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舍得用,孩子成大器
9272100000007

第7章 :舍得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1. 不要怕,让孩子无所畏惧地面对未来

在孩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战胜恐惧的机会,长大了就有99次战胜恐惧的可能。

——(美)罗斯福

张弛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今天回家哭着喊着要爸爸给自己买双轮滑鞋,因为班里的男孩子差不多都有了,可是爸爸怎么都不同意。

倒不是因为爸爸抠门,原来爸爸担心妈妈舍不得孩子挨摔,买来了轮滑鞋也只能当成摆设。这可是有前车之鉴的,张弛6岁那年爸爸看小区内很多孩子都骑着一辆小自行车,于是也给张弛买了一辆。张弛在学骑自行车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倒了,胳膊被擦破了一块皮,这下妈妈可不干了,心疼得直掉眼泪。最终小自行车被“囚禁”在阳台上,到现在张弛还是不会骑车。

可这次张弛下定了决心,因为不会滑轮滑会被其他男同学会笑话的。最后,爸爸和张弛拟定了一个协议:第一,练习时,不允许妈妈在场;第二,挨摔之后不允许怕疼,中途放弃;第三,不练出高水平决不罢休。

达成共识后的第二天,爸爸就给张弛买来了漂亮的轮滑鞋,妈妈看着轮滑鞋流露出担心的神情。小张弛高兴坏了,在爸爸的带领下来到街心公园练习,一上午,张弛摔了很多跟头,爸爸就当没看见,张弛咬牙坚持了下来。

就这样没过几天,张弛就滑得稳稳当当了,还特意给妈妈做了一次汇报表演,妈妈又惊又喜。半年后,学校举办运动会,老师特意加了一项轮滑比赛,张弛夺得了年级组的第二名。他高兴得又蹦又跳。

试想,如果张弛妈妈还像学骑自行车时一样干涉孩子、心疼孩子,结果会怎样?

每位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坎坷、挫折、失败是孩子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经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维他命。如果我们像张弛妈妈最初时那样,把自己的爱用错误的方式表达出来,阻止孩子成长,那么孩子的天赋、潜能、勇气就会被父母“爱”的举动扼杀。

有一位母亲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一天,她带着自己5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她的来意后,化学家没有向她历数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才经验,而是要求他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来到实验室,化学家将一瓶黄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

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大笑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母亲疑惑地望着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虽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位天才。”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是不了解的,他们只有通过各种尝试,不断积累各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孩子总喜欢跃跃欲试,做点儿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脚还够不着自行车蹬板,就想去骑车;从来没有下过水,就想跳到水中去游泳,这都是因为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想亲身弄明白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许多孩子常常喜欢爬到很高的地方,因为他们喜欢享受那种从高处向低处看的成就感,这种感觉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飞翔。可是很多父母每天为此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训斥,有的干脆强行把孩子从高处抱下来。如果父母过于考虑安全问题,让孩子躲开有危险的东西,就等于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抑制了孩子的求知欲望,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所以,不要让自己的爱阻挡孩子前进的步伐。

父母不要轻率地否认孩子的冒险举动,说些“你做这些还早呢”,“那可不行啊,太危险”,“太吓人,可不能干啊”之类的话,这样做虽然是出于爱的本能,但过于深切的爱反而会阻碍孩子成长,挫伤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勇气。

父母必须放开自己的手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孩子才可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驾驭生活,以冒险的精神去探索生活。只有在不断的冒险中,我们的孩子才能获得一种宝贵的品质——勇敢。

一个少年正在学骑自行车,他乞求父亲不要松开扶着车后座的手,父亲点点头。于是孩子放心地骑了起来。直到他骑到第十圈时终于熟练点了,便四处张望了起来,突然看见父亲居然很悠闲地坐在看台上吸着烟,而且那根烟已经吸完了一大半。于是他非常恼怒地下车走到父亲面前,质问他为什么不扶着车。父亲问他:“你怕什么?”少年说:“怕摔倒。”父亲又问:“摔倒为什么可怕?”少年说:“摔倒了会流血。”父亲又问:“流血有什么可怕?”少年说:“流血会疼。”父亲又问:“你流血了吗?就算疼,也只是一小会儿的事。”

少年最终学会了骑车,虽然摔过几个跟头,却从没有让父亲扶过。

歌德说过:“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给孩子一颗勇敢的心,让他们无所畏惧地面对将来的一切,这是父母教育的当务之急。

2. 从适当的冒险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英)丘吉尔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利用孩子这种天性,培养孩子的各种品质,包括勇敢精神。很多成功人士从小就敢于冒险,敢尝试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为他们长大后直面困难、勇于拼搏、有所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岁那年,乔丹和哥哥来到自家屋后玩。屋后不远处有一条排水沟,排水沟很深,而且里面脏兮兮的,很多孩子都害怕到那去玩。

乔丹不一样,他拉着哥哥的手说:“走吧,哥哥,咱们去排水沟附近的土堆上玩!”哥哥有点胆怯,说:“不要去了!那里很不安全,很容易就会掉进排水沟的。”

乔丹不愿放弃,连拉带拽地把哥哥拉到了排水沟附近的土堆上。乔丹向排水沟里望了一下,看见下面黑色的水涌动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迎面而来。乔丹觉得很有意思,他想了一想,回家推来了一辆摩托车,对哥哥说:“哥哥,咱们玩飞车吧?我想从排水沟上面飞过去。”

哥哥惊呆了,说:“你疯了!万一掉进排水沟里怎么办?”

乔丹微笑着说:“掉就掉吧!反正我确信我会从这边飞到那边的。”

“你玩吧,我不玩!这么危险的游戏,我没有那个胆量玩!”

“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你没有试过,怎么会知道你越不过这条排水沟呢?”

哥哥被乔丹说得没有话了,只好陪乔丹一起玩。

乔丹和哥哥把摩托车推到离土丘300米远的地方,乔丹驾驶,哥哥坐在后面。只听一阵发动机声,摩托车开了起来,乔丹带着哥哥迅速冲向水沟。在摩托车飞跃水沟时,乔丹还想在空中多停留一下,所以故意减轻了马力,结果乔丹和他的哥哥都掉进了臭水沟里。

几天以后,乔丹又拉着哥哥要玩飞车。哥哥可吓坏了,没有来,这次只有乔丹一个人推着摩托车来到了排水沟那里。他看了一下,又把车推到离土丘300米远的地方,开足马力,飞快地驶向排水沟。这次,乔丹顺利地越过了排水沟,他高兴极了。

正是乔丹过人的胆量,才使他在竞争激烈、强手如云的NBA赛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巨星。遇事胆怯的人绝对做不到。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家长的过分呵护,处处限制,孩子的胆子变得很小,不敢独自一个人玩,更不敢玩一些有“危险”的游戏。他们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中,虽然安然无恙,但是却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于是,很多孩子胆子非常小,看见虫子就惊叫,听到打雷就发抖,见到陌生人不敢出声,天黑了不敢出门,甚至上课不敢回答老师提问..调查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胆小害怕心理。

其实,孩子的胆量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步锻炼出来的。父母要大胆地让孩子玩,鼓励孩子,赞扬孩子,让他体会到玩的乐趣,这样才能够玩出勇气、玩出智慧。

孟欣的胆子很小,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她常常躲在一边自己玩积木、拼图等,秋千、滑梯等有其他小朋友参加的游戏,她从不参与。

有一天,妈妈带着孟欣到儿童游乐场去玩,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在那里玩滑梯,就躲得远远的。妈妈问:“你觉得好玩吗?”她说:“好玩。”妈妈说:“那咱们走近一点儿。”于是就拉着孟欣靠近滑梯,孟欣看别人玩得那么高兴,越看越眼馋。

妈妈进一步引导说:“你也滑一次好吗?” 孟欣吓得赶紧往后面缩。妈妈说:“这样吧,我抱着你,咱俩一起滑,好吗?”孟欣勉强同意了。

滑下来之后,孟欣在妈妈的怀里说:“真好玩。”妈妈问:“你还害怕吗?”她说:“不害怕。”妈妈说:“你真勇敢,这回你自己玩好吗?我在旁边保护你。” 孟欣终于鼓起勇气,自己去玩滑梯了。

后来,妈妈又开始教孟欣玩滑板车,一开始孟欣总是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不放,妈妈稍一松手她就大声尖叫。妈妈耐心坚持鼓励她:“孟欣,你滑得不错,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不知过了多少次,孟欣的手慢慢松开了,开始在妈妈的保护下歪歪斜斜地慢慢滑。一小步、两小步,一大步、两大步,孟欣终于找到了一点儿感觉,她开始兴奋起来,对妈妈叫着:“妈妈,我不要您扶了,您看我自己会了。”

一周以后,孟欣不但能自如地操纵滑板车了,而且还玩上了瘾。

正是这些冒险行为锻炼了孩子的勇气,使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敢于面对一切。

当然,放手让孩子玩之前不但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要把安全意识灌输到孩子头脑中去,要教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做事情前做好计划;进行较危险的运动时要穿戴好相应的保护装备;远行最好有父母跟随等。那些对孩子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的游戏,家长还需谨慎处理。总之,家长要在一边默默地把好关,选择适当的冒险游戏才能锻炼孩子的勇气。

3不冒险的孩子更危险

孩子们,不要害怕现实,不要向现实低头,你们来到这世界,不是为了要服从老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

——(苏)高尔基

程晓刚刚5岁,最近小家伙爱上了玩剪刀,自己画的很多画都被他剪成了碎片,爸爸看完的报纸也遭了殃,弄得满屋子都是碎纸片。一边剪程晓还一边告诉妈妈,这个是狮子,那个是小兔子..

这一天,奶奶来家里看孙子,一看到孩子在那里拿着剪刀玩,吓坏了,立刻给“夺”了过去,并收了起来,还严肃地批评了爸爸妈妈,说孩子玩剪刀太危险,一旦出事恐怕后悔莫及。爸爸妈妈听了以后觉得孩子奶奶说得有道理,此后就禁止孩子玩剪刀了,尽管程晓哭闹过好几回,但是父母再也没有把剪刀拿出来给他玩。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或者说在孩子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一点儿风险。危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连走路也有被绊倒的危险,吃饭也有被噎着的危险..我们根本不可能拒绝任何危险。

多数父母在孩子遇到危险时都采取回避或者保护的做法,比如吃鱼要把鱼刺给孩子挑出来,不允许孩子单独外出等。在父母眼里,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但真的是这样吗?

有个孩子从小吃鱼都是姥爷给挑刺,一点一点挑,十分细致。结果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自己吃鱼卡了好几次,光医院就跑了三趟,这到底是安全还是不安全呢?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说只有到危险的地方去,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

一个人缺乏冒险精神,便容易墨守成规,什么都不敢尝试,而这样的孩子就会缺乏创造精神,难免会沦为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这绝对不是父母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

从前,有一位国王,他决定出一道题考考大臣,以便从中选拔出聪明、勇敢的人担任要职。他把大臣们领到一扇紧闭的奇大无比的门前说:“这是我们王国中最大的门,也是最重的门。请问,你们当中有谁能把它打开?”

大臣们都知道这扇门从来没有被打开过,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肯定是打不开的。于是,一些大臣望着门不住地摇头;另一些人则装腔作势地走上前去看一阵,但并不动手,因为他们不想当众出丑;还有人甚至猜想国王或许另有用意,所以静观其变才是最稳妥的态度。

这时,有一位年轻的大臣向大门走了过去,只见他双手猛地向大门推去,门被豁然打开了。原来,这扇门是虚掩着的,没有锁也没有插闩,任何人都能轻易地推开它。

这位大臣最终得到了国王的奖赏,并获得了重要的职位。

缺乏冒险精神的孩子就像那些不敢推开大门的大臣,错失成功的机会。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冒险行为要多一些宽容。

当然,我们做父母的要教给孩子一些做“危险”事情的方法,比如,孩子使用剪刀,父母就要告诉孩子如何使用剪刀,剪刀放在哪里最安全,也可以给孩子买一把塑料的儿童专用剪刀,当孩子使用熟练以后,再让孩子使用金属剪刀。孩子刚开始吃鱼时,父母可以帮忙挑刺,慢慢地就鼓励孩子自己吃,告诉他如何把刺挑出来,万一卡到鱼刺该怎样做..总之,要引导而不是禁止。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和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也是美军中少有的五星上将之一。他从小生在军营、长在军营。

一天傍晚,小麦克阿瑟和表弟在军营旁边的火车站附近玩耍时,看到一列火车突然停下来。小麦克阿瑟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勇气,竟然拉着表弟钻到火车下面想要爬到对面去。他们刚从车轮下爬出来几秒钟,火车便一声长鸣,又“咔嚓、咔嚓”地开动了。这番惊险的情景正好被出来找他的母亲看在眼里,这位出身贵族的母亲当即吓得晕倒了。

父亲得知后,将小麦克阿瑟狠狠地训了一顿,并且告诫他:勇敢不等于鲁莽。接着又耐心地给儿子讲了勇敢和鲁莽的区别,以及几个由于鲁莽而导致流血牺牲的故事。

学会游泳的唯一办法是跳入水中,鼓励孩子适当冒险是锻炼孩子勇气的良好途径。对于那些明显有些胆小的孩子,父母更应该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勇往直前的勇气。

4. 多鼓励,让孩子大胆尝试

失败固然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从未去尝试。

——(美)西奥多·罗斯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和朋友聚会时,一位好友告诉他:“我最近把淘气的儿子给狠狠地揍了一顿!”一贯反对家长对子女施以暴力的陶先生一脸愕然,问:“为什么?”

那位朋友笑笑说:“这小子吃了豹子胆,竟然将我的一块名贵金表拆了装,装好了又拆,现在完全坏了。我打得他直讨饶说‘下回再也不敢了’才停手。”

听到这里,陶行知拍案而起,连呼惋惜:“可惜啊!可惜!恐怕中国的‘爱迪生’就被你这一顿暴打给枪毙了!”那位朋友听了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陶行知认真地对他说:“孩子自我做主拆了你的金表,说明他对机械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创造力是非常可贵的。这种创造力的价值远远大于一块金表啊!”

在他的一言点拨下,那位朋友有些省悟,问道:“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陶行知想了想说:“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回去后马上拿着那块被损坏的金表,带着孩子一起去修表店,让孩子在一边看修表师傅如何修理。这样,修表店就成了课堂,孩子的好奇心同样会得到满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许多父母恐怕和陶行知的朋友一样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孩子似乎对任何东西都感到好奇。看到床头摆着的钟表,趁大人不注意就肢解得七零八散;好端端的一个玩具,到他们手里不几天就被全面“解剖”。有的家长遇到这些情形就对孩子严加训斥,甚至如陶行知的那位朋友那样,对孩子一顿暴揍,这种“重东西重于创造力”的做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不知道有多少中国的‘爱迪生’给枪毙了!”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是不了解的,他们只有通过各种尝试活动,不断积累各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例如,对大人来说一个红玻璃杯子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在孩子眼里,它却是一个无头绪的、不可思议的,他摆弄过来摆弄过去,其间他的想象力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各种好玩的、有趣的幻想会冒出来。一般来说,周围的一切事物对孩子来说都是具有吸引力、令人激动的。

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孩子好奇心在不断增强,如大人过于考虑安全问题,让孩子躲开有危险性的东西,就等于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抑制了孩子能力的增长。

我们不能因为危险就禁止孩子成长。正是由于这种热衷探索的好奇心和冒险行为,锻炼了孩子的勇气,令他们眼界开阔,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同时冒险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因为勇于尝试自己最害怕的事情,一旦有了一次成功的记录后,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定会猛增。所以,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冒险的机会呢?

一次,有人问一个农夫地里种了什么,是不是种了麦子。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棉花?”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会吃了棉花。” 于是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如果我们的孩子像农夫一样,那将多么的悲哀。

我们应该对孩子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哪怕他们做得很糟糕,也能从中得到一次锻炼的机会。尤其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只在一旁加以引导,但绝不能替他们解决!我们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做一个“胆大包天”的人,这样孩子的智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孩子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无拘无束的发展。

5. 让成功的实践,去除孩子内心的恐惧

不要每逢看见儿童受了一点点痛苦就去哀怜他们,或让他们自己去怜悯自己。我们此时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可是千万不能怜悯他们。

——(英)洛克

很多孩子面对新事物时会在内心产生恐惧,造成孩子内心恐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环境因素。现在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空间,从而造成了孩子孤独、胆怯的性格。再比如父母教育不当。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闹时,经常吓唬孩子,当孩子想出去玩时,家长甚至用 “外面有骗子,会把你骗走”等话语来打消孩子的念头,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

想要让孩子去除内心的恐惧,就要勇敢地让孩子去实践。当孩子在实践中真正认识了他不敢面对的事物时,他就会树立自信和勇气。

夏天,一位父亲领着8岁的儿子来到游泳馆,打算教儿子学游泳。可过了一段时间,儿子仍然站在池边,并不停地颤抖。父亲说:“你怎么了?跳呀!”儿子支支吾吾地说:“我害怕,我不敢跳。”“不用怕,有救生圈,你不会有事的!”爸爸鼓励儿子,但是儿子还是不敢跳下去。

爸爸告诉儿子,一旦有危险,自己会跳下去救他。儿子看了看爸爸,有些怀疑地说:“你怎么救我呀?我淹死了你再救我?”父亲生气了,率先脱下鞋子跳下了水池。儿子虽然心里还是害怕,但是没办法,一闭眼也跳了下去。刚到水中时,他只是拼命地划水,慢慢地就找到了规律,能自己游一段了。

从游泳馆出来以后,儿子对爸爸说:“爸爸,咱们什么时候再来游泳?”听到这个问题,爸爸欣慰地笑了。

成功的实践是孩子去除内心恐惧的良方。当然,要让孩子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父母必须给予赏识和鼓励,让孩子有面对的勇气。

一次,妈妈带4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孩子高兴地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还不停地追逐飞舞的蝴蝶。突然听到儿子尖叫一声,妈妈赶快跑过去,只见孩子脸都吓白了,见妈妈过来,一把抱住了妈妈,惊恐地叫道:“一只虫子,我害怕!”妈妈走近那块草地,仔细找了半天,才看见有一条约两厘米长的绿色虫子。

妈妈把虫子捏起来,放在掌心里,然后对儿子说:“这只虫子没有什么可怕的,它不会咬人,是只草虫。”听到妈妈这么说,儿子把小脸凑了过去,仔细地看着虫子。

“来,把虫子捏起来。”妈妈说。儿子一听,吓得倒退了两步,一边摆手一边对妈妈说:“我不敢,我不敢!”“不用怕,你要勇敢,因为你是个男子汉。”妈妈鼓励儿子。孩子听到妈妈的话,鼓起勇气走过去,小心翼翼地用手轻轻碰了碰妈妈手心里的虫子,见它没什么反应,就轻轻地捏了起来。

“你真勇敢!”妈妈高兴地对儿子说。

从此以后,孩子遇到类似的虫子再也不害怕了。

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来说,只有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事,让孩子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才能使孩子变得勇敢、坚强。

6. 创造机会,激发孩子的潜能

最好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美)爱因斯坦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力,如果父母不去诱导开发,孩子的潜能很可能就被埋没。怎样发现并开发孩子的潜能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舍得用。让孩子多做、多玩、多参与、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

据说有一年春天,年轻的拿破仑到郊外打猎。当他经过一片小树林时,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他驻足倾听,发现声音从前面传来。

于是,拿破仑继续前行,看到了一条小河,河里面有个男人在拼命地挣扎,拿破仑本想下水救他,但发现河水不深,那个男人能够游上岸。拿破仑想了一会儿,举起手中的猎枪,对那个男人说:“你游上岸!否则我就要开枪了。”男人吓了一跳,他怕拿破仑真的开枪,于是拼命地往岸边游。拿破仑在岸上喊:“你快点!再慢腾腾的话,我真的要开

枪了。”那个男人使出全部的力气,游啊游,最后终于游上了岸。拿破仑在他游上岸后对他说:“为什么我没有来时,你在喊救命,而不自己试一下向岸上游呢?”

男人说:“我觉得应该有人来救我,所以我就等待。”

孩子也是这样,如果他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克服的困难,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了,那么孩子自然会安享这些成果,自身有多少潜能都不会被激发出来。

古猿通过长期劳动才进化成了人;运动员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才成为了世界冠军;科学家经过千百次的失败才取得成功..世间任何成果的取得,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对待孩子我们要放手让他们去经历,甚至可以“逼迫”他们去实践。

股神巴菲特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可是人们在羡慕他的财富和巨大成就的时候,却忽略了他的成长经历。5岁的孩子能做什么?我们的孩子这时候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而巴菲特5岁那年却做起了生意。他在自家门外的大道上摆了个摊子,向路过的行人出售口香糖。后来,赚了点钱的巴菲特在繁华的闹市区又卖起了柠檬汁。

到了9岁,巴菲特拉着小伙伴拉塞尔到加油站捡售水机里蹦出来的瓶盖儿,一一数好后,把它们储存在自家的地下室里。这可不是为了新奇和好玩,这是巴菲特在做市场调查,他想看一看哪种饮料的销量最可观,然后好去上货,推销赚钱。

到了10岁的时候,巴菲特开始了自己的炒股生涯。他发挥自己数字方面的天赋,认真研究股票跌涨的规律。11岁时巴菲特就赚了一大笔钱。13岁那年,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发行员,并因此成了纳税人。他每天早上要送500份报纸,这需要在5点20分前就离开家。偶尔当他生病时,母亲利拉就帮他去送报。他还制定了最高效率的送报路线,而且还在送报的时候兜售杂志。为了防止读者赖账带来的损失,他免费给电梯间的女孩送报,这样一旦有人要搬走,女孩就会向巴菲特提前提供消息。巴菲特很快就把送报做成了大生意,他每月可以挣到175美元。到1945年, 14岁的巴菲特已经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到面积为40英亩的农田了。

除此之外,巴菲特利用业余的时间,常常骑自行车到三十公里外的高尔夫球场,他把人们不要的高尔夫球捡起来,经过一番修整之后,那些高尔夫球像新的一样,巴菲特就把它们转交给祖父拿到市场上去卖,并从中获得收益。不久,巴菲特和他的一个朋友筹资建立了一个高尔夫球亭,生意很不错。

后来,巴菲特成为了世人皆知的股神。

巴菲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与他少年时候的艰辛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但是他们必须在生活的实践中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才能从而取得真正的成功。作为父母,我们必须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首先,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由成长。

孩子只有获得充分的成长空间,才能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进而展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才华和潜能。如果我们的父母不敢放开自己的手,处处束缚孩子,那么孩子就会缩手缩脚,即使有特殊的才能,也很有可能被淹没。

所以早在六十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大声疾呼: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这“五大解放”,就是要把成长的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用头脑自己去思想;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干;让孩子自由提问和辩论;让孩子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把孩子从过多的考试、沉重的课业重负下解放出来,使他们有一定时间、空间去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知识,去发掘自己的潜能。

其次,不要替孩子解决所有的困难。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困难需要父母的帮助,有些困难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解决。这时候父母不要冲在前面,事事都替孩子解决得很圆满,不让孩子犯难,致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样的孩子无论有多大的潜能都会被扼杀。

一个人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是潜能最容易爆发的时刻。曾经有个人失足跌下了山崖,很幸运地被一块石头卡在了半山腰,他大声喊救命,但是无人回应。这时对生的渴望使伤痕累累的他鼓起勇气向上爬,结果通过拼死的攀爬,他拯救了自己。当他痊愈后,再回到那座山崖前,怎么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爬上来。这就是困境赋予我们的财富。

最后,尊重孩子的兴趣。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想法天真可笑,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粗暴地用自己的想法替代孩子的想法,结果扼杀了孩子的天赋。孩子兴趣的所在,往往是他潜能的所在。孩子在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时候,没有过多的世俗的考虑,只是从自己的本心出发,所以他们很可能会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那么孩子就失去一次在人生舞台上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身为父母,就是要想尽办法创造机会激发孩子的潜能,在孩子追求成功的路上做助推器和鞭策者。

7. 亲近自然,让孩子在天然课堂中成长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岛的炽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法)卢梭

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孩子迷了路,他们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孩子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然而,11岁的伊芙雷站了起来,说:“我不想死!”她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引到一条较大的河边,最终我们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现在我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他们在伊芙雷的带领下,所有人顺利地穿出森林。

也许人们会认为,像伊芙雷这样的女孩生来就有才能。其实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得益于其父的后天教育。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敢于表达,善于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危险。在这些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远远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富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员冈崎喜子为此访问了215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家庭。经过调查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独立勇敢精神就培养出来了。

大自然是孩子成长的天然课堂。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激发了好奇心,锻炼了勇气。我们中国的父母常常因为没有时间,或者以学习为借口把孩子关在家里,使孩子失去了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也使他们失去了在自然中成长的机会。大部分美国父母等孩子长到6岁,就带他们到处游玩。

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如果可行,提前告诉他们注意事项,然后再一起过去。

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并让孩子选择徒步登山的路线。

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有无危险,是否可以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当然,美国父母还会教孩子在野外自我保护的知识,比如:如何利用树叶的疏密来判断方向,如何区分哪些是可以食用的野果和野菜等。

从小让孩子亲近自然,喜爱自然,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和生存能力,这也是父母教育智慧的体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会在节假日选择外出旅行,这正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首先,在准备外出时,要让孩子参加,不要事事包揽。

有些家长在外出时,衣服、食品、各种可能用上的药品、工具,都准备得非常妥当,孩子只是在一旁看着,而这样做就失去了锻炼孩子的机会。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做,父母可以让他们帮自己“打下手”,几次之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准备自己的用品了。事实证明,如果孩子真正能发挥小主人翁的精神,很可能比父母想得还周全。

其次,在旅行过程中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

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在野外旅行时根本不给孩子自由,这样做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在预先告诉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知识的前提下,让孩子自由地去体验和尝试。就像约翰、柏拉姆夫妇那样引导孩子,而不是以保护的名义限制孩子。

最后,要帮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增长知识,增强生存能力。

父母为此要提前做好自己的功课,为孩子讲解、示范,鼓励孩子有探索的精神,有条件的可以自带帐篷在野外宿营,这样对孩子的锻炼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