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抓机遇,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三只眼”理论,这是他多年以来的经验之谈。张瑞敏曾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时期,企业家只有两只眼睛不行,必须要有三只眼睛。要用一只眼睛盯住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变化,策划创新行为;第三只眼睛用来盯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便抓住机遇超前发展。”
张瑞敏说,这一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如何把握各种变化,抓住各种机遇。计划经济时企业只需有一只眼盯着政府,按指令办事就可以了。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后只需要有两只眼:一只眼盯着市场,盯着用户,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只盯着内部员工,保证最高的工作效率。而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时期,企业必须有三只眼,盯政府和政策的第三只眼尤其重要,否则,许多机遇就会失之交臂,让你后悔莫及。“三只眼”理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张瑞敏就是“长了三只眼睛”的企业家,具有超前意识的指挥官,富于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他在指挥广大员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发展海尔,让海尔挺进了“世界五百强”。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期间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小平同志的一席讲话,使“长了三只眼睛”的张瑞敏看到了中国经济要大发展的前景。他告诉自己:绝不能错过时机。
因此,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海尔马上采取行动,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从银行争取下来了大额贷款。当年6月,张瑞敏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果断地用较低的价格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买下了720亩土地,决定筹建中国最大的成片开发的家电生产基地——海尔工业园。
但是,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在建设海尔工业园的过程中海尔遇到多次挫折。买地后不到一个月,国家要求银行采取压缩贷款的政策,也就是说如果晚两个月,海尔就不可能拿到贷款买地了。贷款到2.4亿的时候,海尔从银行就拿不到钱了。正巧,又一个机遇站在了海尔的面前,运作了八个多月的海尔股票上市了,共筹集资金3.69亿元人民币,解决了海尔工业园建设的后续资金问题。
1999年,海尔集团又分别在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800亩、在海尔工业园西侧征地160亩建立了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产业园。
1999年4月30日,海尔更是走出国门,在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
海尔不仅一步步的发展和壮大,还成为了一个民族品牌打入了世界。
这些都表现了张瑞敏用他的“第三只眼”抓住了机遇,进行了超前发展。
在2000年4月16日开幕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上,张瑞敏对他的“三只眼”理论作了新的改动。他说,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长三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盯住企业内部员工,以凝聚内部员工的才智为上;第二只眼睛盯住用户,以用户利益为上;第三只眼睛盯住外部环境机遇,不仅是国内市场改革开放的机遇,还有世界经济的大机遇。第三只眼对中国企业来说尤为关键,也对一个公司和个人的成败至关重要。
张瑞敏认为机遇源于对未来的预测,而应付未来是高级管理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领导者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预测变化,规划未来。
但是,仅仅关注工作环境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是不够的,领导者还必须洞悉目前环境下尚不可能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必须具备洞察力和趋势分析能力。为此,领导者必须尽其所能地去寻求人才、信息及其他资源,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财富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抓住机遇。任何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对于张瑞敏今天创下的辉煌,无数人都为之赞叹羡慕,却忘了去探讨他成功背后的秘密。对张瑞敏来说也许机会不能等同于他今日的成功,但他的成功里却有着机会立下的汗马功劳。所以,一旦遇到机会,就要毫不犹豫地抓住,更要用“第三只眼”去探寻、去预测、去判断。
机遇是把双刃剑,财富也是一样
机遇和财富都是双刃剑。倘若你不敢接受挑战.就会艘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和压力。阻碍你的发展。
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过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越来越难。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富人,渴望能够站在成功之巅,好享受另一种人生。但是,财富是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快速崛起,成就财富梦想。然而,机遇也是一把双刃剑,并非都是财富的代名词。
机会就像是珍贵的时间,流过去就不会再回来。所以,机会来时,你便应打开大门迎接,以免稍有迟疑而使你丧失即将到手的机会。有机会而不去把握,你便永远不知道在前面等待你的是什么样的好运。另外,机会也永远不会去叩响懒隋者的家门,也不会与犹豫不决者挽手同行。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眼光敏锐,能够及时发现机会,发挥优势,把握时机,进退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笑到最后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一说到高尔文,可能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只要提到BP机和大哥大,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摩托罗拉几个字。而高尔文就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创始人和缔造者。成功后的高尔文,常有人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每当这时,高尔文就总会讲起自己小时候卖爆米花的故事。
高尔文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户平民家庭。9岁那年,高尔文在一个名叫哈佛的小镇上念书。哈佛镇当时是个铁路交叉点,火车一般都要停留在这里加煤加水,于是,许多孩子便趁机到火车上卖爆米花,一个个获利颇丰。
高尔文感到在车站上卖爆米花是个不错的买卖,于是,上课之余,他也加入了卖爆米花的行列。为了争夺顾客,孩子们常常会爆发一些“竞争”。但每当“战火”烧到高尔文身边时,他总是能很快与对方和解,他常常告诫对方:“我们这样搞下去,谁也做不成生意了。”除了到火车上叫卖,高尔文还想了许多办法来增加销量。他搞了一个爆米花摊床,用车推到火车站或马路上叫卖。还往爆米花里掺入奶油和盐,使其味道更加可口。
有一年,哈佛镇下了场大雪,几列满载乘客的火车被大雪封在了这里。
高尔文就赶制了许多三明治拿到车上去卖。三明治做得并不太好,但饥饿的乘客们仍抢着购买。高尔文没有趁机敲竹杠。事后,高尔文一算账,惊喜地发现,公平的获利仍让他发了一笔小财。这让高尔文很是惊讶。
当夏天到来后,高尔文又创意搞了一种新产品,他设计了一个半月形的箱子,用吊带挎在肩上,在箱子中部的小空间里放上半加仑冰淇淋,箱边上刻出一些小洞,正好堆放蛋卷,然后拿到火车上去卖。这种新鲜的蛋卷冰淇淋很受欢迎,生意非常火爆。
卖爆米花的经历,培养了保罗·高尔文对市场动态敏锐的把握能力,也成了他日后经营生涯中赖以制胜的法宝。在以后的岁月中,每当某些产品或销售进行不下去时,高尔文就会向他的同事们讲述这个“卖爆米花的故事”。
有时候,机会和财富来得太突然,反而使人心生犹豫,不知该不该接受。每当面临一个新的机会,在斟酌得失之间,恐惧便会在你的内心悄然出现,阻扰你制胜的决心。所以,机遇和财富都是一把双刃剑,你不敢接受挑战,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和压力,阻碍你的发展。因此,任何人平时即应养成主动接受挑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