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谋略之防人术
9283100000013

第13章 防人的一大信条:给自己留一点余地(2)

商鞅是卫国人,所以在未人秦以前也叫卫鞅,姓公孙氏,又叫公孙鞅:后到魏国求仕,相国公叔座在临死前推荐商鞅代替自己执法,惠王不答应。公叔座说:“如不能重用,必杀之,勿使之出境。”

惠王走后公叔座又叫来商鞅,告诉他赶紧逃跑,把对惠王说的话又对商鞅说了一遍,并说让惠王杀商鞅是为了国家,再告诉商鞅逃跑是为了朋友。商鞅说:“他不能听你的话用我,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果然惠王认为公叔座在重病之下说的是胡话。在这期问,商鞅同公子印的交情也很深,初到魏国即住在公子印家里。公子印也向惠王多次推荐商鞅,惠王仍然不肯重用。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兵伐魏,即是为秦国开疆拓土,当然也有向魏王示威报复的意思,听说公子印率五万大军进屯吴城,商鞅有了主意,吴城是吴起在魏国为将时在河西筑起的坚固新城,易守难攻。

商鞅即派人给公子印送了一封信,谈起过去的交情不异骨肉,在魏国时受到的照顾未曾报答。如今魏国派他来守西河,这些城他就不好攻了,绝不敢骨肉相残,情愿缔盟结约罢兵回去,希望在城外玉泉山相见,为衣冠之会,为表真诚都不带兵,一来商定盟约条款,再就是借机见上一面,因为分别了十余年,有很多话要当面诉说。

公子印看了商鞅的信,深为感动。他始终认为商鞅是个稀世之才,可惜在魏不得重用,现在秦国为相,大展抱负,他确实为商鞅高兴。

现在两方面各为其主带兵对垒,能不厮杀当然是最好不过,他也渴望同商鞅见上一面。

公子印不但立即答应会面,还送给商鞅很多礼物让使者带回,一如商鞅离开魏国时赠送盘缠用物那样丰厚。

商鞅也回赠了珍贵的旱藕、麝香、白璧,借以表明友谊像旱藕一样珍贵难得,麝香一样的芳馥,白玉一般无瑕。信使来往,两人约定后在玉泉会面。商鞅叫逼近魏城的前营撤回,以示真诚。

吴城守将朱仓提醒公子印可能有诈,就是去也要安排好警卫,并求自己带兵接应。惹得公子印大笑说:“你把我的朋友看成仆么人知己之交,人间难得,吾之与鞅,生死不渝,岂肯相欺!”

于是公子印毫不戒备,脱去戎装,只带着一队亲随和掌管饮食、车辆、器物及乐工三百余人,到玉泉山赴会。商鞅在山上等候,见面道寒暄,谈起从前的交谊,都非常感慨,纷纷坠泪。

公子印见商鞅随从不多,都不带兵刃,反倒怪自己疏忽:忘记叫亲随将兵刃放到一边。公子印的随从们见商鞅态度真诚,口口声声讲通和交好,不打了,无不欢喜,都把来时还存有的一点戒心抛掉,深为公子印有这样一位朋友而欣喜。

两方面都摆下自己带来的酒宴,互相推让,乐工奏乐,场面壮观和睦。

然而等到酒酣耳热,公子印提出缔结合约时,商鞅却再一次敬酒。

两边捧盘的侍役,都十分魁梧,公子印见酒杯举过头顶,觉得商鞅太客气了,却忽然听到山上号炮连响,看商鞅的神色立刻明白情况有变时,他的手已被左右两个捧盘的力士牢牢压住。这两个扮作捧盘侍役的一个是乌获,另一个是任鄙,都是秦国绝顶的力士,可以力举千钧,生擒虎豹,公子印虽然武勇,被两个人按住也动弹不得。

他向商鞅问道:“相国莫非相欺否?”商鞅答道:“暂欺一次,尚容告罪。以往在魏多蒙公子款待,难以为报,正欲请公子到鞅家作客耳!”

公子印被擒,顿足长叹懊悔不已。手下亲随、侍役等人全被预先埋伏的人马拿住,滴水不漏,在包围中一个也不曾走脱。

商鞅命军士将公子印等人的衣服全部扒下,穿到秦兵身,乌获扮成公子印坐在来时的车上,带人赶往吴城。城上的人见公子印叫来,随行的人马还是原来去的那些,以为和约缔成,高兴地打开城门,秦兵一拥而进,逢人便杀,商鞅亲率大军跟踪而人,一举抢吴城。

朱仓弃城逃遁。秦军迅速扫荡河西全境,然后进逼魏都安邑(今山诬省夏县东北15里)。魏惠王在两年中接连在马陵、吴城打两个大仗,再也没有力量抵御,不得已和商鞅订了城下之盟,把河西之地全部割让给秦罔,呈上河西版图,国都从安邑迁往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商鞅班师旧国,被秦孝公封为列侯,以商于(今陕西商南一带)十五邑为封地,号为商君。商鞅从这时候才开始叫商鞅。

战国无义战,战争双方很难说谁对谁错。但商鞅为求一战之胜不惜以情义作钓饵,把诺言当钓勾,这种行为实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对于公子印来说,对商鞅寡信弃义的本性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不加防范,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5.轻信对手的承诺必授人以柄

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且要小心诳语骗人,两国之间、两个企业之间,对对方的承诺更要仔细分析,要知道,他的好心永远是留给自己的,他给你的承诺越慷慨,诱惑越强烈,他越有可能食言。并利用你的轻信成就自己的事业。

张仪于秦惠文王十年拜,掌握了秦国大权,四年之后主持秦国改元,从此秦惠文王改称惠王,以惠文王十四年为惠王元年。张仪极力推行“连横”政策,以外交为手段夹之武力,先后破楚攻赵伐韩侵魏,扩张了很多土地。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13年),为了摧毁以齐、楚两个大国为首的“合纵”国,张仪出使楚国,受到了楚怀王熊槐的热烈欢迎。

张仪首先用重贿收买了楚国的嬖(宠幸)臣靳尚,使之互为表里作为内应,然后对楚怀王说:“今天下大国以齐、楚与秦最强,秦东和于齐则齐重,南合于楚则楚重。寡君之意恨齐人反复无义,愿与楚为婚姻之国。大王诚能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今河南省淅川县西)之地六百里,使秦王之女得为大王箕帝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计无便于此者。”

楚怀王大悦,不动刀兵就可以自得秦国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娶秦女为妻,而楚国需要做的只是断绝同齐国的盟约,同秦国缔交结好,并不损失什么而又得到了利益。于是立即答应,嬖臣靳尚和绝大多数朝臣都向怀王祝贺。惟独大夫陈轸、屈原不以为然。陈轸说:

“此事该吊而不该贺,秦国不会白给楚国商于之地,目的在于离间齐、楚之盟,齐、楚败交,楚北绝于齐而西患于秦,中为孤国。不然,可使人随张仪入秦先割取商于之地,再告绝于齐也不为晚。’’楚怀王听了靳尚等人的话说:“那样显得孤没有诚意,陈子闭口勿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他不但斥责了陈轸、屈原,还把楚国的相印给张仪佩带,厚赂张仪使之尽力,派人闭关绝约于齐,派大夫逢侯丑随张仪入秦接受割地。

张仪未到咸阳就装作坠车伤脚回家治疗,把逢侯丑扔在秦国都城小管。楚怀J三听说后道:“张仪犹以寡人绝齐未深也。”于是派人到齐㈧边境卜大骂,齐王愤怒,即派人以最谦恭的条件同秦国讲和,约定共攻楚国。

张仪入朝被逢侯丑堵住讨要土地,张仪耍赖说: “楚王搞错了,吾是说将吾之奉邑六里献给楚王。”楚王闻之大怒,派兵十万伐秦,被秦、齐夹击,又在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大败楚国的增援部队,占领了楚丹阳(今河南省丹江之南)和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楚怀王欲占便宜,损兵折将,丧失土地吃了大亏。秦、齐两国大兵压境不退,万不得已,又派人割让武关(陕西省商县东南武关镇)之外二城讲和。秦国更提出要楚国的黔中之地!

秦惠王很想用张仪去换楚国的黔中之地,反对张仪的大臣们也鼓吹:“用一个人换楚数百里地,利莫大焉。”张仪看出惠王的意思,只是口不忍言,便对惠王说:“杀臣一人,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死有余荣矣!”便请命而行。

张仪至楚,怀王恨不得吃了他,楚国上了大当,决定将张仪严刑囚禁,择日割而脔之,祭献于太庙,以慰十数万将士的冤魂。

张仪却并不害怕,他派人打通了靳尚的关节,靳尚就对楚王夫人郑袖说:“张仪为秦之股肱大臣,秦王所深爱,今将以上庸(今湖北省郧西一县)六县并秦女之美者赂楚,以赎张仪。秦女至,楚王必尊而宠之,夫人之爱衰,你母与子将俱被斥逐,宫中虽大亦无立足之处。”郑袖大惊,她哪里容得秦女人宫,当晚便在怀王面前泣诉:“张仪为秦相国十余年,位高权重,声名重于诸侯,为秦拓地何止上百城,今轻而易举即以六城之利遣其来楚,必有毒谋。自古无为数城之地而送其重臣就戮于人之道理,秦王狡诈,必嫉其在位日久欲收其权,而借楚人之手杀之。此实是秦王所欲,又可遍告诸侯百姓,楚戮其相国形同戮辱于秦,使秦人恨楚怨楚,诸侯笑楚轻楚。楚失黔中之地而仅有一刀之快,岁岁受其征伐,使秦有两利而楚有两害。必欲杀之,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

郑袖专宠后宫,也是个姿色才智俱佳的女子,这些话竞说动了楚乇,即将张仪放出厚待如故。张仪趁机劝说楚怀王与秦连横,怀欣然许诺。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有张仪这样明目张胆放空炮骗人的人,就有楚怀王这样对对手的话轻信不疑的人。一个狂得可恨,一个呆得可笑。说到底还是利欲熏心,失去了最起码的防范意识,也就只能让对手牵着鼻子走了。

6.通过人品考察诺言的可信度

一个人说出的话可信不可信怎样辨别呢?这一点每个人都应细心研究,因为被别人的诺言坑害的滋味毕竟是不好受的,即便是日常交往中一件简单的事情,你轻信了别人许下的诺言,心里时常记挂着此事,而别人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你作何感想?所以,一个人的话可信度有多高,先看这个人的人品有几分靠得住,尤其在一些事关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上,别人践诺与否直接关系到你的成败时。更要小心为妙,至少要留下一手以备不测。

有的人在这方面的亏可吃大了。

北宋灭亡之时,秦桧被金人俘虏,他卖身投敌,被派回南宋充当内奸。

起初,他不但得不到南宋朝廷的信任,反而惹得许多大臣对他的身份大加质疑,因为被俘虏的大臣很多,他们很少能像秦桧这样平安返回,且是携妻带子,毫发无损。

秦桧焦灼之际,想起一人,他是南宋宰相范宗伊。此人年纪虽只有33岁,却已手握军政大权,颇得皇上的信任。于是他带着重礼,登门向他求助。

范宗伊虽年轻,然而不是一个简单人物。他善于投机,工于心计,品行比秦桧好不了多少。北宋之时,他也背叛了宋朝,且向金人推荐张邦昌为帝,只因张邦昌垮台太快,他才又投靠了宋高宗赵构。凭着他的谄媚功夫,竟是后来居上,成为百官之首。

范宗伊自恃聪明绝顶,没想到这次遇上了比他更强劲的对手。秦桧拜见范宗伊时,极尽恭维的同时,他又以其外表朴实,态度诚恳,赢得了范宗伊的好感。再加上秦桧所奉上的大礼非轻,范宗伊于是引他为知己,在高宗皇帝面前极力荐举秦桧。不到一年,秦桧便升到了副宰相之位。

范宗伊对秦桧恩重如此,不想秦桧却把他当成了自己爬上宰相高位的绊脚石。他虽在表面上不改对范宗伊的逢迎之相,暗地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思量将他扳倒。

一次,范宗伊私下找秦桧商量要事,对他说:“皇上欲发大赦令,同时要给百官都晋升一级,我要谏阻此事,现在朝中尚存当年奸臣蔡京等人所提拔的余党,这些人更要清除出去。此事关系重大,不知你以为如何?”

秦桧深知范宗伊志不在此,他已是位极人臣,无可再升,他只是怕别人升官对自己不利。至于清除蔡京余党之说,范宗伊是想借机排除异己,亦可收买民心,以增其名望。

秦桧比范宗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看破了范宗伊的用心,更看到此议若是提出,势必伤及百官的利益,定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埘,使范宗伊陷于孤立,这可是扳倒他的绝好机会。于是秦桧极力赞成,大声言好,还信誓旦旦地保证说:“宰相如此看重下官,莫说要我鼎力声援,就是赴汤蹈火,下官也万死不辞。”

秦桧这种态度,更坚定了范宗伊的决心。第二天上朝,他便将此议提出,结果正如秦桧所料,满朝文武反对不说,就是高宗赵构也不以为然。

范宗伊心中惶急,只盼秦桧表态支持,不想秦桧一待开口,却是极力反对之词,且态度比任何人都严厉得多。他的这一举动自然赢得大们的拥护,高宗赵构也颇为赞许,只有范宗伊瞠目结舌,方知粲桧的奸计。他四面楚歌,无奈之下,只好请求辞职,秦桧接掌相位,阴谋终告得逞。

像范宗伊这样的哑巴亏一辈子只能吃一次,因为他再也没有机会吃第二次。范宗伊的失误就在于被秦桧的甜言蜜语迷住了心窍,而没有正确判断这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关键时刻对他诺言的真假自然失去了先天的辨别能力,也就只好顺着他信誓旦旦和故意食言而跌人人三的地狱了。

7.对付赖皮之人要有硬招

有的人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也许是无心之过,或者心里不重视,或者在践诺时感到有难度。另一些人则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是心怀鬼胎,先用十二分诚信的表象打动你、稳住你,一旦这第一步得逞,他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他就采取耍赖皮的方式不再履行承诺。对付这样的人当然不能采取违法的硬办法,但你太软了也不行,你越苦苦相求,力求以情感人,以信服人。你吃的亏越大。所以。以硬对赖是个不错的选择。

俗话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因为山林子大了什么鸟兽都有,一旦遇上泼皮无赖之人,你也无可奈何。但山不转水转,一旦有了翻手的机会,你也可以让对方尝尝被人赖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