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家的战略管理——先见之明的境界
9242200000018

第18章 战略与战术(1)

一、战略与战术的差异——无之以为用

原文1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

老子说,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无的地方可装车轴,才有车子的作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才有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是器具,用的是空间。

事实上,战略给出的就是空间,至于空间是作什么用的则是战术上的安排,所以,根据老子的观点,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战术常常表现为实际而具体的用途,战略是为战术的实施提供可能性,战略一旦被执行,则转化成为战术的问题,但是,无论一架马车的构成,还是一间房屋的使用,都不能脱离战略和战术的问题,也就是说离不开预先的设计和具体的执行,战略一旦落实到执行,即转化为战术,这就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许多管理者常常认为战略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口号,事实上,他们对战略只是一知半解,战略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比较务虚的东西,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虚无”,为战术的实施提供了操作的余地,老子说,实有是器物的根本,而虚无则是战略的用途,战略与战术的比较就是一种效用与实用的差别,显然,战略的虚无不是“真空”,或“虚无主义”,而是有其重要作用的。只有将战略和战术相结合才能产生全面的效果。没有战略战术则失去了运用的空间,没有战术即没有战略的执行则战略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将战略与战术完美的结合,是管理者的天职。

尽管战略多务虚,可是战略的制定从来都离不开战术的实践,可以这样说,任何战略都不可能在最初的阶段达到完美,事实上,许多完美的战略都是在失败中获得的。但是,管理者在具体的战略制定中,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去获得规律性的东西,那么聪明的战略家总是用很小的失败或他人的失败中得到启示,而不会拿自己的企业作为战略的实验品,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善于学习且拥有谦虚谨慎的品格。

一些案例说明战术对战略制定的作用,日化行业中“舒蕾”洗发水迅速崛起。一直以来,洗发水市场始终由“宝洁”、“联合利华”等跨国巨头所霸占,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他们的产品已经渗透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为国内洗发水企业建立了一个很高的竞争门槛。而“舒蕾”在与这些巨头的竞争中发现,数以万计的杂货店是他们的“死角”,于是全力以赴拓展这片庞大的商业零售网络,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并最终将其由初期的渠道战术上升为核心的竞争战略,由此推动“舒蕾”在巨头之间打下了一片江山。

乳业中“妙士”成功的侧翼进攻。当时液态奶市场中已经形成’

了“光明”、“伊利”等强势品牌向全国拓展的竞争格局,作为一个区域性品牌的“妙士”,要想突破区域市场的限制,将会面临奶源、品牌、资金、网络等众多难以解决的屏障。而在实际的运作中发现,这些强势品牌当时所注重的主要是传统的社区订户渠道和大型的现代商超渠道,正忙于对这些渠道的全力拓展或者精耕细作,忽视了一个富有潜力的渠道——餐饮渠道。于是“妙士”巧妙避开了强势品牌的进攻区域,集中资源拓展餐饮渠道,并随着发展逐步将此战术发展成了核心的渠道战略,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尽管战术对战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管理者不能因此落人走一步看一步的窠臼,真正的战略家从来都具有走一步看几步的远见,管理者战略意识的强弱,完全体现在其深谋远虑的程度,尽管,战术导向的战略使“舒蕾”和“妙士”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管理者的习惯,事实上,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管它很难避免。这种战术导向战略的方式,只是一个管理者的应急措施,因为,他的战略中存在着巨大的盲目性,虽然依靠管理者的智慧弥补了战略上的误区,从战略制定的角度上讲不能不说是战略上的失误。

二、保持战术上的灵活性——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原文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对于“道”的坚持,老子从来没有含糊过,因为,人的行为一旦违反了“道”,那么任何的战术都失去了意义,但是,人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坚持“道”的规律,如何朝自己的战略方向前进,老子却鼓励采取灵活的方法。

老子认为:过于刚强的人容易走入死途,而柔弱的人往往更容易生存,好比草木,草木的柔弱,使其成为生命力最强的植物,而刚强的大树却十分容易折断。

事实上,很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而不惜穷兵黩武,冒险犯难,最终的结果则欲速则不达。因此,在战略问题上目标明确与战术上的灵活机动要巧妙的结合起来,因为,战略实施的前提就是首先要保持自己的生存。

从战争的形式上看,战术的灵活性的重要,并不亚于战略的稳定性。成吉思汗大军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与其游牧民族的高度的一‘机动性是分不开的。尽管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农业文明是超越于游牧文明的,但是,从战术的角度上说,却不是这样。

在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先后发动数次大规模的西征。

仅仅凭借着人数较少的军队,以及漫长的后勤供应线,几乎战无不胜。

东方军队在作战时,虽然队形并不严整,但讲究的是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由于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不太讲究堂堂正正的交战。正是在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从而使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显得较弱。面对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如果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几乎就没有取胜的可能。蒙古战术机动灵活远高于欧洲人。和其他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蒙古军队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从而使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

制定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还要进行战略的战术分解,保持战略实施的灵活性要遵循以下原则。

先小后大原则。企业前期所要实现的分目标如果过小,可能不利于今后其他目标的实现;过大则体现不出循序渐进的规划特点,没有节奏。因为,企业战略目标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同时也符合企业渐渐壮大的规律和体现出顺应外部环境的一个过程。

先易后难原则。企业前期所要实现的分目标如果过于容易,可能会使企业上下产生麻痹的思想;过于艰难则容易使企业丧失实施今后目标的信心。实现目标过程中,企业必须要认识到首战告捷的重要性,这会产生金钱所产生不了的激励作用。

局部为先原则。有些资源要提前配置或安排更多的机构和人员来实现这个宽而大的目标,使得这些资源在分目标实现以后的重新配置上存在效率损失。至于这个局部的概念到底有什么样的界限,这要根据企业战略总目标来设定,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

为发展铺垫原则。目标体系中各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递进关系,也即第一个目标的实现是可以促进第二个目标的实现。

不能为今后发展作铺垫的分目标对整个目标体系来说没有意义,也证明企业已经偏离战略方向。

必须指出,对于原则的执行也必须是灵活性的,原则只是一种普遍的适用原则。它们只是告诉企业,在执行战略时应该要考虑到的一些基本要求,违背常理、违反逻辑性或体现不出战略实施的渐进性战术都会使战略的优势得到发挥。

三、竞争战略的战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原文36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在企业竞争战略中,许多时候都要采用许多具体的策略,我们把这些具体的手段称为竞争战略的战术。任何战略在执行方面都离不开战术,战略决定战术的方向,战术为战略而服务。竞争战略的目的,首先是保存自己,其次是战胜对手。竞争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都要根据本企业的状况来制定,有时企业处在强势,有时处在弱势,有时处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和战术。

但是,战术也有一些必须要遵守的法则,在老子看来,这些法则无一不来自于自然,老子是把效法自然贯彻到任何方面,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哲学,兵法与政治,无不充满了道法自然的精神。

老子说,要想关闭一个事物,条件是这个事物必然是张开的,否则,哪有关闭之说呢;如果要削弱一个事物,那么这个事物本来必定是强大的,才有削弱的可能;要废除一个君主,也是一个从兴旺到衰落的过程;要夺取利益,必须先给予一些小恩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