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喜欢的科普书:来自天外的不明飞行物体
9216500000002

第2章 奇异的UFO事件(2)

苏轼在那天夜晚所发现的“非人非鬼”的发光物体,也许正是我们所讲的UFO。

下面我们再来看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的《异事》篇第369条中的记载:

1979年9月19日,在德国上空,一个飞碟在“追赶”一架“鬼怪”

战斗机。这张照片是卡尔·梅尔博士拍摄的“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在新开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在天文、物理、地质、医学等多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梦溪笔谈》是他在一生的最后八年中,弃官隐居在梦溪园(今江苏镇江市东郊)时写成的。

他所记载的“扬州明珠”一事,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1)出没地方广:“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

(2)目击证人多:“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

(3)高科技飞行特征明显:该物体能在湖泽之上“其行如飞”“倏然远去”,并且在飞行中悄无声息,可见其动力系统绝不是我们现今飞机、火箭所应用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另外,该物体还发出大功率的强大光亮,“烂然不可正视”。这个“大如半席”的通体发光物,就是在今天我们也很难制造出来,何况是宋代呢!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客观、细致、生动的UFO调查报告。

关于UFO的详细记载,历史上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看几个例子。

在宋朝人庞元英所撰的《文昌杂录》中,记有宋神宗元丰年间秘书少监孙莘老遭遇到的不明飞行物事件:

“庄居在高邮新开湖边,一夕阴晦,庄客报湖中珠见,与数人同行小草径中,至水际,见微有光彩,俄而明如月,阴雾中人面相睹。忽见蚌蛤如芦席大,一壳浮水上,一壳如帆状,其疾如风。舟子飞小艇竞逐之,终不可及,既远乃没。”

这是一个在水中出没的UFO案例。

宋朝人洪迈所撰的《夷坚志》甲卷十九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赵清宪赐第在京师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启户纳凉,见月满中庭如昼,方叹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渐暗,月痕稍稍缩小,斯须光灭,仰视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晓为何物光也。”

1929年4月,一个物体盘旋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沃德县的一个锯木厂上空晦日,即每月的月底,而此时是无论如何都看不到满月的,但有人却看到月光如昼,那么,这个“月”是什么呢?

《夷坚志》壬卷三中,有一篇《夜见光景》的描写:

“临川刘彦立兄弟二人,一夕,屋后松树上圆光如日,高去地二丈余,即之则晦。一个日头忽起,从前山高出三丈,所照草木皆可辨,只比昼间色赤耳,如日夜出,色炎如火,附于地,犬吠逐之,光际地避隐。”

这个在夜间降落于地的UFO,跟现在我们常见的许多报道非常相似。

明初文学家刘基在1360年前后的一个七月十五夜,曾亲眼见过UFO,并写了一首《月蚀诗》来记载此事:

“招摇指坤月坚日,大月如盘海中出。不知妖怪从何来,惝恍初惊天眼联。儿童走报开户看,城角咿鸣声未卒……”

这个从海中飞出来的形状如盘的“大月”,完全符合飞碟现象。

民国时,张瑞初在《西神遗事》中有如下记载:

“是夜,星光满天,却无月色。各人正在险滩,瞥见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大可亩许。圆光中有一紫一白两种色,此前彼退,此缩彼涨,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钟,白光便不见,仅有紫光,在一圆光内渐缩渐小,初如笆,继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尽灭。众人静坐呆看,其他游客见者,无不惊异万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这道所谓的“圆光”,显然就是今天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的UFO。

古画中的UFO

清朝末期,有位民俗画家叫吴友如,他于 1884 年在上海出版了一本以画册为主的《点石斋画报》,这可说是中国第一份画报。这份画报是与当时的报纸《申报》随报赠送的,后来集之成册,名为《吴友如画报》。

在该画册第12集上册之第11页上,有一幅画叫《赤焰腾空》。

该画距今已近百年,画面上有许多身着长袍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桥头,仰望高挂在空中的一团火球而议论纷纷。画家在画面上方落款写到:

“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型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吴友如的这篇题记,可谓是一篇详细生动的目击报告。火球掠过南京城的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发光强度、飞行速度以及各种猜测又不得其解,皆有明确记述。一位老人还在它开始出现时,听到微微的响声。

从记载来看,这个飞行物速度不快,温度也不高,因此当人们举头仰视时,看得也很清楚。它停留的时间比较长,约有一顿饭时间。

这篇报道,不仅画面传神,尤其是所描绘的各色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且文字简练,评论到位,把“火球”与“流星”“天灯”一一比较、判别,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赤焰腾空》是我国最早的一幅关于UFO的图画,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此画约作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一百多年前,世人尚无飞碟和UFO之说法,画家显然未能意识到,这幅《赤焰腾空》图会成为我们今天研究UFO的一则珍贵历史资料。

知识点

《点石斋画报》

由吴友如任主笔的《点石斋画报》,由英国人美查开办的点石斋书局印行,创刊于光绪十年五月,每月出3册,每册8页,封面用彩色纸,图画为连史纸石印,随《申报》附送,每12册为1辑。

内容大致可分为6类: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军民的反抗;②清末统治者的腐败;③民间疾苦;④上海市民生活百态;⑤民间传说故事;⑥世界大事、域外风情。全部作品约4000余幅。继之而起的还有《飞影阁画报》、《飞影阁画册》、《新世界画册》等多种。

坠落在开封的金属残片

1990年6月23日凌晨3时许,由于天气炎热,开封市还有不少市民在屋外乘凉。

突然,一道奇异的光线刺破了宁静的天空,人们看到,一个十多米长,看上去由许多发光球组成的长条形不明飞行物飞了过来。人们还没有从这种奇异的现象中回过神来,接着又听到了几声巨响。一切来得是如此的突然,以至于人们一下子惊呆了。

徐晓进目击了那晚的场景,当年他是开封市公安局午朝门派出所副所长。

“当时我在值班,因为天气比较热,大家都睡在二楼楼顶。凌晨,忽然对讲机发出刺耳的声音,我抬头一看,从天空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飞来一条橘红色的火龙,然后有掉落物体的声音,哗啦哗啦,我一翻身便跃了起来,立即召集同志们去找,想看看是什么东西掉了下来。”

郭彬是原午朝门派出所的巡防队员,6月23晚,他和徐晓进一起见证了那块从天而降的不明物体。“前头是亮的,带着尾巴,最后往东北方向飞过去了,很宽很长。过去了以后,大约一两分钟,感觉天上在往下掉东西,像是飞机螺旋桨的声音,呜呜叫,可响了。” 徐晓进和郭彬都意识到,一定有事发生。于是,他们急匆匆地沿着声音发出的方位找去,一路上问了好几户人家,都说没有东西掉下来,后来,他们终于在午朝门前的砖桥街市民邢志祥家的院中找到了坠落物。

徐晓进说:“从天空坠落的是一块金属残片,正好落在邢志祥家的院中。金属残片把他家一棵椿树的几根树枝砸断后,又砸到了他的自行车上,将左车把砸弯了,车大梁也被砸扁了。”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UFO爱好者震惊了。

中国UFO研究会秘书长王焕良说,近几十年来,全球发生了许多UFO事件,但开封上空出现的不明飞行物事件是中国近代UFO史上惟一一次既具有目击者人证又具有大块金属残片物证的UFO事件。

这张照片是一位空军试飞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空军基地附近拍摄的。照片清晰地显示UFO正紧紧跟随一架B47喷气式飞机当时正在河南大学化学系读书的张卫民,从报纸上知道此事后非常兴奋,他决定,一定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张卫民来到开封,按照媒体提供的地址和姓名,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逐个走访。最后,他整理出了一份200多页的目击报告。后来,张卫民赶到开封市公安局,拿到那块金属残片。

这块金属残片长527厘米,宽80~116厘米,边厚5厘米,中间有一道脊梁,厚30厘米,重约3.5千克。颜色为灰白色,没有金属光泽,看起来像石棉瓦,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虽然把自行车砸坏了,但它本身却没有变形。

为了弄清这块金属的“身份”,张卫民专程到开封机场请教了有关专家。修理飞机的机械师王福玉认为,该残片可能是航天器上的梁类材料,但由于当时并没有听到有关飞机坠毁的消息,因此他断定,这块金属残片绝对不是飞机上的东西。

张卫民又来到这块金属残片的坠落地——邢志祥家中。

据邢志祥的弟弟邢志君证实,金属残片一落地,他拿在手里感觉是凉的。几分钟后拿到金属残片的民警也证实,当时确实是凉的。这与常识中航天器高速坠入大气层时,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航天器表面产生60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更奇怪的是,邢志祥家被金属残片砸伤的椿树当时还枝繁叶茂,但到了当年年底却枯萎了,从此再也没有发芽。

知识点

大气层

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线。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丹东上空的透明圆环

辽宁丹东有一位市民在三经街附近看到了一个UFO,下面是他的讲述:

2001年9月1日17时30分左右,我在三经街附近行走,看见路人皆翘首驻足望向西北方,只见那片天区有一个发着亮光的物体,亮度大概与人们晚上看到的行星差不多。可那时天并未黑,尚是白天,那发光体却有如此亮度,估计它起码在-2等以上。随即,我拿出自己的25倍双筒手持望远镜,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观测。

透过目镜,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居然可以分辨出它的表面积!并且我看到了许多惊人的细节,肉眼中那个耀眼的亮点在望远镜中变成了一个透明的圆环,环的左下角和右上角各有两个发光亮点,而尤以左下角那个点表面积为最大,发出的光芒也最为耀眼。打个比喻,整个圆环就好像一个斜放的戒指,而左下角的亮点酷似戒指上的钻石。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圆环的中间部分虽然是蓝色的天空,却隐约可见些许白色光芒。这也就是说,中间部分也是不明物体,但是透明的!这又给我另一种印象,这是一只遨游在天空中的透明的“水母”。

195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摄影新手盖伊·马坤德在河边的一条山路上拍摄了这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