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一场粮食战争正在进行,只不过很多人感受不到这场战争的存在,只有那些从事农产品大宗贸易的人才知道美国的阴谋是多么的可怕。美国人的目标就是打碎国际农业贸易中的国家壁垒,实现农业贸易自由化,这无可厚非,但是美国的农业是一个精壮的青年斗士,而其他很多国家的农业恰如嗷嗷待哺的婴儿,两者怎么能够在同一个角斗场上进行战斗?而现在将很多国家的农业大门打开,实际上就等于让美国对于该国进行一场农业企业的大屠杀。
美国的精英统治集团当然会有自己的代理人,周立说:“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直接与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食品集团——柯吉尔(Cargill)的执行总裁有关。他代表公司利益,却出任美国的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美国农业首席谈判代表,极力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浪潮,使得农产品自由贸易于20世纪90年代成功地纳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系。”美国的精明在于他们总是在政治上向其他国家施压,告诉别的国家自己的企业在该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将政治问题化整为零,变成了纯粹的经济问题。美国将自己的农业变成了一种军队,运用巨额的农业补贴使得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厉害的食物帝国,仗着巨额农业补贴的底气,“食物帝国”继续以屡试不爽的“低价倾销”策略攻城拔寨。
周立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说:“不仅美国,世界十个提供农产品生产支持的主要经济体,政府用包括补贴在内的各种方式,对农场提供生产支持,支持总额达到了二千七百多亿美元,总补贴份额占农场收入的比重达百分之三十。在农产品自由贸易框架下,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将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绑上了同一辆战车:要么各国比拼财力,进行补贴生产、竞争;要么让出农产品市场,由强国提供粮食和一整套食物体系。”
在自由市场的花言巧语和强调公平竞技场优点的背后,好像是各国农民在跟美国的农民竞争。可是美国的产业化农民,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政府补贴。正如印度工商部长卡迈勒·纳特在罗马峰会闭幕之日发表文章所称:“我们准备好了同世界上任何农民竞争,但却不能和他们的财政部竞争。”
菲律宾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境内还设有著名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是稻米出口国。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即转向发展高价的外销型经济作物,逐渐放任本国的粮食生产,道路建设、农机、水利、作物改良、研发、推广等方面严重落后,生产力仅以每年百分之一左右的幅度上升,1996到2000年间的增长幅度甚至低于百分之一。随后又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开放市场,进一步打击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力。
从表面上看来,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中,国际粮食价格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但是,美国等国家的农产品市场是高度垄断的,美国农业部与跨国粮商之间的配合也是非常默契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隐形杀手就是——华尔街的投资巨鳄,几个跨国公司事实上主导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定价权。
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百分之八十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所控制,他们是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这四大跨国粮商凭借资本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
这些跨国的粮商和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战略性的协作,实际上一个从全产业链合围世界农业产业的阴谋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2008年年初,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坚定表示,粮食短缺和进口是工业化中一个不可逆的变化,随着新兴市场对蛋白质和美国乙醇需求提高,农产品将进入长期大牛市。而美元所要攻击的对象恰恰是这些新型经济体,从2003年以来,产油国、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国家纷纷积蓄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些国家大都是粮食安全薄弱地带,正好粮食涨价,迫使他们吐出吃进的外汇储备。
世界农业被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图景,我们不知道,在诺贝尔奖得主罗杰斯看来,粮食供需失衡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十年内粮食仍将持续上涨。这就意味着这一轮的粮食价格上涨将是长期性的、结构性的、战略性的。然而,这轮危机却是金融指挥下的粮价危机,而不是历史上通常由自然天气控制下的粮产、库存危机。
美国资本在全球农业中的布局正在展开,美国黑石投资集团牵头的基金财团已与中国最大农产品市场运营商之一的寿光物流园达成协议,对其进行大约六亿美元的投资,占寿光物流园百分之三十的股权。加上前期高盛并购双汇和雨润、软银收购太子奶,中国的农业市场已然成为国外资金争抢的“宠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基本还处于小农的状态,这相对于美国的大农业来说,是最没有竞争能力的,中国农业不可能得到美国那样的财政支持,因为中国的农业人口有好几亿人,即使有巨额的财政补贴,实际上能够到农民手中的钱已经微不足道了,变成和撒芝麻盐一样的没有效果。所以中国需要对美国的农业扩张态势保持十足的警惕。中国农业不稳定,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这和其他的国家不一样,中国承受不起农产品市场的大幅动荡。
对于高盛收猪事件,有分析人士指出,短期看外资大规模进入国内生猪养殖企业是出于资本的逐利性,中国生猪产业暂时不会受到威胁。原因是高盛选择大规模全资收购中国规模化养猪企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在中下游的拓展已占据有利地位:高盛控制双汇集团百分之四十六的股权,控制双汇发展百分之二十三点七的股权,控制雨润食品百分之十三的股权。从产业链角度而言,这些控制行为带给高盛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肉制品渠道和肉制品品牌的掌控。这就为其涉足上游铺好了基石。
可是未来,高盛可以选择将养殖企业包装上市,也可以选择直接注入中游加工企业。以中国生猪行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现状,高盛完全可以逐步培育肉类产业链,这有可能对国内相同产业形成威胁。
在思维模式上,中国不应该排斥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和战略投资,只有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实现共赢才是最好的,至少在中国境内,在农业问题上需要做庄家的思维而不是赌徒的思维,首先就要为国际资本立规矩,收了他们兴风作浪的神通,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在中国做生意。
美国的农业阴谋实际上也是一个阳谋,就是凭借自己在农业方面的技术地位和金融地位,实现对世界农产品市场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和石油等战略行业一样,最终成为美国全球霸权的一个支柱,美国在全球农业中的地位比其他领域的地位更加稳固,美国用自己的财政武器打败其他的农业国家,然后就可以获取超额的利润,从战略进程来说,我们就能够看到美国人的农业全球战略正在布局之中,还远远没有到收网的时候。
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角度考察,未来的利润分配决定于对产业链中定价链条的掌控。对国际资本而言,通过对上游商品的定价,对中游加工企业的控制,以及对下游渠道的掌控,将可攫取产业链的绝大部分利润。有学者认为: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食品巨头正在形成“粮食帝国”。美国大型食品公司首先控制了全美大部分粮食,而后获得国际影响力。
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农产品大国,加上对全球粮食市场的整合能力,它是名副其实的“粮食帝国”。“粮食帝国”采用两大“法宝”操纵粮价:一是推行粮食自由贸易,美国政府对粮食生产予以高额补贴,因此粮价比一般国家低,食品公司想尽办法推动各国实现粮食自由贸易,以便顺利出口牟取利润;二是通过粮食援助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粮食援助是食品帝国常用的“毒品”,在诸多非洲国家,接受粮食援助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为美国生产香蕉、可可等经济作物,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因此荒废,沦为附庸。美国这些大的粮食企业也有自己的理由,美国来提供粮食,然后由很多发展中国家来根据自己的条件气候种植自己国家最擅长的东西。表面上这是冠冕堂皇的,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这些经济作物不能当饭吃,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就不能保证国家粮食的供应稳定。粮食是基础物资,会影响整个国家的食品供应链,很多主权国家其实都担不起粮食问题所产生的战略后果,将粮食问题完全交给市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伦敦的国际谷物理事会资深经济学家艾米·朗纳德说:“现在各国都利用科学技术来种植和储备粮食,但多数国家只能保证国民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挨饿,却干预不了市场出现的波动。”朗纳德认为,国际粮价因为自然灾难出现飞涨并不令人意外,但人们不要把粮价飞涨和全球粮食短缺画上等号。很多国家如果放弃了自己的粮食自主的政策,实际上就要接受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如果不想接受价格波动,实际上美国人可能就要求主权国家参与到美国人自己主导的粮食期货当中去,这样在粮食问题上就被美国实现更深层次的绑定。
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多年来成为确定全球粮食价格的中枢。嘉吉公司一位高层表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粮交所”,而是一个包括农民合作社、基金、交易商和粮食加工企业在内,集产、供、销、运、贷款融资、风险分摊和期权交易的庞大综合体。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情况可以影响南美阿根廷等产粮国种或不种什么。利用金融市场来调节全球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结构,正是美国人所追求的目标。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粮食交易所和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与成立于1848年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相比,前者也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后者则仅晚成立三十多年。这两家交易所不乏各方面的人才,但是在粮食定价权问题上,很多人表示还是要看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国人绝不会把粮食定价权交给其他的任何一个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表示:“这么多年来,人类解决粮食问题的成效并不明显,反而数据显示全球饥饿人口在增加。”周立说,对粮食价格变化最敏感的主要是一些丧失了粮食自主权的发展中国家。2007—2008年,有三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认为粮价上涨会给他们带来粮食危机,引发社会动乱。他们一方面缺钱,经受不起粮食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他们丧失了生产自主权,不得不去买粮食。他认为,丧失了粮食生产自主权的国家也丧失了消费自主权。周立的判断是美国人的农业阴谋非常可怕,自己在演讲的时候,也有人坚定地认为这是阴谋论,美国人组织不起来这样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这样的农业围剿,面对是否有阴谋论之嫌的质疑,周立反问道:“如果没有食品大亨的全球商业利益,以及美国政府的全球政治利益和政治家的个人前途考虑,一个国家为何要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强制机制,硬把自己的廉价货品‘补贴’给全世界?”美国的本质是一个生意人,亏本先打掉街面上的竞争对手,然后提价销售或者占据领导地位,是街头小贩都会做的事情,难道美国就不会做?只要投入产出比是合适的,美国不但会做,而且会做得很漂亮,持续的布局到收网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一个国家内部,可以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但是这也丧失了自主性,但粮食储备过多,在一些国家也会遭遇尴尬。2008年4月,菲律宾闹米荒,民众在酷暑中排长队争抢限量出售的大米。菲政府向各大粮市派出“大米警察”,设立举报热线,一旦发现图谋操纵米价的米商,就以“破坏经济秩序”的罪名起诉,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当时阿罗约总统还亲自打电话给越南领导人,向越南借大米救急。
菲政府在2008年粮食危机前进口了大量大米,由于大米库存过量,导致过剩的大米在仓库中发霉。菲国家粮食署在2004年购买了九十万吨大米,但当时菲大米短缺数量只有十一点七万吨;2007年,大米短缺是五十八点九万吨,但政府却买了一百八十多万吨。阿基诺总统在他任内第一份国情咨文演讲时就抨击前政府大量进口大米的做法。阿基诺说:“让大米变质难道不是一种犯罪吗?现在有四百万菲律宾人一天吃不上三餐。”
一个国家不能将粮食供应链全部交出去,这是政治上的常识,在国家的粮食贸易中,一定要保证最大限度的自主供应,然后用国际粮食贸易作为自己的供应系统必要有益的补充,如果不是秉持这样的政策,很可能会吃大亏。
食品金融的本质实际上一旦取得垄断地位,这些金融大鳄就可能通过资本干预市场来获得超额利润。生产商最初透过商品交易巿场来抵消风险,20世纪90年代初,农民预先以定价把来季的收成卖给投资者。如该年收成差,农民可得保障;若收成好,投资者便赚得利润。近年不少投资银行陆续加入商品交易巿场,以米、小麦、咖啡等食品价格作衍生工具,操控全球食品市场。美国在完成对全球农业的金融影响力之后,一定会进行农产品的炒作,而且很多时候会变成一个整治不听话的主权国家的工具,这一点确实让很多国家警惕。
在农产品价格供应充足的情况之下,美国人也有人为干预市场的能力,美元帝国拥有别的国家没有的战略优势,比如,2008年食品价格达到顶峰,被囤积起来的小麦若制成食品,足够喂饱每个美国人两年,可见囤积居奇的情况严重。华尔街大行借商品指数及其他各类投资衍生工具赚取暴利,令不少大行高层脑满肠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