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懂心机,做事要防诡计
922400000009

第9章 琢磨事,更要琢磨人(2)

可怜这位美人,至死都没有明白她遭此厄运的原因,是那位待自己亲如姐妹的郑袖的妒忌。最可怕的人,并不是面目凶恶的人,而是那些笑里藏刀的人。平时和你“甜哥哥”、“亲姐姐”地叫着,待到你放松戒备的时候,在暗处狠狠地捅你一刀。

心机悟语:

华盛顿说:“衡量朋友的真正标准是行为而不是言语;那些表面上说尽好话的人实际上离这个标准正远。”行走世间,理应培养一种辨别的能力,至少能从别人脸上的笑容区分出背后的真伪。

走过同样的路,未必就是同路人

《琵琶行》中白居易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动天下,仿佛他与琵琶女的情感在明白彼此境况相近的那一瞬间,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这就是所谓的“共鸣”,那些曾经有过共同经历的人,更容易互相靠近,也更容易成为朋友。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与人之间共同拥有同样的体验或秘密,能加强彼此的关系,更能强化亲密和信赖的程度。人所共有的体验愈是特别,愈能让当事人拥有同伴意识。譬如“战友”这个词,对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特定环境的人而言,是会有他人所不能体会的特殊感情,只要说一句“我也是某某部队的”,就可让初见面的对方倍加信任,因为它确实能让人回忆起战场上或某次抢险中战友们同在生死线上浴血奋战的情形。又如许多人都认为同学的友谊是最真诚的,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之后,如果初次见面的人得知彼此是校友、学友,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因为昔日美好的校园生活能让人回忆起当初的浪漫、纯真,由于怀念过去而认同了面前的人。

但有心机的人,不会被曾经的“共同”而蒙蔽,或许共同的经历可能产生共同的个性,却也并非绝对。毕竟,相同的人生经历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品质,相反,我们倒要提防那些用相同经历来与我们套近乎的人。

刘先生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到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没过几年便成为业务骨干。后来,他辞职创办了一家公司,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战场上那种奋勇拼搏的精神,他在商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1995年,刘先生的一个老客户(也是一家公司)要搞融资租赁,请求刘先生提供担保。刘先生做事严谨,对生意上的事一向以稳重著称,尽管是老客户,他也按照惯例审查该客户与租赁公司的合同以及该客户的营运状况,审查后觉得并没有什么把握,准备婉言回绝。

一天,该客户又派了公司的一名业务主管人员前来商讨此事。初次见面,两个人互相介绍,刘先生得知该人姓胡,胡某忽然说:“我觉得你的名字很耳熟,你是不是某某部队的?”刘先生道出了自己曾在某部队当兵,并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胡高兴地叫起来:“哎呀,你是一班的,我是二班的,我说怎么觉得眼熟呢!”话题一发不可收拾,两人似乎又回到了那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场,刘先生也回忆起胡某曾是一次战役中的突击队员,作战勇敢,还曾负过伤。两人越谈越投机,俨然又恢复了当战士时的豪爽,于是刘请客,边吃边聊。

渐渐谈起担保的事,胡某向刘先生解释了一些他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并保证该公司的信誉绝对没问题,资金只是暂时周转不过来,绝对不会连累对方的。刘先生正处在兴奋之中,对胡某的话深信不疑,也未做进一步核查,就在担保合同上签了字。其实,胡某所在公司已经资不抵债,签订这个合同,就是为了骗刘先生公司的钱。而胡某所在公司财产已所剩无几,根本无法追偿。

刘先生悔恨不已,一个“战友”毁了他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战友本是伟大而崇高的字眼,尤其是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友之情非同一般,应该是始终不渝、终身难忘,是仁义道德的最高表现。不料,胡某竟利用这种战友之情,为自己下了套,毁掉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与付出,这种人何能论友情?

由此不难总结出:即使真正一同经历过某些事情的人,也未必都是值得信赖的。如果你以为原来的朋友就永远是朋友。那就错了,只有两人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那时才能成为朋友。没有利益可取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真正牺牲自己去为你两肋插刀的。所以才会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保有某种比较纯洁的关系,可一旦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消失,友谊的纯洁就只能永远封存在心中了。

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支持,是人的天性。也正是因为大千世界的诱惑太多,人们大多很难不为金钱、地位所动,所以才更渴望或者说希望别人也能不为所动。正因为纯真的友情几乎成了奢侈品,所以人们更希望能得到它,甚至有意美化某种关系,并升华为友谊,从而轻易地相信它。最典型的是同学关系、战友关系等。

无论眼前面对的是一个曾经与自己有过多少共同经历的人,都需留个心眼,毕竟那些共同的过去无法代表现在,也无法代表他的真诚,冷静客观地面对才不致稀里糊涂地沦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心机悟语: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没有弄清对方的底细,决不能掏出你的心来。”经历是财富,不同时段的经历造就不同的财富。即便是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也只有拥有某一种共同的财富而已,并不代表整个人生的财富相同。

最凶狠的狗往往沉默无声

容易伤人的并非真刀真枪,闷声不响的人有时好利用他们的沉闷来给你放“冷箭”,让你措手不及。

生活中,利益相关的人们总是会逐渐靠近,并形成相应的利益共同体,而不能的利益团体间则会出现山头林立的局面,因为利益冲突的长久存在,暗地里的较量也往往剑拔弩张,身处其中唯有洞察内情的有心人方能明哲保身,但若一个人天生大大咧咧,不屑尔虞我诈,一旦被暗箭射中又当如何?

有个和张清同时进这个单位的同事,性格内向,每天就看他低着头,皱着眉,好像有天大的事亟待他思考拍板。而张清天生开朗,每个同事和张清关系都很好,大概是两人性格相差太大了,所以他们的关系并不怎么好。因为张清的工作表现突出,人缘也特别好,领导准备提拔张清当市场部经理,于是找张清谈话。也不知道这次谈话内容怎么被他知道了,他就开始冷嘲热讽,意思是张清很会拍马屁什么的,他也不顾忌什么,就当着所有同事的面讽刺张清,让他特别尴尬。张清也不和他一般见识,就等着正式任命下来。正式任命如期下来,但他们单位有这样的规定,就是还要在原部门呆一段时间,征求大家的意见,一般这都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没什么问题的。

但过了一个星期,上级领导来找张清谈话了,很严肃的样子。他说单位收到了匿名信,说张清生活作风有问题,还极其详细地写到“某年某月某日有某个女人进了张清的家”。看到这样的诬陷,张清差点吐血,这一老掉牙的招现在居然还在使用,大概是觉得张清刚离婚,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信的署名是“一个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同事”。张清立刻就想到了他,因为平时嫉妒排挤抢功总少不了他的份,而他在一开始的表现也实在让张清怀疑。幸好张清和领导的关系特好,几位领导对张清特别了解,也对这种匿名告状的形式很不屑,最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张清还是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市场部经理。在张清升职之后没几天,那位同事就提出了辞呈,这样张清就更确信是他了,虽然张清对匿名信事件只字未提,但做坏事的人总是会心虚的。

那个放“冷箭”的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人,动起真格的,倒还真让人防不胜防,做人还是离这些人远些为妙。

用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做挡箭牌来对付明枪暗箭,不失为一个很有成效的明智之举。对此,一些人曾试过多次确实有用。那些放暗箭的射手,大多是出于妒忌之心,目的是为了贬低你,如果你对那些小人耿耿于怀,从而影响了工作,那就正好中了箭。

被一个人放“暗箭”,可以不当一回事,因为要么是他在嫉妒,要么是他心理真的有问题。但如果被很多人放“暗箭”,那么,首先要找一下自身原因,看是不是确有其事。另外,抓住那些放“冷箭”人的把柄,找准时机,让他们也知道你的厉害。

但是难免会和性格沉闷的人共处,他们习惯于沉默寡言,有时尽管对某一件事情特别关心,却也不愿主动开口说话,即便开口往往回答非常简单,话题难以展开,很难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感情,因此会让人感到沉闷和压力。时间长了,他们那被封闭的心理渐渐冻结了,观念也变得有些残缺,因而在与人相处时就更显得格格不入,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有时甚至被视为一个“怪物”,于是人们常常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这样看多了,他的眼光也同样变得异样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不愿去破坏他们的心境,而是让其保持一种内心选择的存在方式。相反,如果故意没话找话,并想方设法与他们交谈的话,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厌恶,以至于不愿意和你在一起。有时,他们为了自己的安宁,还会找机会让你闭嘴,“冷箭”由此应运而生了。

其实,性格沉闷的人,只是希望别人与他们交往时更有耐心和细心,但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可以多与他们沟通,多了解,才不会让他们误解,吃不了解的亏,被无谓的“冷箭”所伤。

心机悟语:

让·保·里克特说:“和最高尚的美德以及最凶狠的狗一样,最大的仇恨也是默不作声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但有人光亮如白昼,有人阴暗如黑夜。闷声不响的人,心中的恨远比想象的要深。

被逼入墙角的兔子也会咬人

一个人能“忍”的程度也是他可以负荷的程度,成大事者莫不从危机四伏的社会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其间所忍受和承受的远远超乎想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能够忍耐常人所不能忍之事的人,心中必定是有所图的,如果不幸这样的人心胸不够宽广的话,将来一定会伺机报复,不可不小心防范。

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和1807年弗里德兰战役中,俄军被法军打得大败,实力大大减弱,刚登基的亚历山大一世为重整旗鼓,与拿破仑展开了新的较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使用了新的“壮举”,卑躬屈膝地讨好对方,处处表现出退让的姿态,以屈求伸。

1808年,拿破仑决定邀请亚历山大在埃尔特宫举行会晤。这次会晤,是拿破仑为了避免两线同时作战,用法俄两国的伟大友谊来威慑奥地利。

亚历山大认为目前俄国的力量不足对抗拿破仑,还必须佯装同意拿破仑的建议,并向他“献媚取宠”,争取准备的时间,妥善做好准备,时机一到,就从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仑垮台。

有一次看戏,当女演员念出伏尔泰《奥狄浦斯》剧中的一句台词,“和大人物结交,真是上帝恩赐的幸福”时,亚历山大一脸真诚地说:“我在此每天都深深感到这一点。”这使拿破仑非常满意。

又一次,亚历山大有意去解腰间的佩剑,发现自己忘了佩戴,而拿破仑把自己刚刚解下的宝剑赐赠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装作很感动的样子,热泪盈眶地说:“我把它视作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将永不举剑反对您。”拿破仑对他也彻底消除了戒备。

1812年,俄法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十分尖锐,这时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做好准备,于是借故挑起战争,并且打败了拿破仑。

亚历山大总结经验教训时说:“拿破仑认为我不过是个傻瓜,可是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亚历山大伪装自己,使拿破仑放松了警惕,又暗中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打败了对方。拿破仑被亚历山大“忍让”迷惑了,终于失掉了自己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