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拉着企业奔跑的人·最激励企业的员工精神
9247700000045

第45章 用韧性把失败变为成功

翻开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在《周易》中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便向人们昭示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震撼性力量。

两千多年后,西方心理学家对于身处逆境而未被挫折击败,反而成长为集信心、能力和关爱于一身的历经苦难者的研究,对东方人的古训作了回应,并将个体抗挫的根源归结为人的韧性。

何谓韧性?韧性是指人在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它是一种人的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展现,不仅意味着人在重大创伤后或应激之后能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下能顽强、持久、坚韧不改,更强调人在经受磨难后的成长和新生。

在现实生活中,华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高加平就用行动对“韧性”做出了一次很好的诠释。在华乐,认识高加平的一些老师傅们常说:“现在的年轻人,少的就是高加平身上的那股子韧性,心浮气躁,一遇到失败就退缩不前,在这点上应该多学学高加平。”

1987年,高加平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步人了华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刚一入厂,这位年轻的小伙就给周围的员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棉纺投产当年,为了成功纺织出C21s棉纱,高加平在融会贯通工艺理论、潜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学习配棉、空气调节等知识,他不懂就问,边问边想,边想边做,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此同时,高加平的工艺设计水平也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

“高加平是个很有韧性的人,”一位与高加平共事多年的员工回乙说,“纺织C21S棉纱的时候,所涉及的很多技术都是高加平没有接触过的,有的甚至实践性、系统性都非常强。高加平那会儿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地反复进行试验,一个月下来人都瘦了一圈。”

在失败面前,高加平用韧性迎来了成功,也迎来了机遇。由于高加平的技术水平过硬,对工作高度负责,2000年,公司任命他为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工作。

2003年初,华乐公司领导根据市场形势,审时度势,提出了“战略大转移,结构大调整,产品高定位”的新思路,决定由低档低支纱全部更新换代为高档高支纱产品。

可以说,这次的技术转型,给作为总工的高加平压了一副重担。生产高档高支纱工艺难度大,质量要求可以用苛刻来形容,稍有不慎就会遭到退货和索赔。

当时,行业内出现了三种态度:一是支持转型,抢占市场先机,获得更大的市场;二是观望转型,自己先不动,看看别的企业怎样再说;三是反对转型,成本高,风险大,弄不好会让企业陷入被动。

面对三种态度,高加平毅然决然地选择支持转型。在先期的工艺试验中,他身先士卒和同事们起早贪黑,实行不同工艺方案同时上机。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工作强度之大,劳累程度之高,有人开始吃不消了,可是,对高加平来说,越是这样的时刻,他的韧性就越能充分地发挥。

在试纺大豆纤维期间,由于纺纱纤维的性能决定了其在试纺中必须达到温度34度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为了保证所要求的环境,必须把试验机台周围用塑料布密封,并在里边加装喷湿设备。

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别说干活,就是往里一站,也会立马大汗淋漓。再加上里面相对湿度较大,一会儿就浑身黏糊糊的,汗水和花毛黏在身上,擦都很难擦掉。与此相反的是,车间外面,寒风刺骨,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室内外悬殊的气温,即使是挡车工,隔两小时,就必须一换。

但高加平此时却不能走开,如果走开就无法获得连续的情况及掌握最新的数据,于是,他时常“盯”在一线,这一“盯”就又是几个小时!

在质量、成本、效益三者之间,为了保证质量并把成本降到最低,提升生产效益,高加平不厌其烦地带领技术队伍逐个工序、逐个方案地进行试验,直到筛选出最佳方案。“没有一定的韧性,这活想干好很难,因为无数次的否定对任何人的信心都会产生影响。”一位工作人员说。

然而,高加平走过来了,他不但证明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证明了——“用韧性可以把失败转变为成功!”

评点悟语:

人生就是与困苦、逆境、失败抗衡的过程。

职场也是如此,这条路上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满荆棘、险滩和暗礁的,在化解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在失败面前我们选择什么!

高加平不是没有经历过失败,而是比其他人失败的更多。但在失败面前,他选择的不是退缩,而是以“韧性”为利剑,勇敢地向失败进攻。他的这些真实事迹最佳诠释了克己奉公的榜样精神!

评点人:山东华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孙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