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喜欢的科普书:飞出地球的战车
9215700000007

第7章 人类探索太空的翅膀——火箭(2)

知识点

国际地球物理年

国际地球物理年起源于国际极年,即每隔50年对地球的两极进行联合科考。1950年6月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时,有些地球物理学者提议,将国际极年改为25年举行一次。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支持了该提议,规定从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31日世界各国共同对南北两极、高纬度地区、赤道地带和中纬度地区,进行一次全球性的联合观测,并将第三届国际极年改名为国际地球物理年。

有67个国家,1000多名科学家正式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活动。科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共有13个项目,包括气象学、地磁和地电、电离层、太阳活动、火箭与人造卫星探测等。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大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

苏联运载火箭创造的佳绩

发展航天飞行的运载火箭,无疑是20世纪航天史上最重大的成就之一。1957年10月4日,苏联用“SS—6”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从此运载火箭便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

苏联“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

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

“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的中心是一个两级火箭,周围有四个长19.8米、直径2.68米的助推火箭。中心的两级火箭,一子级长2875米,二子级长2.98米,呈圆筒形状。发射时,中心火箭发动机和四个助推火箭发动机同时点火。大约两分钟后,助推火箭分离脱落,主火箭继续工作两分钟后,也熄火脱落。接着末级火箭点火工作,直到把有效载荷送入绕地球的轨道。

“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联盟号”系列运载火箭

“联盟号”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历史最久、发射次数最多的多用途火箭。

“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

子系列中的二级型火箭

“联盟号”运载火箭是“东方号”运载火箭系列中的一个子系列。它分为三级型“联盟号”火箭和二级型“联盟号”火箭。二级型“联盟号”火箭根据有效载荷又可分为“上升号”、“联盟号”和“进步号”等几种状态。

三级“联盟号”火箭于1960年10月开始发射,1961年2月首次发射成功,将第一颗“金星”探测器送入日心轨道。后又用于发射世界上第一颗“火量”探测器和“月球4~14号”探测器。自1965年4月开始发射“闪电号”通信卫星后,三级型“联盟号”火箭就又称作“闪电号”运载火箭。此外,该火箭还用于发射预警卫星。

二级型“联盟号”于1963年11月16日进行首次发射,将第二代照相侦察卫星“宇宙—22”送入近地轨道。1964年10月发射了第一颗“上升号”载人飞船,首次实现了多人航天和空间舱外活动。从1967年4月开始发射“联盟号”载人飞船,从1978年1月开始发射“进步号”无人供货飞船。

“联盟号”是一种多用途运载火箭,也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的一种火箭。 “联盟号”和“闪电号”运载火箭至今一直在使用。

“能源号”系列运载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苏联

的一种重型的通用运载火箭1987年5月15日,苏联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一枚超级运载火箭。它的总设计师古巴诺夫披露了这种巨型火箭的细节:火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

这种命名为“能源号”的运载火箭由两级组成。第一级捆绑4台液体助推火箭,高39米,直径4米;第二级为直径8米的芯级,由4台液氢液氧发动机组成。发射时,一、二级同时点火,第一级4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成后,由地面控制脱离芯级火箭回收,经修理后可重复使用50次;第二级即芯级火箭可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轨道运行。

1988年11月15日,“能源号”火箭将无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轨道飞行,成为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质子号”是苏联第一种专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和大型空间结构而研制的运载火箭系列。该系列共有质子2、3和4三个型号。在“能源号”于1987年研制成功之前,“质子号”曾是苏联最大的运载火箭。

“质子号”火箭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苏联及其航天力量的继承者俄罗斯在发射大型航天器时的主要运载工具。由于“N—1”探月火箭的研制失败和对“能源号”运载火箭的弃用,“质子号”火箭实际上成为俄罗斯现在拥有的发射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质子2”为二级火箭,全长41米,芯级最大直径74米, 1965年7月16日首次发射成功。“质子3”为三级火箭,全长57米,芯级最大直径74米,曾用于发射“礼炮1~7号”空间站和“和平号”空间站的各个舱段。它1968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成功,将“质子4号”卫星送入轨道。国际空间站俄制大型舱段也由该型号火箭发射。

由于“质子号”使用剧毒的可贮存液体燃料,一旦发射失败可能对发射场周边地区造成严重污染,所以俄罗斯已决定用新研制的“安加拉号”(使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来取代它。知识点

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又称低地轨道、顺行轨道,是指航天器距离地面高度较低的轨道。近地轨道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近圆形轨道都可以称之为近地轨道。由于近地轨道卫星离地面较近,绝大多数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空间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卫星系统都采用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我国地处北半球,要把航天器送上这种轨道,运载火箭要朝东南方向发射,这样能够利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部分速度,节约火箭能量。地球自转速度可通过赤道自转速度、发射方位角和发射点地理纬度计算出来。因此,在赤道上朝着正东方向发射飞船,可利用的速度最大,纬度越高利用的速度越小。

美国的运载火箭闻名遐迩

把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上太空飞行的,是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研制的“丘比特C”运载火箭。1958年2月1日,布劳恩用“丘比特”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开辟了美国征服太空的新纪元。此后,美国先后用几种中程和洲际导弹,经过改进研制成为“雷神”、“宇宙神”、“大力神”,以及“德尔塔”等几种不同用途的运载火箭。

“雷神”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雷神”系列运载火箭“雷神”系列运载火箭是在“雷神”中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来发射军用卫星和早期的航天探测器。该系列包括“雷神—艾布尔”、“雷神—艾布尔星”、“雷神—博纳”、“加大推力雷神—阿金纳D”等型号。

“雷神—艾布尔”型是三级运载火箭,综合了“雷神”中程导弹和“先锋号”火箭而成,箭长27.28米,最大直径2.44米。

“雷神—艾布尔星”是“雷神—艾布尔”的改进型,其长度缩短,运载能力增大,结构简化,可靠性增强。该箭长24.11米,最大直径2.44米。

“雷神—博纳”是为满足美国空军发射中、小型卫星而设计的。箭长21.56米,最大直径2.44米。

“加大推力雷神—阿金纳D”型火箭是为发射大质量侦察卫星而研制的,在“雷神”基础级上增加3台固体助推器,并组合“阿金纳D”上面级而形成。箭长29米,最大直径2.44米。

“雷神”是美国发射早期小型卫星如“发现者号”的运载火箭,现已不常用。

“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

“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制造的“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发展而成的,主要有“宇宙神D”“宇宙神多级系列”“宇宙神I”等型号系列。

“宇宙神D”是美国发射载人飞船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该火箭是在“宇宙神D”洲际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经适当改进而成,箭长29.07米,最大直径4.87米。

美国“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宇宙神—半人马座号”火箭为多级火箭。该火箭是“宇宙神”火箭系列中首次使用低温液氢液氧上面级的火箭,箭长38.35米,最大直径4.87米。

“宇宙神I”是“宇宙神G—半人马座D—1A”的一个改进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225至234吨,主要用于商业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