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9254900000007

第7章 一泻千里

若你去过壶口瀑布,只怕心里也只能浮现出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种气势,言语难以形容——万马奔腾,回声阵阵,真正一泻千里。

一泻千里,泻,水向下急流。形容江河奔流,流得又远又快。典出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足多怪也。”明·焦弦《玉堂丛语·文学》:“其文如源泉奔放,一泻千里。”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每当读到它,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大渡河,想起廿二年前红军先遣团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一幕。”现在这个成语也用来比喻文笔气势奔放。茅盾《一九六零年短篇小说漫评》:“由于行文应当服从故事的发展,这篇小说的调子是一泻千里,先慢后急。”柳青《王家父子》:“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一泻千里,一个浪头比一个浪头更高。”

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在论述其用兵之道时,以流水作为比喻。他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即从高处流下的迅猛的水流,可以冲动河床中的巨石。又说:“武之所论,假势利之便也,……而我得因高乘下建瓴,走丸转石,决水之势。”战国末年吕不韦也常用水流运动作为比喻,例如“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悍”,“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谁能当者”,都注意到水流具有动能和势能,以及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根据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在只有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能量表现为机械能(动能和势能),能量守恒具体表达为机械能守恒定律。所以,在一个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对于一条河来说,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用公式表达即mgh=1〖〗2mv2。“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正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着比较丰富的水利资源可以利用。积蓄水体的势能,然后决泄之以攻淹敌军,是春秋战国时常用的军事手段。公元前457年,智伯在攻打晋阳(今太原)的战役中,“遏晋水以灌晋阳”,即筑坝拦截晋水,提高上游水位的事例。以水代兵的战例在黄河下游被更多地运用,那是由于黄河下游河床淤积,形成地上河,有较平地为高的地形可以利用的缘故。

我国古代对于水流的动能和势能及其相互转换的认识,体现在水利方面的运用。元代初年,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所著《农书》中专设一节利用门,系统汇编了利用水流能量做功的各种农业加工机械,例如水磨、水排(水力鼓风机)、水碾、水砻、水转连磨、水碓、水转大纺车等;在灌溉门中也介绍了一些利用流水作动力的灌溉机械,例如筒车、水转翻车、水转高车等,其中对于水流能量的利用和转换有清晰的阐述。有的机械主要利用水流动能,例如在流速较高的河中,可以修建用陂栅等挡水建筑物拦断大半河床,“俱使傍流急注,贴岸置轮,高可丈余,自下冲转”的撩车碓;有的主要利用高处的水流所积蓄的势能,引至水力机械处,转换为急流动能,再冲动动力装置,如“上用木槽引水,直下射转轮板”的斗碓等。

这些水利设施中,水车可以说是最古老、也是利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直到今天,在南方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它的身影。水车的发明和使用,是我国古人利用机械能转化的一个重要实例。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记载,子贡南游,返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地抱瓮汲水灌溉,事半而工倍,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驱。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造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

南宋张孝祥在《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甚至有多至三组,而且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翻车自东汉三国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停滞在人力的运转。至此,利用水力和兽力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同时,也因转轴、竖轮、卧轮等的发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

另外,还有“高转筒车”的出现。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别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开发。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三阶段。元明之后,中国水车的发展便再没有多少突出的成就了。

这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一般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10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利作为农业中最不可缺的一环,各朝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兴修水利工程。水车这种工具弥补了灌溉渠道或运河大都分布在各大农业区的缺点,在高地或是离灌溉渠道及水源较远之地,也可以有水灌溉。

几千年来,大大小小河水奔流不息,哺育了无数华夏儿女。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童话《野天鹅》中的巫婆告诉小公主,要解救你的哥哥们,你的手就要比水还要柔软。古曰天一生水,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你还能从世间至柔至阴又至强的水身上,悟出点别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