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家的战略管理——先见之明的境界
9242200000015

第15章 战略与管理(1)

一、管理者观念行为和战略执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原文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

了解别人的只是聪明,了解自己的才是智慧。克制别人的只是有力,克制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坚持行道才能实现更大的理想。给自己的定位准确只能长久,死得其所的人才可以成为长寿。

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知人和自知,胜人还是自胜,知足还是强行,不失其所还是死而不妄,不同的观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后果。

有了正确的战略,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战略也会失去方向,战略是根本,而执行是保障,缺一不可。战略要求管理者必须做到全面,才能保证战略的正常执行。

首先,管理者不但要有了解别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能够使一个领导知人善任,但是,管理者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会形成决策上的错误,尽管下级是能力超群的人才,由于决策错误,偏离了方向,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下级赶车的能力越强,错误就会越大,所以,老子特别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能力,该做决策的要果断,如果盲目的自信,对于自己作出过高的估计,那么就很难采纳别人的意见,所以老子认为,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是智慧的。

在管理员工的问题上,也是这样,一个能够管理好员工的人是一个好领导,但是,管理员工不能完全借助于权力,如果以权压人,仗势欺人,很难让人心服,这样的管理也会在员工的工作态度上反映出来,决不会形成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不以权力压服人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有与员工同甘苦的心态,可以依据员工的内心反映作出最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得人心,从而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这样战略的实施就会产生最大化的人力上的保障。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知足就能感觉到富有,的确是这样,知足者常乐,也是这个道理,但是,老子并未赞许知足者,老子说: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更赞成“强行者”,“强行”不是勉强,而是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人,老子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叫真正有理想的志士,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成为这样的“有志之士”,“知”者,理想也,“理想”就是目标,在整个的战略系统中,战略目标是指引企业发展的航标灯,只有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管理者,才能制定出远大的目标。企业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眼下做什么,怎么做就会有方向,包括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以及员工自身的定位就能形成必要准确的认识,有了方向,就能定位准确了。

老子进一步阐述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这就是定位准确,只有定位准确的企业,才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要,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存就会发生问题,更不用谈“长寿”了,企业的“长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永续经营”“可持续地发展”,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有企业的目标是正确的,方向是准确的,定位是得其所的。总之,企业的战略是正确的,那么付出一些代价,甚至是牺牲,也不要轻易动摇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方向,管理者只要是一个“强行者”,一个勇于实践的人,就能够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

二、使战略执行成为自觉的行动——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原文34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我们常说“贵在自觉”,但事实上,作为普通人是很难达到自觉的,人为的约束,如果没有自觉的遵守,那么,很多的规则则无法执行,好比人行横道线,规定好了,人们不自觉地遵守,那么规则就无法实现管理的目的,而不能使交通畅通。

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规则的不被执行,第一,人们缺乏自觉,第二规则本身不合理。如果我们制定的规则合乎于“道”,那么这样的规则不被人遵守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所以规则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战略的执行也是这样,正确的战略在执行上,总是比错误的战略容易的多,人们更容易形成战略执行的自觉性。

但是,我们也不排除人为不自觉的情况对战略执行的影响。老子说,整个宇宙都是依照道来运行的,正是因为“大道”的运行,自然界的万物便依靠自然的力量生长繁荣起来。老子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这并不是“道”的主动的创造,也不是“道”自身的推动,万物生长是依照“道”的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道”并没有把这些据为己有,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老子认为这是“道法自然”的结果,也是一种“自觉”的成功,因此,老子发现了“大道”的精神,那就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也就是说万物依靠“道”的规律自觉的生长,而“道”并没有主观上的造作,如果用一个人来比喻“道”的话,“道”的表现好像是没有欲望似的,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事万物”,这样就可以成为“小”,包含着谦逊和顺应自然的智慧。

企业战略执行,也应该效法“道”的精神,让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依靠规律自觉地执行战略方针,如果,能达到“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万物依靠道而自生的境界,就可以说企业的战略被自觉地转化为员工日常的行动,这也许是战略执行的最高的境界了。所以,自觉执行战略才是实现战略的最好途径。

因此,管理者在执行战略过程中,也要保持谦逊和顺应自然的智慧,这样的态度,才能被广大员工所接受,因为,战略的制定符合于规律,那么,战略的执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战略本身制定不合理,那么也很难达到自然顺畅的执行,尽管,管理者可以压服员工去做,但是,对于战略目标的试想往往会适得其反。

老子说:“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认为:万物都归顺“大道”,而“大道”并不以万物之主而自居,反应了“道”的精神是谦虚的,能够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也可以说是“道”伟大的地方,由于“道”不自以为大,所以才是真正的伟大。

企业管理者应该学习“道”的谦逊的精神,发扬员工自觉性,顺应规律执行企业战略,不盲目自大,那么,才能实现战略管理的最高境界,使战略执行成为每一个员工自觉的行动。

三、战略不应被贴在墙上——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有很多企业,制定了战略,却又忽视战略的执行,在他们眼中,战略是个遥不可及的东西,既然是遥远的,那么就不必急着去执行,于是把战略目标化作一句空洞的口号贴在墙上,缺乏战略执行的主动性。

老子说,上士对“道”努力去做,中士对“道”有些可以做到,有时就做不到,下士对于“道”是抱着嘲笑的态度,这被人嘲笑,正说明“道”的正确。

事实上,企业管理者中,上中下三者都有。

所以,光明的路有其黑暗的一面,前进的路有其落后的一面,平坦的路有其坎坷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面,战略制定得再好不能落实到执行,或执行不利,这都属于战略执行的困难的一面。

战略执行的四大要素:

1.战略必须是明确的陈述,而不是宽泛的、空洞的口号。

2.建立一种战略沟通的共同语言,并在每一个层级都进行这种沟通。

3.整个组织了解他们各自的行动怎样战略性地协调起来。

4.为了有效地评估过去的业绩和正确预测未来的表现,需要一种更为整体性的评估。

战略的推动者:

一个企业战略最重要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就是该企业的领导,作为领导就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老子说,最好的道德,就是虚怀若谷;最宽广的胸怀,就是常常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刚毅的品质里也不排斥柔和的人性,污浊正好衬托出清正廉洁的作风。

建立企业文化:

老子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大白若辱”,一个企业要随时保持警觉的姿态,才能避免危险。

2.“大方无隅”,最好的制度,就是员工的自觉性,如同最方正的东西没有角落一样。

3.“大器晚成”,不要期望战略执行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充分的耐心一步一步达到目标。

4.“大音希声”,对于企业的宣传最好的是企业的产品,以及企业对社会的诚信,这些都是不用语言声音,却最能打动人心的广告。

5.“大象无形”,最好的企业形象不在外表,而在于消费者对企业的心中无形的赞许。

老子说,“道”是不明显的,也没有这么多的名词,但只有“道”,万物才善于成长。但是,企业的战略执行、战略推动者、企业文化无一不是根据“道”的原则衍生出来的,如果离开了“道”,既不可能有正确的“道”,也不可能有准确的“执行”。

四、柔性管理——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原文43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我是已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

与硬性相对应的就是柔性,企业管理工作中,我们常常听见这样的声音:这是硬性规定不能改变。铿锵有力,一副不容置疑的样子。

但是,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水,奔流于天下最坚硬的山石之间。无所不经,无孔不入。

事实上,我们已知的空气,比起水更加柔弱,而比水更加有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很多人认为,柔能克刚的原因在于柔弱的东西往往更具有耐心和持久力,管理企业自然不能失去耐心和持久力。

老子说:“出于无有,入于无间。”这是什么样的东西和精神?

“出于无有”,意味着柔和,柔和意味着变通,“人于无间”意味着细致。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柔性管理的两大要素就是变通和细致。

所谓“变通管理”就是一种执行的战术,管理者不要以为战略是变通的,尽管战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那仅仅是一种“微调”而不是变通,但是在战术执行上却常常有所变通,这也是产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根本原因,因为,具体情况的差异,只要在战略方向没有发生偏离的前提下,企业领导就不要过多干预下级的具体工作。因为,有时候由于战略的需要,有必要声东击西,或者“益而损之”,或“损而益之”,这些具体的战术,有其执行的必要性,因此,对于企业高层的领导,如果没有非常细致的工作精神,深入基层,是很难了解的,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还是少说为妙。

老子说:“已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因此我知道“无为”与“不言”的好处,天下没有什么能及它。

尽管,领导的主要职责是战略问题,但是,如果真能做到耐心如水,细致如空气,那么这样的管理者真正是“天下希及之”,这意味着企业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方向在战略,执行在细节,“精细化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战略,即使再辉煌,也不可能替代具体执行。那是因为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起点,都在不同的背景下运作。因此,并不存在一种能适用于所有跨行业的最佳解决方法。在管理工作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细致程度,精细化管理无疑是这个时代最稀缺、最宝贵的东西,它体现着管理者的经历、知识和整个人格。

精细化管理仍然把战略看成是最重要的,战略决定命运,决定方向,但一个好的战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前期做得越细,战略定位就越准确;再好的战略,也必须落实到每个细节的执行上。

对企业来说,在战略上应该是举重若轻,在战术上应该是举轻若重。精细化是指资源在内部的微观层面上的配置,是指把优秀资源用好,发挥效率。作为管理者要关注战略,但大量的内部管理是关注细节。同时,战略制定的过程也要注意精细化,要注意数据是否可靠,参照系是否出错,如果不注意制定战略中的精细化,战略也会出错。

讲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企业家一个人事必躬亲。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是说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找任何借口,哪怕是合理的借口,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比如你是领导人,你必须注意战略制定的精细化,把战略制定好;你是中层干部,是搞产品开发的,那就要把产品开发的每个细节做好;如果你是个操作工人,就要把每个操作步骤都做好,细节管理要落实到任何人的任何行为上。因此才能实现“无为之益,不言之教”。

五、战略执行与人心的向背——以百姓之心为心

原文49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德善。

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

圣人任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