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耐住寂寞
9258400000030

第30章 打造黄金人脉,社交圈中打破沉默 (3)

人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鼓励。因为有了赞赏和鼓励,人们可以生成自信,进而转变为动力。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他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对于一个团队,一个集体而言,聪明的人会激励别人的斗志,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特别是在别人出现失误,受到挫折时,鼓励会显得更为重要。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贝特福特,有一次因经营失误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资损失了40%。贝特福特正准备挨骂,洛克菲勒却拍着他的肩膀说:“全靠你处置有方,替我们保全了这么多的投资。能干得这么出色,已经出乎我们意料了。”这位因失败而受到赞扬的助手后来为公司屡创佳绩,成了公司的中坚人物。这是因为洛克菲勒给予部下肯定和鼓励,使其形成了积极的期待。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不会拒绝别人真诚的赞誉之词,包括领导。但赞美之词一定要有闪光的地方,不可过于流于世俗。拿破仑对于奉承一向很反感,这一点他的士兵都知道。然而有一个聪明的士兵却对拿破仑说:“将军,您是最不喜欢听奉承话的,您真是位英明的人物。”拿破仑听后不仅没有斥责他,反而还十分自豪。这位士兵之所以赞美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了拿破仑的脾气秉性,深知他讨厌奉承的话。但他又很聪明,准确地赞美了拿破仑的“闪光点”,这种标新立异的赞美方式确实比大众化的赞美更让人心花怒放。

对30几岁的人来说,更要学会鼓励别人、赞赏别人,因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只要我们能真诚地给别人一份热情的期待和肯定,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问候和鼓励,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

左右逢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职场上有类“会说话”之人,其特点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他们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但在“会说话”这方面,大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会说话”的人置身一个环境,必会先搞清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搞清身边每个人的所好所忌,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做到别人高兴听什么就说什么,讨嫌的话绝对不说。特别是面对互相矛盾的双方,他们会左右逢源:说此好,能挠到痒处,引来发自内心的欢喜;论彼非,能点到痛处,触及软肋,让人频频颔首。

那么,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不是“看碟下菜”、“逢场作戏”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为虚情假意,也可以实事求是把它理解为人际交流的科学态度。我们主张说话一定要看对象是为了遵循交际规律,进行有效的交流,完全不同于虚伪和圆滑。“看碟下菜”、“逢场作戏”,虽然也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灵活应变性,但它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把表现自我与适应他人统一起来,不是为了直接交流,沟通心灵,而是为了依附讨好对方,或是蒙蔽诱惑对方。

所以,我们应当划清这两者的界限,在真诚待人、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来看对象说话,以科学的态度来掌握人际交流的艺术。

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就是能够很好地把握两者界限的人,她所主持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火遍大江南北。上她的节目,很多嘉宾总是能够轻松地敞开心扉,谈出各自人生中最令观众感兴趣的故事,就连童话大王郑渊洁都说:“见到鲁豫,我就知道怎么说话了。”

在鲁豫的眼里,访谈嘉宾不仅是本职工作,更是一门与人沟通的艺术,而与人沟通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处世中有时代表一种世故,但巧妙地运用到与人沟通中,却是鲁豫打造精彩节目的制胜法宝。在一期节目中,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应邀做客《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吴仁宝年逾八十,千里迢迢赶赴北京,十分疲惫,丝毫没有谈话的欲望,如何激发起他最好的谈话状态呢?众所周知,吴仁宝在华西村当家48年,非常受群众爱戴,也非常在意群众的拥护和掌声,机敏的鲁豫说出了一段有趣的开场白:“吴书记有一个特点,大家掌声越热烈,他讲话的情绪就越高涨。这样,我们用掌声热烈地欢迎吴仁宝书记。”顿时掌声四起,吴仁宝笑呵呵地走上了台,不住地跟观众挥手致意,情绪果然不错。

说话之术可以说关系到人一生的成败。拙嘴笨舌,词不达意,会使人到处碰壁,寸步难行;巧舌如簧,口吐莲花,会使人柳暗花明,左右逢源。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展现了她“会说话”的超凡才能。先是人未到话先行:“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随后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至此,她把初次见到林妹妹应有的又悲又喜又爱又怜的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如何使自己在这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保持自己的风格,如何使自己成功地做人,如何使自己在形形色色的朋友面前长袖善舞……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学会观察,跟不同的人交往时使用不同的语言技巧。

有个青年想向一位老中医求教针灸技巧。为了博得老中医的欢心,他在登门求教之前作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了解:他了解到老中医平时爱好书法,就浏览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书籍。起初,老中医对他态度冷淡,但当青年人发现老中医的案几上放着书写好的字幅时,便拿起字幅边欣赏边说:“老先生这副墨宝写得雄劲挺拔,真是好书法啊!”对老中医的书法予以赞赏,促使老中医升腾起愉悦感和自豪感。接着,青年人又说:“老先生,您这写的是唐代颜真卿所创的颜体吧?”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老中医的谈话兴趣。果然,老中医的态度转变了,话也多了起来。接着,青年人对所谈话题着意挖掘、环环相扣,令老中医精神大振,谈锋甚健。终于,老中医欣然收下了这个“懂书法”的弟子。

30几岁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能有效地运用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门沟通艺术,就能够左右逢源,使许多沟通的难题变得容易起来。

幽默诙谐,亲和力与人气飙升

幽默以及幽默所产生的笑能够缩短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人们的敌意,产生一种亲和力。

幽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谁都想幽默,可哗众取宠是不行的,那只会适得其反。况且,能让人笑还不是关键,问题是要把它用对地方,不能乱幽默。幽默要有亲和力,最好有深度,有内涵,反映的东西也要积极,不伤害人。还有就是要及时地幽默,不能过时再幽默,那将会失去幽默的本质。

美国当代心理治疗专家彼得说过:“和同事或同行聊天,说些与工作相关的幽默能促进沟通,尽管大家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嗜好不同,但幽默可促进大家分享工作上的‘笑’,造成共同的经验与目标。与职业有关的笑话和幽默故事能改善你与同事的关系,也会制造感情的交流。”

有一位老总,生就个子不高,胖乎乎的。虽然外貌一般,但他做生意很是在行,能力非常强。有一次,他到合作厂家去验一批办公室装饰艺术品的样品,接待他的是一位气质身材都不错的女工程师。看了设计出的样品后,这位女工程师问:“您觉得怎么样?”

这位老总对样品很不满意,认为过于厚重,体现不出轻盈的效果。但是,双方合作很久,他又不想伤了和气。于是,他笑道:“我忘了告诉你我们主要设想的购买对象,他们应该是办公室中的男性。我想,男性都应该喜欢像您这样苗条、漂亮、轻盈的女性。如果像我这样矮矮胖胖,别说男性,恐怕女性都懒得瞧一眼。”

那位女工程师立即便明白了,马上答应重新设计。第二天便拿出了一件十分满意的样品。后来,她成了这位老总的妻子。

婚礼上,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会喜欢上他呢?”

这位女工程师回答道:“因为他富有幽默感,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开自己的玩笑。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是绝对不会拿自己作为开玩笑的对象的,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非常自信。我欣赏他这一点,才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

对于30几岁的人来说,幽默也是一种领导力,恰如其分地运用,不仅能表现自己的良好风度,还能有效地激励同事,使之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西方政界领袖和社会名流很重视自己是否具有幽默才能。他们认为幽默是智慧、才能、学识和教养的象征,是展示亲和力、取悦于民、提升人气的极好手法。

幽默具有极大的包容量和亲和力,不仅可以使人轻松摆脱尴尬,更可以树立自己的形象,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际吸引力。

提到陈毅,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他雷厉风行的一面,殊不知,陈毅元帅也是个幽默诙谐的人,而这种幽默带来的亲和力无人能抵。

1949年10月下旬,兼任华东军政大学校长的陈毅抵达南京,出席军政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准备在会上讲话。当时该校规定:男学员一律剃光头。不少男学员怕影响形象,说什么也不肯剃光头。开会前一天,陈毅用手一摸自己的头,摸到满头浓发,立即想到男学员不肯剃光头的事,决意马上剃个光头。第二天,陈毅穿戴整齐,准时出席了开学典礼。会上,陈毅语重心长地讲:革命事业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是一点一滴从“头”学起,从“头”做起。说到这里,陈毅突然摘下军帽,露出锃亮的光头,幽默地说:“我跟同学们一样,从‘头’做起!”

顿时全场沸腾,欢声笑语中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学员们望着陈毅的光头,激动不已。陈毅元帅把剃光头这件事情用行动和幽默的语言赋予了一个新的思想--“从头做起”,既达到了一种教育人、感召人的良好效果,又增强了亲和力,可谓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