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样鼓励孩子最有效:最完美的鼓励式教育法
9276200000032

第32章 孩子需要鼓励,也需要管教(3)

而当孩子进人少年时期,父母除了要适当地管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疏”和“导”了。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身体的发育和思想意识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出现了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单纯的管教对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作用了,他们更希望得到父母或他人的尊重,能平等地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鼓励和引导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的教育方法。

3.不要让管教成了虐待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进行管教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孩子不服管,常常出现对抗心理或行为,这些父母很无奈,甚至是束手无策。于是经常抱怨:我们家那孩子真是不听话,我怎么说,他就是不听,说急了他还敢跟我顶嘴,这孩子,真是的,太不听话了。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因为父母把对孩子的虐待当成了管教。其实管教和虐待只有一线之差,例如有些父母在打孩子时会骂“死孩子,养你真是个恶梦”“你活在世上是多余的,去死好了”等等,这看似常见的管教,其实质就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也有的老师会骂学生“笨猪,教了这么久还不会”等,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虐待。

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意思是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很多父母把对器物的打磨雕琢原理用到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在严管下才能成才,于是一些父母用棍棒和暴力来管教孩子。

案例回顾——

脾气暴躁的包某在西班牙打工,家里有两个儿子,刚从国内接来不久。由于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而且他们也对在西班牙的所见所闻比较好奇,所以引起了很多的麻烦。

包某本来就脾气暴躁,再加上他在餐厅的后厨工作,每天都要在热气熏人的厨房里工作十多个小时,下班后的包某由于筋疲力尽,脾气更是不好。下班回到家,看到两个孩子上蹿下跳,闹得家里很不安宁,本来就心烦的包某更是烦得透顶。干脆扬起巴掌,一人一个耳光。两个可怜的孩子就这样经常被父亲打骂,有时父亲的气势吓得两个孩子一看到父亲就大哭。孩子的母亲虽然也曾经因为孩子的事情和丈夫吵闹,但是还是没有敌过丈夫的暴力。

包某的家里常常传出大人的咆哮声和小孩的哭闹声,弄得家里是暗无天日,邻里也鸡犬不宁。对此,包某的邻居颇有微词,甚至有些好事的邻居怀疑这一家人是不是在虐待孩子,还有的提醒包某的妻子,虐待孩子在西班牙是要受法律的制裁的。

妻子把邻居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包某,让包某收敛一些,可是包某非但不以为然,反而变本加厉。他想我在管我自家的孩子,看谁能管得着。再说了老祖宗都告诫他了:“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因此,包某觉得,只有棍棒下才能教出好儿子。

某天,包某下班比较早,回来一看,家里被再得乱糟糟的。劳累一天的包某火气顿时上来了,他一把抓住一个,准备严厉惩罚这两个调皮的孩子。两个孩子被父亲的气势吓破了胆儿,连哭都忘了,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小手和小腿在空中摇晃着。包某不知道孩子已经被吓着了,还以为他们两个是不怕自己而在暗自得意呢,于是火气更大了。向他们吼道:“还不怕我啊,我看你们怕不怕!”于是,包某把两个孩子摁倒在床上就是一顿暴打。

屁股上的疼痛使两个孩子回过神儿来,他们那尖利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小区。不一会儿,门铃响了,包某一看,门外站着两个西班牙警察。警察抱起两个孩子,对包某说:“我们接到报警,说你们正在虐待孩子,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警察局。”后来,包某被判刑了,按照西班牙的法律,虐待儿童要判一年的有期徒刑,并取消他管教孩子的权利。包某虽然对法官的裁决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

专家解析——

案例中的包某一方面为了管教孩子,另一方面也为了发泄内心的不快,把对孩子的虐待当成了管教,这种行为触犯了法律,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允许的。有人认为,要想儿女成才,必须随时塑造孩子的人格,为了把儿女教养成龙凤,一些父母信奉“严父出孝子”的信条,有了这些理论做后盾,有些父母堂而皇之地对孩子拳脚相加,把管教孩子演变成了虐待。

其实,我们要告诫父母的是:管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把管教变成虐待。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是为了让儿女分辨对错,而不是为了发泄心中的闷气。否则,非但起不到管教的作用,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管教和虐待只是一线之隔,如果把握不当,管教就会变成虐待。

对于父母来说,管教是公正的,管教的动机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这是父母威严的表现。当然,会管教的父母一般不会轻易举起棍棒拳头,他们会先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和结果,并根据这些原因和结果来善意地帮助孩子寻找纠正的方法。他们会让孩子懂得为什么会犯错,犯了错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后果,然后再给孩子改错的机会,扶持孩子,给孩子以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

而虐待是带有偏见的,动机也是令人憎恶的,是愤怒的表现。这样的父母一般不考虑后果,随心情乱打。以斥责、咒骂为开场白,并侮辱儿女的自尊心,对人、对事不负责任。管教之后使家长和儿女的关系更加疏远,儿女更加叛逆,导致反权威、反社会心态。

因此,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分清管教和虐待的界限,让孩子在有益的管教中健康成长,不要让无益的虐待伤害了孩子那稚嫩的心灵。

专家支招——

可以这样说,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应该明确,对孩子的管教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为了显示权威;是为了引导孩子走正确的道路,而不是为了限制孩子的自由;是为了维护家庭的秩序,而不是一意孤行;是为了塑造孩子伟大的人格,而不是要约束孩子的发展。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不让管教成为虐待呢?

支招一:弄清事实,不委屈孩子。

有很多父母总是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管教,让孩子:曼尽了委屈。假如有的孩子试着为自己辩护,这些不知道所以然的父母会认为孩子不听话,或者对父母的权威藐视。于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风,这些父母甚至以拳脚棍棒相加,力图使孩子服从。那么,这样的管教就成了虐待,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发育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在《卡尔·维特的教育》中,卡尔·维特说他的儿子小卡尔也经常会犯错,他除了时常用夸赞和鼓励的方法教育外,也会以严厉的批评来管教卡尔。但他从未错误地批评他的儿子,也没有委屈过他,每一次卡尔·维特都会让他的儿子心服口服。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卡尔·维特这样告诉我们:

“在对卡尔教育时,我一直特别仔细地观察他做的事,尽量理解他。即使需要批评他的时候,也会在弄清楚真相后才批评。”也只有这样的批评才能对孩子起到预期的教育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恰恰相反,很多父母不是先听孩子的解释,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推理能力,来判断孩子做错事的原因和后果。

下雨天,杨帆凑着同班同学刘永的伞回家,走到路上,被邻居王大婶看到了,于是喜欢说邻里长短的王大婶把这件事当做绯闻在院里传开了。杨帆的母亲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当然,对孩子也是如此。杨帆的母亲听说女儿和一个男孩下雨天共用一把雨伞,还被那男孩送到家门口,非常生气,她觉得女儿小小年纪竟然谈恋爱,很不能接受,于是决定对女儿进行管教。

晚上放学回家,杨帆被母亲叫到跟前,没等说话,杨帆就被母亲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通。杨帆想解释,可是哪有机会。杨帆的母亲说:“我知道那个男生送你是因为他喜欢你,可是你们现在还小,正是学习的好时候,不能因为早恋而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前程啊!”

杨帆见母亲停下了,就连忙解释说:“刘永和我……”听到女儿提到那个男孩的名字,母亲更生气了,还没等杨帆说完,母亲就大骂道:“你还真是不争气啊,我都跟你说那么多了,你还敢提那个男孩,真是个不要脸的东西……”

后面的话是什么,杨帆没有听到,她的耳边只是响着“不要脸”这三个字,杨帆感觉自己被侮辱了,而这个侮辱她的人竟然是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自从那次事件之后,杨帆变得忧郁、沉默了,也更冷淡了。回到家里她总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不出来,很少和母亲说话;在学校,她很少和同学交流,尤其是男生。杨帆的这种沉默越来越严重,终于导致了忧郁症,不得不辍学。

支招二:注意方式,别让不合适的批评刺激了孩子。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最严厉的词语,希望能一语戳到孩子的痛处,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我们经常能听到很多父母这样指责孩子:“你怎么就那么笨呢,连一道简单的算术题都不会!”

“你是白痴啊,东西南北都弄不清楚!”结果,孩子是越教越笨,越笨越挨骂,日久天长,孩子真的以为自己是笨蛋,于是,做什么都没有信心,做什么也都没有兴趣,就这样孩子放弃了,放弃了追求,放弃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