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庭负责
我认为今天有些父母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与照顾,以及有效地鼓励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认识到自我价值。
——(美)里根
雨是一名好学生,身兼中队长和学习委员两职。上个月,班主任老师在全班发起了“我是家庭小主人”的活动,雨身先士卒,回到家就把自己的小屋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自己的脏衣服也洗得干干净净。妈妈回到家非常高兴,伸出大拇指表扬了雨。雨的行为坚持了一个月,等到班里作总结的时候,老师却没有给雨的表现打优秀,而是在她的总结中写了一句话:“家庭不是你一个人,仅做一个人的事情是不够的。”
雨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妈妈看到了老师的评语说:“老师说得对,不过你已经有了进步,继续努力,你就是合格的家庭小主人了。”
自此以后,雨不仅整理自己房间,也收拾客厅和爸爸妈妈的卧室,还主动倒垃圾、拿报纸,真正有了小主人的样子。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实践证明,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势。孩子在幼儿阶段,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如幼儿要独立吃饭,试穿衣服,手脏了要自己洗..家长的责任是密切地关注、扶植、鼓励他们,在尝试过程中培养其意识,增强其信心,使其逐步成为独立自主、对个人和社会负责的个体。
孩子的责任心培养不是一件难事,只要父母运用得法,孩子的责任心就会被逐步培养起来的。
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怎会对他人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谈何对社会负责任?因此,家长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家庭起步,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循序渐进,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地开展。
在家里,孩子的首要角色是家庭中的一员,要让孩子明白必须对自己的家庭负必要的责任。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这一角色的责任,平时在家里要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如洗碗、扫地、倒垃圾等家务活,还可以分几件事固定让孩子做,要他们负责到底,父母绝对不能嫌麻烦包办代替。在孩子表现出抵触情绪时,父母也不能因心软而放弃要求。
在学校,孩子是班集体的一员,有责任协助老师和同学做一些班集体的事情。在社会上,他是社会中的一员,父母要帮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小公民”的责任,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懂礼貌。同时还要教会孩子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的世界,关心周围的环境等。
在培养孩子养成责任感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谨记这三点:
一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父母要让孩子建立对责任感的认知,可通过直接教导明确告之,也可以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
二是及时肯定孩子负责任的行为。赏识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当孩子有负责任行为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嘉奖或鼓励,令孩子获得满足感,这样孩子才有动力坚持做得更好,同时让孩子明白: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一定要负起责任。
三是给孩子做出榜样。前面一再强调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孩子负责任,家长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比如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在公众场合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总之,父母要把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件事当成大事,积极引导,耐心教育。
2. 孩子做错事,就要承担责任
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刘祖军
某电视台报道,有个年轻人,没有工作,到处游荡,后来用歪门邪道在多家银行办了信用卡,透支消费欠下了很多钱,于是被银行告上了法庭。
他的父母害怕孩子因此坐牢,就把自己的养老钱都拿了出来,还借了不少钱,终于替孩子还上了银行的欠款,老两口从此过上了节衣缩食的日子。
谁知这个年轻人不知悔改,也可能是觉得天塌下来会有父母顶着,再次用信用卡恶意透支了一大笔钱。当银行的催款单再次寄到家里来的时候,他的父母终于明白了,如果孩子没有责任感,那么替他还账就好像是填补无底洞。无可奈何的父母这次选择了“袖手旁观”,最终年轻人只好独自面对银行的指控,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埋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孩子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错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一定会勇敢承担起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父母在其中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不能事事替孩子承担。
高鹏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下午放学后,“人高马大”的他和同一小区的二年级学生雷鸣发生了“冲突”。两个人谁也不让谁,最终打起架来。结果高鹏把雷鸣的胳臂抓破了,两家的家长都赶了过来,高鹏的妈妈顾不得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就一个劲儿给人家道歉。高鹏刚想说点什么,妈妈冲他一瞪眼说道:“你看你把人家的胳臂弄成什么样子,还不赶快跟你爸爸回家!”随后,高鹏被爸爸领回了家,高鹏妈妈留下,带着雷鸣去医疗所上药,并给人家买了很多营养品。
高鹏妈妈的做法就不值得提倡,孩子做错了事情,应该自己承担,因此道歉的应该是高鹏,陪雷鸣去处理伤口,高鹏也要跟随。而高鹏妈妈却让爸爸把孩子领回了家,这样高鹏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做错事也无所谓,反正父母会处理好,顶多被父母批评一顿就完事了。最后就会像那个欠账的年轻人一样,做事无所顾忌,直到犯了罪,父母无法替他承担为止。父母的做法好像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让我们看看西方国家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是怎样做的:
日本著名的教育评论家、作家高桥敷先生,当年在秘鲁的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时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一天,这对夫妇12岁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敷先生家的玻璃上,随即玻璃被砸得粉碎。
虽然发生了这样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还是很宽容。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他们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第二天一大早,那个闯祸的12岁男孩在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用于赔偿的大玻璃。
小家伙见到高桥敷先生,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那时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来赔偿您。请您收下这块玻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以后我会小心的,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高桥夫妇不仅原谅了他,而且还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邀请孩子吃了早饭,而且还送给他一袋日本糖果。事情本来就可以画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那对美国教授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客气地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之后是不应该得到奖励的。
在那对美国夫妇看来,12岁的“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起责任。闯祸的男孩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的所有零花钱,但是他绝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那对美国夫妇认为,如果孩子的钱不够,他们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必须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记住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中国有句老话说“好汉做事好汉当”,如果孩子不敢承担,怎么能成为好汉?
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学会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比如孩子损坏了别人的玩具,父母可以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或许对方会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无须赔偿,但此时父母仍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就该由自己负责。同时,父母也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负责任,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那么小,没有能力承担太大的责任,如果强行要求他们承担是不是不近情理?当然,有些事情我们是可以变通处理的,但是不管怎么做,一定要孩子明白这是他犯的错误,他是要负责的。
只有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事要承担后果,孩子才能养成做事前思考、时时规范自己行为的习惯。
3. 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自我成长
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才能磨炼自己。
——(美)林肯
一个孩子正在客厅里玩,一不小心,他撞到了桌子上的花瓶,精致的花瓶应声落地,摔个粉碎。
这时孩子却哇哇地哭了起来:“妈妈,花瓶差点割破我的手指!”
爸爸见到自己送给妻子的花瓶被打破了,就严厉地斥责道:“叫你不要在客厅跑你不听,现在把花瓶打碎了,你应该负责任!”
“是妈妈没有把花瓶放好,我是不小心的!”孩子辩解道。
“那我怎么没打碎花瓶呀?”爸爸有点儿生气,这孩子怎么这么会推卸责任。
这时,孩子的妈妈走了过来,心疼地对孩子说:“来,妈妈看看,哎呀,手指都流血了,这个花瓶也真是的,打碎了好,省得再割破宝宝的手!”
推卸责任是一个人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他们总是喜欢埋怨他人,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在没有人能为他们负责的时候,他们就会哀叹自己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
中国父母有个传统的哄孩子的方式,就是把责任转嫁,让孩子开心。
多多正在院子里开心地玩,他一会儿摆动着胳膊,做出飞机飞翔的样子;一会儿把玩具堆成一座小山;一会儿学青蛙的样子跳来跳去..就在他学飞机做一个“俯冲”的动作时,被旁边一把椅子绊了一下,摔倒在地,随即多多大声哭了起来。
妈妈听到哭声匆匆从厨房里跑出来,看看倒在一边的椅子,又看看放声大哭的多多,她过来一边抱起孩子,一边说:“多多不哭,多多乖,椅子坏,椅子绊了多多,妈妈打椅子。”然后把
椅子重重拍了两下,多多止住了哭声,也跑过去打“坏椅子”。
于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摔倒不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是椅子的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可以说很普遍。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责任在谁。而这位妈妈的表现好像也没“错”,因为妈妈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她只是想安慰儿子,让孩子不再哭泣,于是错过了最初的,也是最合适的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时机。
那么孩子会从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训”吗?一定不会。他已经在妈妈的教导下,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给了椅子,他认为自己没有错。这样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以后再遇到事情,很容易想到推卸责任。当他以后被人生道路上的一些“绊脚石”绊倒的时候,他也会找各种理由不愿意自责自省。
当这种思维方式形成习惯以后,孩子推卸责任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起床晚了上学迟到是因为“妈妈没有及时叫醒我”;把作业本忘记在家里是因为“妈妈没有给我收拾好书包”;和同学争吵是因为“同学不讲道理”;上课不专心听讲是因为“老师讲得不精彩”..总之一切错都是别人的。
我们督促孩子学习、练琴、画画,跑到学校给孩子送作业本、送红领巾..就这样,一次一次地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在孩子的心里,就形成了这样的想法:所有的人都该为我着想,所有的责任都该由别人承担。
当孩子长大以后,我们再给孩子讲道理就显得无力了。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小时候起就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样的情况我们看看美国父母是如何做的:
一位美国妈妈在客厅里看书,她5岁的孩子汤姆在客厅走动,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走过来把他扶起来,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说:“汤姆,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汤姆又走了一遍,结果这次没有碰到茶几。
于是这位妈妈蹲下身子,对儿子说:“汤姆,走路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为走得太快;二是走路的时候没有看到前面有什么东西;三是走路的时候脑子里在想着别的东西。你刚才被茶几碰倒,想一想是哪种情况呢?”
这位妈妈这样做不但教给了孩子生活的技能,让孩子勇敢地负起了责任,还告诉了孩子问题的根源所在,很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去学习。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们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去勇敢地面对。
4. 小事不做,则大事难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
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瑞士遇到的一件事,令他难以忘怀。
一天,龙永图与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卫生间里发出“砰砰”的声音,当时他很纳闷。走出厕所后,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进厕所10多分钟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上男厕去找。龙永图想起隔壁卫生间的响声,进去打开厕所的门一看,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在修抽水马桶,急得满头大汗。那小孩说:“我得修理好,把马桶冲干净让下一个人用。”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就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可见瑞士的教育是多么成功。
而我们的家庭中却常常出现另一幕情景:早晨妈妈做好饭后,多次叫孩子起床,可是孩子就是赖床不起,等到发现要迟到了就埋怨父母;上学途中,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替孩子背着书包,孩子还嫌他们走得慢;自己的红领巾、作业本、各种文具,每天都要父母帮助收拾,如果忘记一样,回到家里就不依不饶,让父母无可奈何..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现在还小,一些小事就算了,“树大自然直”,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如果我们没有从小培养孩子做事的习惯,就别指望他长大了能有责任感。
孩子的责任感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去培养,忽略了小事,就失去了在孩子心中栽培责任感种子的最佳时机。明智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让他们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一个小男孩正帮父亲把一些藏书从阁楼上搬到楼下较宽敞的地方。小男孩觉得能助父亲一臂之力是很了不得的事,虽然事实上他非但没帮上什么忙,反而还碍手碍脚,使工作进行得更缓慢。但这男孩的父亲不仅有耐心,而且有智慧。他知道让儿子参与劳动的意义,远比搬一大摞书重要得多。不过,在这位父亲的藏书之中,有几本是又厚又重的教科书,对小男孩而言,要把这些书搬下楼,是相当吃力的事。有一回,他所抱的那摞书一连掉了好几次,于是他气急败坏地跌坐在阶梯上,难过得哭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笨手笨脚,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不够强壮,无法抱着厚重的书走下狭窄的楼梯。想到自己不能帮父亲的忙,他伤心极了。
父亲看在眼里,一言不发,拾起散落在地上的书本,将它们放回小男孩的怀中,然后用强有力的手臂将书和儿子一并抱下楼。就这样来来回回,一趟又一趟,父子俩有说有笑地完成了任务:小男孩负责运书,父亲负责运小孩。
这位父亲用自己的行动鼓励了儿子的行为,即使孩子没有做好,也值得肯定。孩子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价值,今后自然而然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今天做小事,明天才能做大事。
让孩子做一些事情的关键是父母要狠下心来,平时要“舍得用”。
有个小女孩想要买一双黄色的轮滑鞋,爸爸向她提出只要她为家人义务擦鞋一个月,就可以为她买轮滑鞋。小女孩爽快地答应了,其实爸爸是想借此机会让女儿在家中承担点责任。
女儿说到做到,第二天吃完晚饭,就坐在房门口,卖力地擦拭爸爸、妈妈和自己的鞋子。看着女儿如此乖巧,爸爸心里十分高兴。谁知仅仅过了两周,妈妈就开始舍不得了,催促爸爸把孩子要的轮滑鞋提前买回来。
结果买回来没几天,小女孩就“罢工”了。
父母爱孩子、心疼孩子没有错,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该狠心的时候,一定要狠心,不能心慈手软,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好处。让我们看看另一位爸爸是怎样做的:
佟谊自5岁开始,就负责每天晚饭前将垃圾拎到楼下丢掉,为此爸爸给他规定:“倒完垃圾才开饭。”一天,佟谊看动画片入了迷,爸爸几次催他去倒垃圾他都一动不动,本来妈妈想替孩子做一次,但是被爸爸拦下了。
结果,按照规定不能开晚饭,所有人都饿着肚子等到晚上7点多。佟谊哭着下楼扔了垃圾,回来后爸爸还要求他道歉,因为他耽误了大家吃饭。
经过这次事情以后,佟谊把自己的责任看得很重,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会按时完成任务,甚至还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在动画片开始前就把垃圾倒掉,这样两件事就都不会耽误了。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做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
一位负责任的家长应该将教育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每一部分,尤其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把握教育时机,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让孩子从小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责任感,为今后做大事打好基础。
5. 合理安排家务,增强孩子家庭责任感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俄)乌申斯基
很多时候父母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自己给孩子布置家务的时候,被孩子拒绝,或者孩子勉强去做,却怎么也做不好。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我们拿出父母的强势,强迫孩子去参加家务劳动,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在收拾屋子、洗衣服、做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自己身边一点一滴地学习。应该尽早开始根据孩子的能力让他们做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像取报纸,整理鞋子,清扫门前的道路和楼道,收取快递等,其实生活中孩子能够胜任的家务有很多。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历时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
为什么说适量呢?如果家务劳动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可能由于力量有限或工作程序繁复而未能圆满履行责任。失败经验过多会降低孩子承担责任的动力,打击其自信心,容易令孩子遇事却步,无法承受责任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家长首先要衡量孩子是否可以胜任,再进行安排。这期间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有专家经过研究得出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适合做的家务:
2—4岁:收拾玩具,把它们放好;把叠好的衣物放进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在洗衣篮里;饭后把自己的盘子放到水槽中;给手纸筒装上新的纸卷;定时给宠物喂食;取信和报纸等。
5—7岁:参与超市购物,提出自己的意见;清晨整理自己的床,清理自己的房间;给地毯吸尘,擦拭踢脚板和饭桌,擦拭窗台和窗沿;简单的清扫;接电话、打电话;扔垃圾等。
8—10岁:装好带到学校的午餐;擦拭家具;做简单的食物(鸡蛋炒饭、煮鸡蛋);饭前摆设饭桌,饭后收拾饭桌;把盘子放入洗碟机,烘干盘子;叠好洗干净的衣物,把衣物分类收好;根据购物清单购买日常杂货,并会货比三家;扫地、拖地,把垃圾带到户外;帮助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
10—12岁:完成自己的任务;帮父母修理家居设施;维护厨房的卫生;清洗自家车辆;负责送报纸;帮家里购买日常用品等。
家长在给孩子安排布置家务劳动时,除了针对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外,还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首先,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他依兴趣和能力做自己想做、能做的工作。
孩子做的时候,大人可以在一旁观察、鼓励或给予建议,适时地加以协助。如果孩子做得实在不理想,也不要责备他,可以在孩子离开现场后再略加收拾,以免让他难堪。
其次,工作要有弹性,视孩子当天的情绪及身体状况而定。如果他当天没有兴趣或不舒服,就不必勉强,也不必硬性规定他要在某
段时间内做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执。最后,当孩子成功地完成任务时,要予以表扬和感谢。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建立自信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 认同孩子,让兴趣成为持久的动力
优秀和明智的父母总是以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的儿女。
——(美)杜威
三岁的莉莉特别喜欢帮妈妈做饭,尤其是妈妈包饺子的时候。她一会儿揉一揉面,一会儿拿起擀面杖学着妈妈的样子擀一擀,一会儿非要自己包一个饺子..转眼间,弄得满脸是面,饺子馅也掉了一地,但是莉莉却异常高兴。姥姥看见了,就笑着对莉莉妈妈说:“孩子都是这样,不会干的时候总是抢着干,等到会干了,你让她干她都不干。”
其实,姥姥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做家务对孩子来说往往不过是一种游戏,他们的出发点是新鲜有趣。一旦他们发现这些家务要每天重复做,就会觉得很无聊,继而躲得远远的,对家长的要求充耳不闻,完全不考虑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
在孩子们的眼中,似乎没有多少长期帮忙做家务的理由,因为成年人做得更快,而且做得更好:收拾餐桌、洗碗、打扫,还有倒垃圾,所有这些活儿成年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而孩子们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非常清楚地感觉到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他们的帮助。如果他们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丧失了对这件事的兴趣。
所以,父母要想办法在一开始让孩子把兴趣转换成责任感。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所在。比如,收拾房间可以让一家人在干净整洁的房间里生活;帮助妈妈做事情可以让妈妈减轻负担,得到及时的休息等。孩子理解了自己所负责任的意义,就会产生持久的动力促使他坚持下去。父母的及时肯定也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促使他更有动力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其次,不要强制孩子完成某些“责任”。我们知道,任何强制的行为都会让孩子变得逆反,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些事情,最好用夸奖、认同、支持和鼓励等来代替“强制”。最后,不要轻视或者否定孩子的劳动。我们在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总免不了担心孩子会帮倒忙。这种
担心可能会无意识地通过我们的语气和态度表露出来,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帮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比如,当我们着急的时候总是说:“算了,让我来吧,这个你做不了!”这会让孩子兴趣尽失。
总之,我们应该及时认同孩子的努力,鼓励他们做下去,把兴趣转变为行为习惯,并升华为责任感。
7. 让孩子自食其果,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
一天,11岁的约瑟夫对妈妈——美国著名教育家芭芭拉说:“妈妈,我想把头发留成双条式的发型。”
作为一位比较传统的妈妈,芭芭拉非常不喜欢儿子留那样的发型,但她知道一个发型并不危及儿子的道德观、健康还有生命,而且头发剪掉还会重新长出来。于是,她平静地对儿子说:“说实话,我不喜欢那种发型,而且凭妈妈的经验,我觉得周围大多数人也不喜欢那种发型。不过,如果你已经决定了,我可以忍耐,同时我也希望你知道,你可能需要忍受其他人对你发型的议论。”
于是,芭芭拉就带着儿子去了理发店,理发师给约瑟夫洗头的时候,还不住地夸赞他的满头金发非常漂亮。当约瑟夫描述完他想要的发型后,理发师非常惊奇地问芭芭拉:“能行吗?”
芭芭拉回答道:“我并不喜欢这种发型,但他已经决定了。”
就这样,美发师剃去了约瑟夫一侧的头发,保留了其中的两条,并尽量使发型看起来好看一些。但是,第二天早晨约瑟夫就试图恢复原来正常的发型。可想而知,他第一天过的肯定不愉快。但是约瑟夫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在这种怪异的发型。后来,他的姐姐只好费力地给他的头发喷发胶和摩丝,尽力使他能够出去见人。在那一年中,约瑟夫又换了六七种怪异的发型,不过到了第二年,他就开始留传统的发型了,并且再也没有换过。
孩子必须学会“自食其果”,这是孩子建立责任感的重要一课。
对父母而言,眼看着孩子犯错、造成尴尬或不快,让他们自食其果,实在不容易做到。因为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而且父母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对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要让他们在明明知道后果的情况下撒手不管,任由孩子去承担不好的后果,这对父母来说是个考验。但多数孩子在产生独立意识之后,都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一段时期。
有很多时候,孩子的选择有自己的道理,父母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但结果会怎样,很难用父母现有的知识和经历推断出来。比如比尔·盖茨从大学退学,自己创业,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会得到百分之九十的父母的反对和阻止,甚至闹出家庭风波。可是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比尔·盖茨成为了财富英雄,很多高学历的人都在为他打工,假如他不退学,现在可能也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打工者。当然孩子的行为也会有错的时候(成人也一样),只要勇于承担后果,善于自我反省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责任感会逐步建立起来,此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善加引导。
日本儿童教育家多湖辉在他的一本书中,曾讲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他念中学时,校风非常严格,课堂上答不出问题,就要留校补课。老师用心良苦,他却并不感激,而且对老师抱憎恨的态度。他一向成绩不好,经常被留在学校,于是他只想如何在学校捣蛋。在高年级时,他和一群不良少年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他们捣毁了存放军训教材和枪械的教室。事后,他们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面临退学的危险。回到家里,他准备接受母亲的责罚,但母亲却只说:“现在你后悔也来不及了,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这次滋事的后果我想你心里有数,所以我也不再说什么了。你可能会被勒令退学,你就想想将来该怎么办吧!”
这些话比任何斥责都令他深感内疚和后悔,于是他发誓此后绝不再给母亲带来任何麻烦。事实也证明他做到了。
有时孩子会被自己的错误选择惩罚,比如阴天不带雨具,被雨淋了;晚上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整理好书包,第二天忘记带作业本了,被老师批评;因为踢足球,没有好好复习,成绩一团糟等。父母要谨守一条重要的原则,切莫直接对孩子说“我早就警告过你”这样的话,而要温和地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启发他们认识错误并感到愧疚。
相反,如果父母不断地与孩子争执,竭尽全力地想让孩子认识到他的一意孤行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这只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想在辩论中战胜你,忽略了对行为本身的思考。责骂孩子的错误和失败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故意犯错。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培养他们增强责任感的最佳方法之一。
8. 签订家庭责任合同,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德)歌德
孩子责任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父母和孩子长期的共同努力。那么怎样才能对孩子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呢?实验结果表明,协议式教育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父母可以和孩子签订一份责任合同,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明确孩子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同时要有奖有惩。这样就能把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转换为孩子主观的意愿和自觉的行动,既有利于孩子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又能使原来的“单方面教育”转换成父母和子女相互承诺的“双向教育”。
张琳是个爱干净的男孩子,自己的屋子收拾得十分利落,书包也整理得井井有条,为此没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张琳却从不关心家里的卫生情况,客厅、厨房、卫生间的整理、擦拭,他从来不参与。
有一次,爸爸出差了,妈妈由于要照顾生病的姥爷,没时间收拾屋子,于是家里乱成了一锅粥。星期天,妈妈忙着给住院的姥爷去送饭,嘱咐张琳写完作业后把客厅收拾一下,张琳却说:“我还要出去打羽毛球呢,再说收拾客厅是您的事。”妈妈听到后十分生气,因为急着去送饭,就没有再理会他。
晚上,张琳的爸爸回来了,见家里乱得不成样子,就开始收拾起来。晚饭后,妈妈把今天的事情和爸爸说了一遍,爸爸把张琳叫到面前,对他说:“儿子,咱们是一个家,是不是每个人都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呢?”张琳一想,别的不说,每天三顿饭都是妈妈做的,要是都做自己的事情,那他不是要挨饿吗?于是低头不说话。爸爸接着说:“虽然你还小,很多事情你还做不了,但是能做的事情就要主动去做,因为你也是家里的一员。”张琳默默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爸爸把一份合同书交给了张琳,要张琳仔细看一看,晚上全家讨论,如果集体通过就要在下周一的时候开始执行。晚上,张琳真的提出不少意见,比如自己在考试期间是不是可以请妈妈帮助自己做些事情。
最后全家人一起签订了一份协议:
家庭成员协议书甲方:爸爸、妈妈乙方:张琳乙方是家庭重要一员,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家里的事情
负责,所以,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 甲方充分信任乙方,给乙方充分的自主权利,乙方有权对自己的时间和事情进行安排。
2. 乙方要充分体谅甲方工作的辛苦,主动帮甲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 每周乙方要安排时间收拾客厅两次,卫生间两次。
4. 乙方在每天上学前,要帮助甲方检查门窗是否锁好,水电气是否已经关好。
5. 乙方应该学会查看水表、电表、燃气表,并及时提醒甲方购买,如有必要,乙方也要去银行购买。
6. 乙方有责任爱护家中的一切物品,不得随意毁坏。
7. 在家中来客人的时候,乙方要协助甲方予以接待,要表现得礼貌热情。
8. 乙方有权了解家中一切开支情况,并有权提出合理建议。
9. 家中要定期举行家庭会议,一切决策要民主化、公开化。
10. 以上协议双方应该自觉遵守,如果一方擅自违约,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比如多做家务、做出检讨等。
本协议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自从有了这份合同,张琳参与家务的时间明显多了,很多朋友来到家里都夸孩子懂事,父母为此还专门在家庭会议上表扬了张琳。张琳的干劲更足了。
责任心是提高孩子能力的催化剂,也是孩子做人做事的基础。与孩子签订责任合同可以明确孩子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学会按照合同的要求自我管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孩子的责任心会越来越强。
与孩子签订责任合同,还需要注意,既然签订了合同,虽然它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家长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重视起来。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孩子“按合同办事”的积极性。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总之,与孩子签订责任合同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最佳方法之一。
9. 互换角色,让孩子当家做主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很多孩子之所以缺少家庭责任感,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接触过实际的生活,不知道“过日子”的艰辛,所以花钱的时候总觉得父母太“抠”。他们觉得父母的节俭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总是大手大脚乱花钱,甚至为此和父母闹矛盾。
颜宏家里并不富裕,但是颜宏花钱却很大方,经常买各种各样的东西,还经常请同学吃饭。颜宏的父母收入并不高,每次颜宏向父母要钱的时候,父母都是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给他。有时父母叫颜宏不要随便请同学吃饭了,毕竟他们赚钱也不容易,颜宏却说:“同学也经常请我吃饭,虽然我不像他们那么有钱,但是你们也不能让我太丢面子呀!”
颜宏的父母虽然觉得孩子花钱比较多,但总认为只有一个孩子,不能让他受委屈,也不能让他在外面被同学看不起,只好不断地给孩子钱,但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怎么能够承担那么大的开销呢?颜宏的父母渐渐承受不了孩子这样毫无节制地花钱了。
孩子乱花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于是孩子就变本加厉,内心的欲望不断地膨胀,这样不仅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心理也会被金钱扭曲。
很多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却苦无计策,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当家做主。比如月初把孩子一个月的零花钱交给他,让他自己安排,如果出现超支的情况,父母就要坚持原则,决不再给。
汪雨涵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从小在外婆外公包揽了所有家务的环境中成长。一次,学校在家长会上布置给所有的父母一项任务:让孩子当一天家。
正巧汪雨涵的妈妈第二天要出差,就和孩子商量让她当家,家里的一切事由她一人安排。汪雨涵觉得很简单,并在晚上就做了一个计划。
早上起来,汪雨涵和外婆去菜市场买菜,其中,肉11.5元,辣椒3元,黄瓜1.7元,莴笋1.7元,排骨11元。回来之后,自己切菜,炒菜,饭后自己洗碗。下午带舅舅家的弟弟一起出去玩,5点左右准备晚餐,给妈妈打电话问候,饭后帮外婆拖地。
一天下来汪雨涵可体会到了辛苦,原来妈妈轻轻松松就完成的事情怎么到了自己手里就不容易了呢?她在日记里写道:“我觉得当家也挺不容易的,一天要做这么多的事情,真是太累了。今天在家里干了不少的活,比如说买菜,我以前从没有做过,这一天我当家就成了应该做的事情了;以前也不常拖地,在学校是其他同学负责拖地,在家则是由外公拖地。我才拖了一会儿,就感到有些腰酸背疼了。当家可真难啊。”
妈妈说:“孩子当这一天家是有收获的,之后家里的许多活她都抢着干,终于有点小主人的样子了。”
孩子无法明白责任义务,是因为每天力所能及的事也被爸爸妈妈代劳,自己从来没有感受、体验过这种责任感。所以,让孩子当家做主,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好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