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9240400000009

第9章 为政以德(3)

管理者不但要在工作上身先士卒,在对待自己的错误上,也要成为遵守规则的表率。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李离的行为,成为以身作则的表率。

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正确的行为,就算一时失利,最终也会赢得部下的尊敬。美国前任空军司令福格尔曼将军在其母校——美国空军学院发表演讲时,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美国国防部一个管理者没有向自己的上司如实汇报情况,反而将某事的失误推卸到一位中层军官的身上,把他当作替罪羊。福格尔曼认为这样做有失公正,便竭力为这位军官辩护,但最终无济于事。于是,福格尔曼将军一气之下选择了调离,这是军队里高级军官与上级意见不一致时可以做出的唯一选择。

但是,自动调离的福格尔曼将军并没有因此失去威信,反而使追随者与拥护者变得更多了,因为他坚持了坦诚的做人原则,在关键时刻让自己说了该说的话,做了该做的事。所以,大家都喜欢他这样的人,也愿意与他一起共事。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管理者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才能具有说服力。

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意思是说,只有自己愿意去做的事,你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到。同样,作为现代管理者也必须以身作则,用无声的语言说服众人,才能形成亲和力,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

印度圣雄甘地所说:“领导就是以身作则来影响众人的人。”威信是指管理者在人际关系中,影响与改变众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

有了威信,员工就会把管理者的行为视为“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

在这个问题上,孔子进一步阐述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这样做就是管理者以身作则的另一个效应,就是自觉效应。

管理者的良好行为、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可以有力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权威是暗示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管理者良好的行为具有权威性,使下属很快受到良好影响。

冯玉祥将军是中国近代军事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他管理军队的法宝就是靠“以身作则”。

冯玉祥将军认为,让士兵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为了严格治军训练一支有教养的军队,冯玉祥对部下说:“整个部队实行戒烟,谁要是吸烟,我就叫他把烟头吃了。”数月之后,冯玉祥偶然发现一个士兵躲在角落里偷偷吸烟。他立即把这个士兵训斥了一顿,并让他当众吃烟头。谁知这个士兵不大情愿,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经细心查问,这个士兵吞吞吐吐地说:“您那天接待客人时,我见您还吸了几口烟呢!”冯玉祥一回想,确有这回事,那天他在与友邻部队长官会面时,自己吸了几口。于是,他从那位士兵手里抢过烟头,塞进自己的嘴里,当众将烟头咽了下去。而且,他对士兵们说:“以后待客,我也不吸烟了。”为了切实做到今后不再吸烟,他命令下属把屋里留着待客的烟卷全搬出来,当众烧了。从此以后,在冯玉祥的部队中就再也看不到吸烟的人了。

20世纪20年代初,冯玉祥任陕西督军。当时社会秩序很乱,经常发生各种刑事案件。冯玉祥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地整顿社会治安。然而,不几天,就在督军署门前的大街上发生了一起持枪抢劫案。接到报案后,冯玉祥顿时怒发冲冠,下令城防司令张志公和军法处长邓哲熙两人必须迅速破案,并对两人说:“我们的责任是维护治安,保护百姓。你们一定要在三天之内破案,否则你们要受到审判。”同时,他命令部下取来一副脚镣戴在自己的两条腿上,又对张志公和邓哲熙说:“你们什么时候抓住罪犯,我就什么时候取下脚镣。”城防司令和军法处长央求多时,见冯玉祥不肯取下脚镣,只好调集大批警力分头去捉拿罪犯。幸好在当天晚上就捉住了罪犯,才使冯玉祥取下脚镣。

榜样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榜样激励的核心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事实证明,企业管理者的一举一动通过暗示作用、模仿作用等心理机制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使员工在管理指令和工作规范两方面的执行力大大增强。

六、管理者应先行其言

《论语·约双第:》子贡问君子。

子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样才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自己的理论施行了,然后再说出来。”在具体涉及言行关系时,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主张身体力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就是说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要少言多行、先行后言。

凡是公司决定的事,凡是自己想好了的事,就要去做,在做中调整。海尔张瑞敏的理念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他认为80年代做市场是打固定靶;90年代是打移动靶;现在是打飞靶了。不在运动中调整,一定在思考中失败。

首先,空谈最大的弊端就是浪费时光,错过时机。

从前有兄弟二人,看到大雁从头顶上飞过,便要拿弓射。将射之时,哥哥说:“射下来煮了吃。”弟弟反对说:“鹅才好煮了吃,大雁应该烤着吃。”二人争论不已,只好去让村里的长者评判。长者让他们把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判完后,兄弟俩再去找雁,大雁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钱伯斯,美国思科系统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在中国的每一次演说中,都不厌其烦地重复:在越来越网络化的经济中,不是大的吃掉小的,而是快的吃掉慢的。在这个世界里,速度将转化为市场份额和利润,最终是快者为王。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注重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技术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出来后,只能“各领风骚没几年(天)”。过去那种企业依靠一种新技术、新产品“一招鲜,吃遍天”,或吃上多少年的时代,可说是一去不复返了。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技术、管理、创新速度的竞争。快者,才能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正因为如此,许多成功的企业在竞争策略上都把“快”作为要求之一。美国硅谷里是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的,“天”早已不是计量时间的尺度,因为可能等你一觉醒来,你所在的领域已经重新“洗牌”。

台湾电脑业的竞争往往是甲推出某新款机型,一面市就会被其对手买回,然后乙从使用者的角度,用一个通宵的时间解剖分析找出缺憾,在三天内推出自己的改进机型,抢占市场。海尔集团注重快速推出新产品,每天申报两项专利,新产品贡献率达到70%。

然而,眼下也有不少企业很少研究和注重运用快速战略,面对激烈的竞争,还是习惯于“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工作节奏慢吞吞、晃悠悠。无论是新产品开发、资金周转的速度,还是产品分销、售后服务等等的速度,都是低速运转;对市场变化和机遇,或反应迟钝,或无动于衷,决策慢,不会利用机会发展自己,往往是坐失良机。

其次,理论如果不能在实践中检验,那么,这个理论的可靠性就足以引起我们高度的怀疑,而盲目迷信言教的人就会受到现实的惩罚。

战国时代的赵国,有一个喜欢纸上谈兵的赵括,谈论兵法滔滔不绝。他的父亲看到这个情况,提醒人们,赵括并不真正懂得用兵之道,并且还举出了例证说:“兵,死地也,而赵括随意更改了这个说法。”不幸被其父言中。赵国的国君听信了赵括的夸夸其谈,委派赵括与秦军作战,结果在长平之战惨败,45万之众被秦军坑杀,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上一战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例。

马谡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刘备在临终前曾嘱咐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还是在街亭之战中,任用马谡担当守卫街亭的任务。结果,马谡违背命令,被魏将张颌打败,蜀军被迫退守汉中。

列宁在1919年撰写的《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指出:“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日常的工作。”邓小平有句名言叫“不争论”。苏东坡就是一个不争论的典型。

他几进几出朝廷,除了被贬谪,都是他自动请求的,因为他厌恶朝廷里的夸夸其谈和无端攻击。他希望做些实事,他到基层地方,就能如鱼得水。用一句现代的话说,他是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苏东坡在杭州建立的政绩,获得了百姓衷心拥戴。史书记载:“轼二十年问再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有一些管理者,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不沾边。有的会上表态信誓旦旦,决心很大,会后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部署任标准很高,口号很响,落实起来却迟迟不见动静;有的汇报工作讲成绩滔滔不绝,讲问题遮遮掩掩;还有的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这种有唱功而无做功的表现,与现代讲效率讲度的企业管理格格不入。

有些人唱功好而做功差,主要是觉得唱比做容易。高调谁不会唱几句,会张嘴就行。而做就难多了,既花时间,又费气力。再则,唱得好容易引起上级的注意;做得好,则要耐得住寂寞,又不易被上级发现。

在有些地方,说大话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正所谓吹牛不犯法、不上税,因而有些人就拼命吹。另外,工作干得越多,失误的概率往往也大些,弄不好,多做工作的人还要挨板子。这样,有的人就更爱说而不爱做了。

其实,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人,口碑是很糟糕的。因为花拳绣腿、虚假把式迟早要被人识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人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七、当权者不做不符合身份的事

《论语·泰伯第八》子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究问第十四》曾子日:“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子路第十三》樊迟请学稼。

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

日:“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日:“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这句话恐怕是关于一个领导者和管理者职权范围应该受到界定的最早的论述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领导者在一些自己不好插手的事情时候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样的牢骚话,语气和表情透着十分的无奈。这句话在他们嘴里说出来,总有一些为自己推卸责任的感觉。

所以,孔子所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说法,也成了官僚们推卸责任的最佳借口。

事实上,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而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于规范管理行为,责任到人,绩效评估方面意义非常重大。这个观点说明了一个管理者,无论处在中层还是高层,对自己的权利范围,应该有一个界定即便老板也不应该超越自己的权限,过多干预下级管理者的职权范围。中层管理者该向领导请示的必须请示,不应擅自主张,也不应该行使自己职权以外的事情如果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管理原则而越权管理,必然导致管理混乱,政出多门的情况发生。在这样的混乱情况下,员工也会无所适从。

曾子也说过:“君子思不出其位。”意思是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也不应该脱离现实环境。可见,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思考问题,不仅是一个人基本修养,也是孔子提倡的以“礼”的秩序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

孔子感慨说明,春秋时代,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合礼仪的行为。

这样的情况,即使在孔子的学生当中,也时常发生。对不合“礼”的“越位”的行为,孔子一点也不隐瞒他的愤怒和蔑视。

能够跟随孔子学习的人,应该说都是追求真理或有一定政治抱负的人。孔子的学生都是从政为官,服务国家为己任,而樊迟却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之所以有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说明樊迟没有更高的学习目的,而且还违背了孔子教学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种庄稼种菜这些东西,完全不属于樊迟的职责所在。樊迟学习这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合身份的越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