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9250100000016

第16章 社会中的心理现象(1)

63.竞争优势效应

人的天性更加倾向于竞争而不是合作。

定律解析: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不能容忍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使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生活启示:

我们在日常生活大概都看过这样的情景:在上公共汽车时,明明知道按顺序上车会更快,可是一看到车进站,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蜂拥而上。结果许多人卡在车门处,半天谁也进不去,导致大家上车速度都慢了。

其实人们心里也不是不明白,按顺序上车会更快,可是事到临头却不顾理性了。明明知道谦让一下、合作一下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心里又想:“凭什么要我谦让?”都这样想,就造成谦让和合作还是不会发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事件:一对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充满仇恨。

根据法官判决,丈夫应该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于是丈夫开始出售自己的车、房。但一想到让死对头平白无故得到一大笔财产,很不甘心,一狠心,竞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和房以十美元的价格出售。结果是两败俱伤。

这种做法是仇恨导致的竞争心理超越了共同的利益。

我们不可否认,竞争有它的积极作用。竞争是人的本性,人在和别人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竞争。竞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可以成为人的内驱力,使人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是共生的,“一木难支大厦”、“一个人玩不成棒球”,人与人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人一般在什么情况选择竞争,什么情况下选择合作呢?

研究表明,选择竞争还是合作,一般由以下因素决定:刺激,对方的力量,交流信息和个性特征。刺激包括对有益或有害的刺激,如奖励或惩罚,利益得失。如果对于合作增加有益的刺激,会增加选择合作的倾向。

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根据力量对比的大小,来决定自己应该选择竞争还是合作:如果对方力量太大,那么,自己多半会选择与之合作,不愿拿鸡蛋碰石头;但如果自己有更大的力量,则多半会选择竞争。

信息交流也可以大大增强合作行为。如果双方不进行交流,通常会认为对方将采取竞争,那么自己即使不喜欢,也只好被迫参与。

但是如果双方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坦诚相待,彼此信任,事情就好办多了。在现实中,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常会大大增加。

另外,人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对竞争或合作的选择。

一般来说,成就动机比较高、渴望做出优异成绩的人,更容易竞争;

而交往动机强、需要朋友的人,多半选择合作。

心理智慧:

为了克服“竞争优势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要学会与人合作,争取‘‘双赢”。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

世界上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个人应该融入我们的“我”,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人生的意义。

64.模仿效应

人有模仿他人的天性,尤其是喜欢与条件比自己更好的人攀比。

定律解析:

模仿,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机制,是指有意和无意地效仿和再现与他人类似的行为。简单地讲,就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去做。

在生活中,模仿的行为很常见,比如看见别人留长发,自己也留长发;看见别人穿牛仔裤,自己也穿牛仔裤。

心理学家发现,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从儿童时期咿呀学语时。就开始了对他人的模仿。模仿的重要意义是: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态度、信念、理想等个性特点,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模仿。

生活启示:

模仿在生产经营中具有重要意义。许多产品的开发,都是模仿别人已经开发成功的产品。在生产中,模仿的好处是:技术上风险小,开发起来容易,投人的财力、物力、人力也较少。总之,模仿是一种重要的经营策略。

生活中模仿分为有意义的模仿和无意义的模仿两类。

一个人看见别人过马路闯红灯,不自觉地也跟着闯过去,这种对不良行为的模仿,是一种消极的模仿,是不值得提倡的。

生活中还有一些源自虚荣的模仿是很无聊的。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塑造的一个文学形象——“茹尔丹先生”,就是个虚荣的模仿迷。

他得知别人家在举办家庭音乐欣赏会,“那么我家也应该有”,于是赶忙请音乐教师到家里来。服饰穿戴也处处向“上等人”看齐,却又模仿得很不得体。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据说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缝给他裁错了衣服,编瞎话哄他,他居然信以为真,结果,尽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头朝下”的,但只要听说是模仿的,就“那么行啦”。

生活中有不少人像茹尔丹先生那样,出于虚荣而在物质生活方面和其他人进行攀比。比如现在女人之间攀比手机是否有照相等多媒体功能;男人间攀比轿车的档次、住宅的位置;中小学生攀比父母的职位;还有很多人举行婚礼花费巨大,甚至不惜举债。

固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的本性,但是也要看到人和人的能力与先天条件不同,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出于虚荣的模仿,是一种空虚无聊的行为,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心理智慧:

好的东西值得模仿,能够促使我们进步;而不好的风气和不好的习惯,即使很流行,也不应盲目去模仿,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谓的烦恼。

65.从众心理

人们有和大多数人采取相同行动的倾向。

定律解析:

我们都听说过“随大流”这个词,它描述了人们常见的一种心理特征,就是想与多数人采取相同的行动。这叫做“从众心理”。

下面的实验证明了人的从众心理。

心理学家安排六个大学生,让他们把两条不等长的线段A、x说成是等长的,去影响一个被试者。结果表明,这个被试者虽然开始时说出了正确答案,可是在听到六个大学生和自己答案不同后,就遵从了他们的答案,改变了自己的答案。

生活启示:

这都是因为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离开了众人提供的信息,个人几乎难以活动。

比如在一所你不熟悉的楼里想去洗手间,可是洗手间“男”、“女”的牌子掉了。这时你往往要观察别人的举动,如果好多男人都进了左边的门,好多女人进了右边的门,你就可以判断哪个是男厕,哪个是女厕了。

人们有从众心理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偏离群体。人们总是希望群体喜欢他、优待他、接受他,这样就可以和群体融为一体,也可以在群体中谋取利益。但是如果与群体意见不一致,群体会讨厌他、虐待他或驱逐他。为了避免这些后果,一个人就趋于遵从群体,从而避免被称为“不合群的人”。

小菲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她的办公室的同事都是比她大五六岁的姐妹,几乎都成家了。小菲很喜欢姐妹们的生活方式,尊重她们的意见,因为她们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比较成功。她的同事常在一起讨论婚姻的经验和实质,结论总是:应该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因为爱情不能当饭吃。

小菲起初不以为然,她的男友没什么钱,但她仍爱着他。同事也知道小菲和她男朋友并不“般配”,但从未阻拦过她。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菲越来越觉得男友不可爱,终于有一天,她和男友分手了。

小菲的变化其实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她对群体很信任,逐渐形成了与群体中其他人相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而且整个办公室的气氛也会对外来者构成压力,任何与群体特征相违背的行为都会遭到大家的排斥。对于小菲来说,这个群体都过着“幸福”

的生活,那么她也不能特殊,去嫁给一个“穷光蛋”。她受不了这个压力,不愿与群体偏离,所以做出了这种选择。

心理智慧:

从众心理有它的积极作用:从众行为在特定范围内,可以使群体保持一致;可以协调群体成员的言行,在集体中,少数要服从多数,可以保证集体行为的一致;强大的社会道德舆论,可以使社会上的人们群起效仿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从众心理有时也会给我们误导,使我们变得人云亦云,失去主见,这种情况是我们需要避免的。此外,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跟从众人,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66.权威效应

权威更容易使人相信和遵从。

定律解析: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一位来宾,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施米特博士”。

“施米特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对学生们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挥发性很强。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就请举手。”说完,他拿出秒表,然后拔开瓶塞。一会儿工夫,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

但是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们:“这位施米特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扮演的,他所拿的物质是没有任何味道的蒸馏水。”

那么,学生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鼻子,而要相信“施米特博士”的话呢?

因为他们以为施米特博士是权威,所以才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体现了权威效应的作用。所谓“权威效应”,是指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服,容易被别人重视。

之所以存在权威效应,首先是因为人们觉得权威人物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降低出错的概率;其次是由于人们有“寻求赞许心理”,即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和社会规范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生活启示:

生活中,人们经常受到权威效应的影响。比如你眼睛不舒服,到医院就诊,有一位眼科专家和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大夫供你选择,如果不考虑经济条件,你很可能会选择专家。

广告商也懂得,在广告中请权威人物赞誉他的产品,能够增加产品的可信度。

在人际交往中,引用权威的话,也更容易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

不可否认,权威是各个领域里精通本行业知识、取得成就最大、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人士。在很多时候,他们的见解的确要比普通人更正确。但是权威也不是神,他们并不总是正确的。

航空界有一个现象叫“机长综合征”,就是在很多事故中,机长所犯的错误都很明显,飞行员们却没有针对这个错误采取任何行动,而导致飞机失事。

著名美国空军将领乌扎尔·恩特的副驾驶员在飞机起飞前生病了,于是另一名副驾驶员被派来做替补,和这位传奇式的将军同飞,这名替补感到很荣幸。在起飞过程中,恩特哼起歌来,并随着歌曲节奏,脑袋一点一点地打拍子。这个副驾驶员以为恩特是要他把飞机升起来,虽然当时飞机远没有达到可以起飞的速度,他还是把操纵杆推了上去。结果飞机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桨的一个叶片切人了恩特的背部,导致他终生截瘫。

事后有人问副驾驶员:“当时你知道飞机不能飞,为什么还要把操纵杆推起来呢?”他回答说:“我以为将军要我这么做。”因为迷信权威,他竟然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和常识。

而且权威往往是相对的,旧的权威有可能被新的权威所取代。

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经走到头了,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可是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了“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的视野。

心理智慧:

权威的话的确比一般人的话可信度更高,但不意味着他们的话绝对正确。我们做出判断,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头脑,即使是权威的观点,也只能被当作我们的参考,而不能盲目相信。

67.社会角色规范定律

人需要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来扮演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

定律解析:

我们知道,舞台上有各种角色,演员们需要按照编剧、导演的要求来扮演。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社会中,每个人也都需要扮演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在与别打交道的时候,都需要按照社会给自己的身份所规定的规范,去为人处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角色规范的作用在于,它使一切角色行为的表现像是一本对他人打开的书籍,使他人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了解这个人的角色动机、角色情绪及个性特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反,如果没有角色的规范,人们对与他人相处将感到无所适从,整个社会机制将无法正常运行,社会就成了一盘散沙。

生活启示:

幼儿园老师常教孩子们玩一种角色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们担当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爸爸妈妈,从而体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有的扮演医生,可以了解到医生应该关心病人、认真治疗的责任;

有的扮演警察,就知道警察的职责是维持社会治安,保证人们的安全……这些角色可能比较简单,但却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社会角色的雏形。

一个人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如果没有很好地扮演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很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