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9240400000004

第4章 仁者爱人(3)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员工的合作来完成,员工的合作能力有时甚至比管理者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分工合作正成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被更多的企业所提倡和重视。如果合作,企业就能把困难的事情变得容易,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工作的效率就会倍增。

“和”就是一种协作,协作精神甚至把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变为可能。在海尔发展的初级阶段,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德国的经销商突然打来电话,要求海尔“必须在两天内发货,否则订单自动失效”。而两天内发货意味着当天下午所要的货物就必须装船,而此刻正是星期五下午两点,如果按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下午五一点下班来计算的话,时间只有三个小时,而按照一般程序,做到这一切似乎是没有可能性的。

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此时海尔人协作精神显示了巨大的能量。他们采取齐头并进的方式,调货的调货,报关的报关,联系船期的联系船期,全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抓紧每一分钟,使每一个环节都顺利通过。当天下午五点半,这位经销商接到了来自海尔“货物发出”的消息。

孔子的“和”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和工作方法,也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要求。人是群体动物,如果人离开别人的合作,孤独的生存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人性需要交往合作,需要人的帮助。离开了群体,一个人做不成什么大事。所以,人的本性更渴望一个团结和睦的生活环境。不担心陷害攻击、钩心斗角,才可全力以赴地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五、企业管理应把人放在第一位

《论语·乡党第十》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子翠第九》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此刻正是星期五下午两点,如果按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下午五一点下班来计算的话,时间只有三个小时,而按照一般程序,做到这一切似乎是没有可能性的。

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此时海尔人协作精神显示了巨大的能量。他们采取齐头并进的方式,调货的调货,报关的报关,联系船期的联系船期,全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抓紧每一分钟,使每一个环节都顺利通过。当天下午五点半,这位经销商接到了来自海尔“货物发出”的消息。

孔子的“和”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和工作方法,也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要求。人是群体动物,如果人离开别人的合作,孤独的生存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人性需要交往合作,需要人的帮助。离开了群体,一个人做不成什么大事。所以,人的本性更渴望一个团结和睦的生活环境。不担心陷害攻击、钩心斗角,才可全力以赴地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五、企业管理应把人放在第一位

《论语·乡党第十》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子翠第九》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马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在当时,如果一个人拥有一匹马,就相当于现代人拥有一辆奔驰汽车。一次,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后,问道:“伤人了吗?”却根本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别人都为孔子的行为感到奇怪,为什么孔子只问人的安危而不关心马生死昵?如果在企业中发生了事故,作为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时常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事实上,孑L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当明确:问人不问马。要说孔子不关心自己的坐骑,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儒家学说是“人学”,孔子不仅是这一学说的创立者,也是身体力行者。孔子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体贴人,把人放在一切事物之上。这正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和“仁者爱人”思想的发端。

三国时期,刘备的对部属的关心和爱护同孔子如出一辙,可谓是贯彻执行孔子人道主义思想的先行者。刘备也认为: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拥有知识才能,还需要怀揣仁爱之心,“动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之后才能心动,心动之后才能理顺。

管理者仁爱兵卒,仁爱部下,动之以情,则军心统一,队伍稳定,赢得员工的忠诚,从而达到管理制胜的目的。

刘备用仁爱之心待人颇有心得,要不就不会有“刘备摔阿斗”这样惊世骇俗的举动。在《三国演义》中,当阳常阪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的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冲杀,七进七出于敌阵之中,终于寻到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呈交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此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说道:“云强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后人诗日: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心,故把亲儿掷马前。

现代企业管理如同古代带兵打仗。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任何团队都一个有感情的群体,对于企业员工投入真情实意,是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方式。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在温馨友爱的集体环境里,由于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容忍,使人产生愉悦、兴奋和上进的心情,工作热情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其工作热情将大打折扣。企业管理者只有争取到人心,才能稳住人才。对待人才的态度、方法不同,造成企业兴衰的例子不胜枚举。重视“情感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制胜法宝。事实证明,管理者与员工同心同德,能够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西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认为:人才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需要多年的时间和极大的投入,但彻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费多大劲儿。

管理者要想得到员工的充分信赖和承认,必须同员工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人脉,或者说人际关系,这是一门人生的大学问。人脉关系可以说是管理上的利刃,是管理成功的秘密武器。

管理者有了人脉的支持,才会有改变劣势的可能。

一次,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即使是九夷,也不会闭塞落后。”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人和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依赖环境而生、存,环境被人所改造。环境是被动的,而人是主动的,一个地方的好与坏,落后与发达,闭塞与开明,其决定因素就是人。如果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有文明的人,那么,在荒野的环境,也会被君子所改造。孔子搬到九夷这样蛮荒的地方,就会改变这个地方为一个文明的国土。

人也是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把我现有的企业设施全部摧毁殆尽,只要让我带走我的部下和员工,不用五年的时间,我就能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钢铁王国。

刘邦47岁起兵反秦,55岁称帝,由布衣出身,而至帝王之尊,开创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大汉盛世”。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刘邦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正是他的人脉网络,改变了他与项羽对峙中处于劣势的现实。

刘邦起用“汉初三杰”,被称为历史上善用人才的典范。萧何办事能力和责任心强,被用来“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张良熟读兵书,善谋略,用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充分说明刘邦慧眼识人才,能知人善任。

在人际交往和保持良好的人脉关系方面,孔子十分赞赏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孔子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人脉的管理者。

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不但需要慧眼识人,以情感人,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宋太宗虽然贵为天子,可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就很高明。

据《宋史》记载,某日退朝以后,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竞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两臣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两个大臣知道这是皇上不计较个人的威仪,而保全了两位重臣的面子,都感动得五体投地,发誓要永远效忠皇上。宋太宗这种维护大局,宽宏待人的雅量,不但得到臣子的尊敬,而且赢得了下级的忠心。

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达成管理任务。如果懂得培养人脉,逐步建立人脉网络的支持体系,就可以强化个人管理能力。当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同他的下级和员工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的时候,管理方式就更加人性化,管理指令的下达和执行就能畅通无阻了。

企业的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好坏。管理者在建立人脉关系方面的能力,说明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因为,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首先反映在对其管理层的态度上。企业员工的态度,正是管理者是否拥有好的人脉关系的一面镜子。以孔子的观点来说,管理工作是否有卓有成效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管理方式的人性化。

也、

六、减少“异端”对企业的危害

《论语·为改第二》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卫灵公第十互》子日:“道不同,不相为谋。”孑L子说:“对于错误的行为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把危害降低。”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才能防患于未然,无论这个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包括错误的思想,执行的偏差。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异端”主要是指错误的思想,就是在企业中违背企业战略的思想。这些“异端”的思想从企业内部给整个企业的竞争力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存在“异端思想”的企业就好像一个自己有病的运动员,无法和对手进行有效的竞争。许多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所造成的危害,当企业竞争失败时,所有的问题才最终显现出来,但为时已晚,企业已经病人膏肓了。所以,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及时发现企业的“异端”思想,并及时加以纠正。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说:最大的障碍就是通常在管理层的一些人,对战略表示不同意,因此他们可能会点点头说这是我们的战略。但实际上在他们工作的时候,总是反对这个战略。单位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些人,承担重要职责。他们对战略不积极。这些人简单地说必须离开公司。典型的错误就是将这些人保留得太久。

首席执行官说,“好,如果我们不断解释的话,也许最终他们会被说服的。”但是有些人是从来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思想的。他们觉得这个战略会威胁到他们自己,会使他们在组织中的地位降低。

因此,你就会有内部斗争,你必须要用你所有的能量来与你的竞争对手进行战斗。

孔子还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减少“异端”思想产生的机会。另外就要做到“攻乎异端”,防患于未然。

“异端”思想的出现,首先来自对企业战略的不理解。管理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制定了一份战略,并没有广泛地加以宣传。也许高层管理人员了解战略,他们有自己的战略计划书,他们通过会议来讨论战略,他们可能也有一个对战略的普遍理解。但是基层的员工呢?他们可能对这个战略不理解,因为管理层没有花时间,去把这个战略的内容向大家广泛地宣讲,并没有帮助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将他们的具体工作和战略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如果你不能够很好地宣讲你的战略是什么的话,那么你的销售人员也好,产品开发部门的人员也好,他们真正想执行这战略就很难了。如果他们不了解这个战略是什么的话,他们只能简单地去遵循行业的标准。

把错误的思想制止在萌芽状态是最高明的做法。但事实上,很多管理者都赞赏那些所谓“解决问题的高手”,而对于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攻乎异端”的人却缺乏深刻的理解。这不能不说是县有管理洞察力的人的一种悲哀。扁鹊出名的故事正是这样的生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