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8岁以前孩子应懂得的做人道理
9286400000029

第29章 谦虚之心,赢得众人尊重(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在教你,用一种淡泊的心态来成就一番伟业。谦虚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人才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谦逊之人,摒弃了浮躁的心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脚踏实地地追求,必将抵达圆满的彼岸。谦虚和不卑不亢的态度,总能为你赢得尊重和热烈的喝彩。年轻的你请记住,戒骄戒躁,谦虚才能赢得尊重和朋友。

做一个“空杯子”

给你讲两个佛教故事,看了你就明白什么是“空杯心态”了。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什么?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学僧对无德禅师说道:“禅师!在您座下参学,我感到够用了,现在想跟您告假,我想去行脚云游了。”

“什么是够了呢?”“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在你走之前,去装一满盆石子来吧!”

学僧依照无德禅师的话,把一大盆石子端上来。

禅师问道:“这一盆石子满了吗?”学僧答道:“满了。”

禅师随手抓了好几把沙子,掺入盆里,沙,还没有溢出来。

禅师问道:“满了吗?”“满了!”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掺入盆里,还没有溢出。

禅师再问他:“满了吗?”“满了!”

禅师顺手又再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禅师又问。

学僧顿悟,沉默不语。

这两个故事在告诉你: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求教?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足够了,已经满了,怎么能装下更多的东西?

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是说,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谦虚谨慎地从别人那里汲取智慧。

不论你何等出类拔萃,获得过多么大的成绩,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必须把这一切都放在一边,把自己当做一个空杯子,从头学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认真反复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地领悟。只有遇到新事物虚怀以待,心态归零,才能很快吸收,深刻地领悟,更好地把握其真谛。

空杯心态除了教你虚心不自满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如果一个杯子有些浑水,不管加多少纯净水,它仍然浑浊。但若是一个空杯,不论倒入多少清水,它始终清澈如一。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而心态就要像一只杯子,如果已经装了一些牛奶,如果想换成咖啡,必须把牛奶倒掉,变成空杯状态才能有纯正的咖啡味道,也才能别人给你一分,就会吸收一分;给你半杯,就会吸收半杯;给了全部就照单全收,再加上自己的体验,便会比别人多了一整套经验。

不要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不肯谦虚地向别人请教,这样吃苦的只能是你自己。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呢。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是啊,为什么不问一声呢?圣人尚且不耻下问,何况是你呢?人无完人。或许你在某个行业已经满腹经纶,也许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技能,但是你懂的永远都不会足够多,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你不知道的事情。而且昨天正确的东西,今天不见得正确。上一次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可能会成为这一次失败的原因。你永远都不能满足。

如果你不肯心态归零,以一种空杯心态来不断学习,那么只会遗恨终生。因为骄傲自满,因为没有一个谦虚的空杯心态,辉煌一生的爱迪生也犯过愚蠢的错误。

1882年,在白炽灯彻底获得市场认可后,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建立电力网,输送直流电,由此开启了人类史上的电力时代。

当时,交流电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发展交流电技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想通过这项技术与爱迪生合作,受限于自大的心态和自己在直流电方面的投资利益,爱迪生不愿意承认交流电的价值。

威斯汀豪斯公司的提议,被爱迪生拒绝。为了固守住自己在直流电方面取得的成就,爱迪生固执地站在交流电的对立面,以自己的影响力宣讲“交流电不如直流电”。自谋出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一度被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压得抬不起头。

然而,谁也无法逆转世界的必然规律,交流电这个新生事物终以锐不可当之势浮出水面,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人们惊讶地发现:爱迪生错了!交流电的确比直流电强得多。

爱迪生电气公司的员工和股东们以此为耻,他们一致决定将公司名字中的“爱迪生”三个字去掉。在后来的发展中,这家电气公司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国际顶级企业之一,通用电气公司(GE)。

不肯接受新的事物,故步自封,这就是爱迪生所犯的愚蠢的错误。伟大如他,尚且需要不断学习,我们更不能自我满足了。我们必须坚持空杯心态,谦虚勤奋地学习。保持空杯心态,让我们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调整,保证我们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最新,总是最优质的。

少年心胸当如大海般广阔。永远都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够多了。在神秘莫测、奥秘无穷的宇宙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知的。为了不断进步,我们需要用空杯的心态去汲取智慧,获得更充足的养分,成长得更快更好。

作为青少年,现在正是我们积累知识的时候,更要把自己当做一个空杯子,不断往里面放新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为未来的人生打好基础。

掩藏锋芒保护自己

《易经》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在关键时刻,显出自己的大智大谋。在不利的情势下,要用隐藏锋芒的方法,躲避不利,保存自己,伺机图发,即所谓韬光养晦。

历史上,争权夺利的争斗极其复杂,瞬息万变。忍受屈辱磨炼自己,寻找合适机会,是一个成功者不可缺少的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古往今来,凡能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深谙“藏锋蓄志”之道。

三国时代,刘备在沛城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而当曹操剿除吕布后,却借故把他挟持,留在许都不放。他虽身为皇叔,但无权无势,仍在曹操掌握之中。

在曹操的控制下,刘备壮志难酬,虽然心急如焚,又怕曹操看出破绽,只好用韬光养晦之法麻痹曹操,使其失去戒心。他在后园辟出一块土地,亲自播种、浇灌、施肥。旨在表明,他似乎十分留恋昔日的农家之乐,不愿继续留意天下大事。

然而曹操没有忘记刘备,一日,刘备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禀告,曹操有请。刘备不能不去,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到了一间小亭,已设樽酒,盘置青梅。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曹操与刘备凭栏看天。曹操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说不知道。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 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曹操的这番感慨,表面上说龙,实则隐指龙一般的英雄。他说道:“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对于曹操的话中之话,刘备听得一清二楚,只好姑妄言之,历数他所认定的所谓英雄。

但曹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筷,不觉落于地下。正好空中一个霹雳,刘备借霹雳蒙蔽了曹操。让曹操以为自己被一个惊雷吓掉了筷子,也就暂时不把他放在心上了。

隋末,因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京城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