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情商改变你的一生:培养中学生最好的情商
9296900000022

第22章 纠正错误定义——认为难相处的人,仅仅是与你不同(1)

纠正错误定义,他只是与你不同而己

不可否认,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很多孩子存在认识偏颇的毛病。在这类孩子眼中,看不顺眼的人很多,瞧不起的人也很多。这类孩子会认为别人的衣着很古怪,会鄙视别人穿着土里土气;还有的孩子会认为某位同学思想保守,行为刻板;也有些孩子容不得别的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总觉得别人像是怪胎,唯有自己是世界上完美的人。

其实,这种心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义造成的。这类孩子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我所用。其实,这类孩子犯了一个最傻的错误,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有自己成长的环境和独特的教育,更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差异的存在才是正常的。下面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也许会让你有所启发——

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想要学习如何与人打招呼。其中一人就传授了一种诀窍:客套式打招呼法。外国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姐,热情的上前打招呼:“你真漂亮”。小姐回答:“哪里哪里。”外国人听了心想:还要说哪里漂亮吗?于是外国人接着说:“你的眼睛很漂亮。”小姐又回答道:“哪里哪里。”“还要说哪里漂亮?”外国人接着又说:“你的头发很漂亮,你的手很漂亮,你的鼻子很漂亮……”其实,这就是由差异性而产生的误会。外国朋友哪里知道小姐说的话只是一种客套,而并非是要问哪里漂亮啊。尽管这是一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但是我们每个人之间的相处道理也是如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想和习惯,还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总是用自己的观念来判定其他人,难免就会让自己难受了。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不顾他人的颜面、立场,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在别人的头上。下面,我们通过不同国家的人在森林遇到野猪后的表现(当然,这是笑话),就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很不同,从而也更能看出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差异,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与我们不同的行为方式——

三个饥饿的德国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头野猪:第一天,他们会研究和制定详细的杀猪方案;第二天,他们会按照方案组织、实施猎杀;第三天,他们会吃掉野猪,然后默默地离开森林。

直到数年以后,人们才会发现森林里少了一头野猪。

而三个饥饿的美国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头野猪:第一天,他们会用一整天的时间讨论是否要猎杀野猪;第二天,他们会告诉世人:野猪是一种恐怖的食人动物,如果不把它吃掉,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也会警告野猪:如果它在24小时内不离开森林,就要遭受灭顶之灾;第三天的凌晨,他们会疯狂地扑过去把野猪的猪窝夷为平地并且把野猪和整个森林据为已有,之后再搜集野猪吃人的有关证据。

如果是三个饥饿的英国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头野猪:第一天,他们会打听美国人对野猪的看法和态度;第二天,他们向世人宣称,坚决支持美国人的决定;第三天,他们会跟在美国人的后面勇敢地向野猪发起冲锋,然后会分得美国人吃剩下的一点猪肉。

当然,上面说的故事只是对不同国家的国民性格的一种调侃,但是,我们想想,不同的国家国民性格都有如此的差异,那么,反映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的差异性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不妨仔细体味一下这其中的道理。

有一个哲学家找到两个8岁的孩子进行一项心理测验。其中一个孩子杰瑞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而另一个孩子贝迪则是一个家境富裕的独生子。哲学家让两个孩子一起看一幅画,画的内容是一只兔子正坐在餐桌旁哭泣,而兔妈妈则板着面孔.,站在一旁。哲学家让他们将画中的意思表达出来。

杰瑞张口就说:“小兔子在哭,因为他还没吃饱,可是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东西了。为此,兔妈妈也感到非常难过,可是她又没有办法弄到吃的,所以就只好板起面孔告诉小兔子不许哭。”“才不是这样呢,”贝迪立刻反驳道小兔子之所以要哭,是因为它已经不想在吃东西了,可是它的妈妈却板着脸非要强迫它继续吃不可。

同样的一幅画,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他们的理解又都是对的。我们不能妄下结论,这就像一个人的立场和原则、思想和习惯。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他们的立场和原则也就会有区别,所以,我们在坚持自己立场和原则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立场和原则。

更何况,对于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所以,当他人的观点跟自己的不一致的时候,万万不可对人家横加指责,而应尽量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争执,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可能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只以自己的一贯立场去衡量或要求他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对于任何人而言,不尊重他人的立场,就只会使自己更加封闭,使自己被孤立而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在的新一代的青年人,很多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喜欢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去想问题、办事情。其实,真正聪明的孩子,善解人意的孩子一定会明白,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不同、别人与自己的习惯不同,那才正是我们要和别人交往的理由,如果全部是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那么我们还能够学习到什么?还能有什么进步呢?

不要径信第一印象和表面印象

即使是中学生,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第一印象很重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当人第一次与某人接触后,对他印象好,你就希望今后与他多接处。相反,第一次接触,对方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好印象,你就会对他感到不快,甚至厌恶或同朋友们谈及此人时,你甚至会表现出对他的不满意。

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你也要避免自己陷入第一印象的陷阱。当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等于给这个人贴上一个标签,如果对一个人第一印象好,就会乐意与之接触,并能很快地取得相互间的沟通,甚至一见钟情、一见如故;反之,就会产生反感,即使以后因各种原因与之接触,也会很冷淡,甚至“告吹”。因此,人们就常被第一印象所定格,从而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看到的仅仅是记忆中自己相信和感兴趣的部分。如此,就会使人陷入表面的认识之中,甚至被一些伪装的假象所迷惑。

其实,第一印象远非以貌取人这么简单,还包含了言谈举止等等能让你感知的东西,让你一不小心就看走眼,等到日久见人心的时候就后悔晚矣!

小马相中了一套合租房,她和已经住在那里的女孩儿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小马也就放松了警惕,很快便签了一年的租赁合同,并交给了那个女孩儿三个月的租金。不久之后,小马出差离开了一个星期,回来之后却发现那个女孩儿已经搬走,真正的房主说没收到租金,要求小马搬走。原来,那个女孩儿与房主签的合同确实是6月到期,而此前她假称会一直租下去,骗了钱之后逃之天天。如今,小马只好郁闷地损失了一大笔钱,且要重新找房住。

在这样一个社会,专门以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欺骗你的金钱、感情,让你留下好印象,其实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所以说,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和表面现象是不可信的。但是,偏偏有很多中学生不断在犯这个错误。比如说,很多学生爱凭第一印象的好坏而给别的同学或好或坏的评价。长得帅的、好看的人,则会在很多学生心里留下好印象;而长相一般的、或者稍微有点残疾的同学,则会在一些学生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根据第一印象来判定一个人好坏的习惯,等到学生们长大工作之后,就会知道,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还会让自己吃大亏的,因为第一印象其实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第一印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会产生消极作用。第一印象往往会比较持久,但在形成对他人的正确印象的能力方面有下述局限性:首先,第一印象的形成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围环境或事物的影响,例如,在一个豪华餐厅中遇到一个人与在一个普通饭馆里遇到一个人,这两种环境下对接触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会有很大的差别。第二,第一印象是根据被观察对象有限的行为表现形成的,因而是不全面的,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三,第一印象是高度个性化的反应,从而有可能歪曲被观察对象的印象。而且,第一印象仅从与被观察对象偶然的交谈中,而并未对被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考察,因而有可能形成片面形象。

所以,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在实际生活中会造成“先入效应”,这会给我们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以及判断能力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我们更需要锻炼的,是全面的观察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力。下面,我们就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人总想知道别人是在十字架前祈求什么,于是去找耶稣。耶稣允许他站在十字架后面听别人祷告,于是他就在那里等着。先来了一个有钱人,默默地祈祷,他什么也没有听见,那人走的时候却掉了’一袋钱。第二人也一样在心里祷告,走时发现了那袋钱并高兴地拿走了。又过了一会来了第三个人,这时第一个人回来了,说他钱丢了,就问这个人要,第三个人觉得这是在诬陷他,于是两个人就争执起来,争吵了好久,丢失了钱袋的人也没找到钱,两人悻悻地走了。站在十字架后面的人很生气,就去找耶稣,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呢?耶稣说:“你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其实第一个人很有钱,他来祷告是求上帝保佑他拿那些钱去赌博,让他赢得更多;而第二个人呢,是个慈善家,为了帮助别人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他祈求得到钱帮助那些急需钱用的人!.于是他就捡到了那袋钱;而第三个人是想出远门,来祈祷一路顺风。幸好,第一个人的纠缠浪费了时间让他没有赶上车,结果那车出了事故,死了好多人!”

尽管这是个小故事,但是它很好的提醒了我们,在很多时候,表面现象也许离真相很远呢!如果不弄清楚真相,而是让表面印象来左右我们的思维,那才是愚蠢的行为……

当然了,我们总容易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迷住眼睛,以至于难以发现平凡事物的不平凡之处。如果我们的双眼总是被平凡之事、被第一印象、被表面现象而蛊惑,我们就难得看见本质,难得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难以相处的人也许是我们提高情商的帮手

很多慢慢长大的人都会有共同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彼此的投缘并不一定是因为对方德行很高,只能说是对方身上的某一种或好或坏的特质为自己所欣赏;彼此的不投缘也并不一定是因为对方德行很低,只能说是对方身上的某一种或好或坏的特制为我们所厌恶,而一旦我们对某人产生了厌恶之情,就会大而化之,专门寻找对方的缺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进行正面或背面的攻击。

其实,对难以与自己相处的人采取这种攻击的态度是十分不理智的。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每天都要与身边的人打交道,总不可能把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清理出自己的视线吧?而高情商的人是懂得利用这种资源的,因为正是这些难以相处的人,有助于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情商。

打个比方吧,销售人员推销东西给顾客,他通过细分市场选择了目标顾客,但并不会考虑顾客与自己投不投缘,哪怕顾客得罪了自己,也要努力把东西卖出去。如果我们不分析后果,就因为别人不好相处而处处树敌,就等于自己把自己的活动半径缩小。其实,对于身边自己不喜欢的人,如果我们影响不了他,那就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把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融洽相处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或许正是在你改变心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进而改变对对方的看法。当我们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对自身的素养无疑是一种提高,更何况说不准某一天你恰恰就需要这个人帮忙。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所谓难以相处的人。比如说,有的人整天沉默寡言,即使你找话题,他也不搭不理;有的人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似乎对你充满敌意;有的人成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有的人对你吹毛求疵,百般挑剔;有的人浅薄无聊,充满低级趣味……如果和这些人只是偶然相处倒也罢了,问题是有时你会被迫长时间地和他们交往、相处和共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烦恼是可想而知的。但与此同时,这也恰恰能帮助你提高应付和处理各种复杂入际关系的能力,为未来走入社会积累宝贵的经验,所以,从现在开始,明智的你应该学会通过与难以相处的人相处,来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情商。下面提供一些与这类人相处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先自查

首先,你必须明确,造成这种困扰是不是你对别人要求过高所造成的?你可试着同你周围的人交往,看看你所认为的“难以相处者”在其他人眼里是否也是这样。如果别人并没有这样的感觉,那你就要从你自己或你们两个人的关系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