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情商改变你的一生:培养中学生最好的情商
9296900000026

第26章 爱心的传递——拥有奉献之精神,感恩他人与社会(3)

陈晓松决定给那里的中国学生上一课,他想起了吉鸿昌将军在日本的故事。于是,他也在胸前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昂首挺胸地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后来,陈晓松在学校里创办了“中国人俱乐部,”一方面给大家讲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他们逐渐摆脱自卑心态,另一方面辅导中国同学学习,让中国学生的功课在全校出类拔萃。“中国人俱乐部”在校园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就连某些自以为是的美国学生也对黄皮肤的中国孩子刮目相看。俱乐部红红火火,发展壮大。陈晓松又把触须伸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他进而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网页。将“中国人俱乐部”搬进了广阔的网络世界。他希望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中国人都要以祖国为荣,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时刻不忘为国争光。

同样的,为了祖国的荣誉而要求自己不断努力,为祖国贡献的学者有很多。苏步青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成长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在苏步青上初三时,他所就读的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教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杨老师在这堂课上结尾的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从此,苏步青一往情深地迷上了数学,不管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四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的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的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积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上讲师,正当日本另一所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

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

老一辈数学家爱国的赤子之心就是如今我们中学生的榜样!只要我们在心中能够有一份诚挚的爱国热情,一切困难都不足畏惧,我们的内心就会像燃烧着的火炉,会给我们提供无尽的热量和前进的动力!

及时地感恩与回报帮助过你的人

真正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你是否在父母劳作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感恩的贺卡,在他们感到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父母为我们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和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辛劳,又是否察觉到他们头上那缕缕银丝,脸上的道道皱纹。身为中学生的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想到的还是我们自己。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还有人说,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颁奖会上看见她当年的的小学老师便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和真诚的感恩之心。

毫无疑问,感恩是有意义的。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所以,如果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敞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垢。

学会感恩,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时隔20多年的感恩故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启发——

在美国,有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家里的兄弟姐妹很多,父母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他上学,但他又是一个求知欲望很强的孩子。为了能够付学费,继续维持自己的学业,他便开始推销货品。推销的第一天,他很胆怯,整整一天,都没有推销出去一件商品。到了晚上,他饥肠辘辘,而口袋里只剩下一个小钱。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他再一次敲开一户人家时,开门的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孩子,他却失去了勇气。他感觉自己的自尊似乎在一次又一次遭受拒绝的过程中被严重地伤害了,尽管当时的他饥饿难忍,但他没讨饭,只要求一杯水喝。善良的女孩儿看出了男孩儿的窘迫,她看出了男孩儿敏感的自尊心正在受着煎熬,她没说话,而是默默转身,端出一大杯鲜奶来给他。男孩一直低着头……

看着女孩真挚的眼神,男孩儿接过牛奶,不慌不忙地将它喝下,而且十分绅士地问,“应付多少钱?”他用这句话来维持自己最后的尊严。可是,女孩儿的答复却是:“你不欠我一分钱。母亲告诉我们,不要为善事要求回报。”男孩儿笑了笑,仍然用他的绅士表情,十分镇定地对女孩儿说,“那么我只有由衷地谢谢了。”可是,在男孩儿转身离开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因为他感受到了让自己感动的温暖。

本来,已经打算放弃的他,因为一杯鲜牛奶而重新振作起来。每当他想放弃时,都是那杯牛奶在鼓励着自己向前坚持。

后来,这个名叫郝伍德·凯礼的男孩以顽强的毅力,成了一名出色的医生。天有不测风云,20年后,那个年轻的女孩病情危急。当地医生已束手无策。家人将女孩送进那个男孩所在的一所大医院,期待专家为女孩诊治她那罕见的病情。他们请到了郝伍德·凯礼医生来诊断,当听说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时,他的眼中充满了奇特的光芒。他马上穿上自己的医生服,带好工具,奔进了那个女孩儿所在的房间。

见到女孩儿,医生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个女孩儿正是当年施舍了自己一杯鲜牛奶的人,也正是这杯可贵的牛奶,让他坚持到成功。于是,他立刻回到诊断室,并且下定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她的性命。从那天起,他特别关注她的病情。经过他一段漫长的努力之后,终于让女孩儿起死回生,战胜了病魔。这期间的花费,绝对是一个普通家庭所难以承受的。批价室将出院的账单送到医生手中,请他签字。医生看了账单一眼,然后在账单边缘上写了几个字,就将账单转送到她的病房里。

女孩儿深知自己的病花费了太多的钱,因此,她不敢打开账单,因为她知道,她根本没办法还清这笔债务。

可是最后,从死神身边回来的女孩儿还是坚强地打开账单看了,她看到了一个天文数字,但同时,她也看到了那串数字旁边的一句话:“一杯鲜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签署人:郝伍德。女孩看着那句话,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当年的小男孩在感谢她,可是如今,她感谢这个男孩儿——将她从地狱带回到美好的人间……

郝伍德医生在时隔20年之后仍然能够记得自己的恩人,能够想到报答自己的恩人。这就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他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人,通常也是情商较高的人,他们能够记住,并且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所以他们的内心也总是坦荡的,更能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他们也会拥有更广的人际关系。

同样的感恩之情,在我国也有。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黄舸,他生前的故事就是一个感恩的故事。

黄舸,生于1988年10月30日,7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病只能活到18岁,黄舸现在离医学界同类患者最长生命记录仅差两年时间。一个生命就要走到尽头而只有16岁的男孩,为了对他进行过帮助的人说声谢谢,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最后时刻,和父亲一起踏上了“感恩之旅”。疾病早已剥夺了黄舸站或坐的能力。每天,父亲必须小心翼翼地把他抱上轮椅,用绳子仔细地把他固定在轮椅上,以保证他不致滑落。父子俩从2003年开始走遍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因为没有钱,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儿子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000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汇款的恩人当面道了谢。黄舸说:“坐着父亲开的三轮车,到好心人的家门口亲自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感恩,是人类所有感情中最基本的感情。中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候,希望所有的中学生在美好的年龄阶段,培养出美丽的心灵。让自己能够在拥有美好的青春的同时,也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恩之情——对生活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对培养自己的人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