉,堵塞了航道。

在罗星塔下游,五百七十二吨的炮舰振威被法军铁甲舰凯旋号的炮火击伤,随即中鱼雷沉没。一千二百五十八吨的炮舰济安、飞云还没砍断锚链就已经中弹起火,虽然舰上官兵死战,可惜大势已去,先后被击沉。

此时清军的岸炮也开炮轰击,却不是法军舰炮的对手,很快被压了下去。

当夜,法军战舰已经控制了马尾军港,清军敢死之士驾着装满炸药的小船来冲击法舰,逼得敌舰整夜扰动不安。

第二天,法舰开到福州船政局江面,先用大炮向岸上足足轰击了五个小时,击毁船政局的厂房、仓库和一艘即将完工的炮舰,随后,法军陆战队开始登陆,想抢占船政局和马尾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