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马看黄花
9314500000010

第10章 会议效应

以前最不爱参加会议了,不是偷偷看小说,就是看报纸,现在有了手机,有时翻弄翻弄手机,反正觉得会议时间好长,很煎熬,像小时候看大戏:长胡子老生怎么总是唱不完,有时睡一觉醒来,老生还在唱。领导讲话也是如此,回过神来听会时,领导仍然孜孜不倦地在讲:“刚才我讲的是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一个小问题。”

后来调到科研机构,可以参加省外的理论研讨会。这种会议往往开半天会就可以考察好几天。要想参加这种会,就多多发表文章,以便以文入会,以文交友。回来时,收获也颇多,一大堆理论材料,一大堆名片、联系电话。专家说,一次这样的会议,会使自己的人力资源丰富很多,“朋友遍天下”。

随着工作的变动,参加这种会议机会少了,参加政府工作会议多了。工作会议大多是上级召开不能缺席的会议,缺席就是对此项工作不重视,回来后还要召开落实此会议精神的会议。有时像跑龙套一样要开五六个工作会议,这使我忽然想起了华威先生,我觉得我就是现实中华威先生的化身。

还参加一种会议,那就是部门负责人会议太多,协调不过来,或有些会议不重要,领导就决定让我去替开,说我爱学习,反正领导座位不能空着。于是我每天提着包忙于各个会场,这成了我工作的一大部分,由此我也认识了各部门很多领导,混了个脸熟。我从事以文字为生的工作,我就专心听各种领导及先进个人发言。不同领导讲话的风格不一样,于是我给领导写讲话稿或我自己讲话时,也能吸纳各种领导的风格,高瞻远瞩又不失文采,领导也夸我材料写得好。我想大部分工作如果是重要的,前面发言者都表态发言了,领导讲话时一般都是“以上观点我完全同意”,或者说“前面的同志做了很好的发言,我完全赞同,下面再强调(讲)两点(三点)意见”。领导不会讲五点或六点意见的,但一个意见里又包括三点,讲下来就是六点,但从文体格式上看,简明扼要,逻辑严密。一般领导还非常善于总结和高度概括,会说“对于这个工作,我们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提高四种能力……建设一支队伍……”,不是“三要三不要”的工作作风,就是“一二三上台阶”的工作思路。有时候开会回来,按上级领导要求,一定要向一把手汇报,抓好落实。再开落实会时又会围绕上级领导的“三要三不要”……“一二三上台阶”等工作思路,再强调三点。下面部门再召开部门会议,落实上级会议精神,再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又强调三点,一般都不会强调五点或六点。

好多工作就是这样,从文件到文件,从会议到会议,高度贯彻,集中落实。但到了最基层时,其实就是具体一件事,其他数字工作的思路都用不上。比如环境卫生,就是多些人、多些扫帚就会把路扫干净。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讨教治痒秘方的故事:层层剥开秘方的纸团,就是一个“挠”字。

上级部门经常讲,要精简会议,压缩文件,但会议还是很多很多,一些领导讲话越长说明对此项工作越重视,但“浪费别人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有些会议上讲的无用的话,要比看无用的书更伤害人,耽误人。

有一次参加一个会时,一位领导重点讲了几点,剩下内容让大家自己阅读,与会的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样的形式不用说大家喜欢。

季羡林老先生说过,人在无奈的情况下是能够想出办法的。从前读过马雅可夫斯基的《开会谜》和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觉得异常可笑,岂料自己也成了那一类人物。有不少会,讲话空话废话居多,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大,态度欠端,话风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云,又佐之以“这个”、“那个”,间之以“唵”、“啊”,白白浪费精力,效果却很少。在这种时候,我往往只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个耳朵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文章。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在鼓掌声中,文思如万斛泉涌,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倘多日不开会,则脑海活动似将停止,“江郎”仿佛“才尽”,此时反而期望开会了。

我想起区内好些领导作家,一本书一本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我照着去做,开会时我坐在第一排,写着,想着,领导夸我开会最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