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盛宴
9248500000036

第36章 处世待人——远离势利

中唐王播少年时孤苦贫穷,曾寄居扬州惠昭寺,天天跟着僧人们一起吃斋饭,时间长了,僧人们的嘴里不说,心里便生出厌烦。当时吃斋饭以敲钟为号,终于有一天,等王播听到钟声赶去用斋时,发现斋堂里已空空如也,原来和尚故意捉弄他,他们吃完了斋饭才去敲钟,王播又饿又气又羞,决定离开寺庙另谋出路。

二十多年后,王播通过努力,果然大有出息,他做了唐穆宗的宰相,并出镇淮南节度使,得以旧地重游。

王播特意来到惠昭寺,寺里老和尚记得当年这位蹭饭者,便告知主持。主持连忙前去拜见,并盛情款待,同时下令把王播当年题在墙上的诗句都用碧纱罩起来。王播看到这些被碧纱罩着的诗,感慨万千,于是在原处又题了两首。一首是:“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第二首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梨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题罢,王播扬长而去。

明朝冯梦龙《古今谭概》里讲了一个姓吴的读书人,年纪很大了,却越来越趋炎附势。

有一次,姓吴的读书人应邀参加一宴会,看到一平民打扮的人最后才到,便对那人非常傲慢,很不情愿地向他作了半个揖。过了一会儿,他看到主人对这个平民打扮的人极为恭敬,内心感到很纳闷,便悄悄地问了问别的客人,才知道这位平民打扮的人原来是著名戏剧家张伯起。便对刚才的失礼甚是后悔,于是满脸堆笑地走上前去,想再作一个揖以献殷勤。

张伯起看到他前倨后恭的样子,感到非常恶心,便笑着阻止道:“我刚才已经受了先生半个揖了,敬请你让我把这半个揖还给你吧,我再不敢烦劳你的礼了。”

势利,是一种低下的为人所不齿的人格;

势利,是一种扭曲的让人作呕的心态;

势利,是一种卑劣的令人唾弃的行径。

势利者,是“小人”“势利眼”“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人走茶凉”的代名词;

势利者,是爬、钻、谄、吹、拍、捧的最好伙伴;

势利者,是世人鄙弃和口诛笔伐的对象。

范进未中,岳丈叫他“撒尿自照”,中举后则说“小婿这等相貌”,是十足的势利;

苏秦先落魄而后相六国,其嫂“前倨而后卑”,是典型的势利;

廉颇失势时,“客尽去”,官复原职后,“客又复至”,是明显的势利。

势利者,就人格而言是卑下的,就目光而言是短浅的,就感情而言是虚假的。

势利者,有可能得利一时,如意一刻,横行一阵,但那种失去人格的依附,不讲道德的攀爬,没有原则的吹拍,只能带来众叛亲离,千夫所指,只能造成世风低俗,人性丧失。

势利者的字典里,是永远也找不到“自尊”“感情”“患难相交”“荣辱与共”“风雨同舟”这些词的。

势利者的语言中,一定会有很多“哎呀,早知道他有今天,当初,我该……”这样的悔恨。

势利者,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幸福,他们没有闲着的时候,整天绞尽脑汁,察言观色,辨别风向。这种人,活得既苦又累,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势利者,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对比自己强的人可以陪以“甜甜的微笑”,可以变牛做马当孙子,对比自己弱的人是“横眉冷对”,甚而至于摇头一变成爷爷。这种人,高贵者他不配,低贱者他看不起,他究竟算作什么?只有势利者自己最清楚。

人,一旦戴上势利的眼镜,再优秀都会打折。

人,只有远离势利,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