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知识图书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
9214700000006

第6章 食品安全与安全食品(3)

河豚是一种海洋鱼类,全球共有100多种,我国约有40种,河豚的毒性是由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引起的。河豚毒素主要有河豚毒和河豚酶为非蛋白质神经性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均有麻痹作用。人食用含河豚毒素的鱼不仅有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毒素被吸收后还可迅速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元,选择性阻断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阻碍神经传导,致使神经麻痹。最初是感觉神经麻痹,继之运动神经发生麻痹,严重者脑干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河豚毒素还能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导致心律失常。不同性别、不同鱼体部分以及不同季节,河豚所含毒素的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卵巢和肝脏含毒素量最多,故毒性也最大,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鱼皮等处。多数品种的新鲜洗净的鱼肉可视为无毒。但鱼死后再贮藏一段时间,鱼肉可染有毒素。春季为雌鱼的卵巢发育期,卵巢毒性最强,再加上肝脏毒性也在春季最强,所以春季最易发生河豚中毒,夏、秋季雌鱼产卵后,卵巢即退化而令其毒性减弱。食用河豚后的主要中毒症状表现为:初期面部潮红,头痛,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感觉神经麻痹,如嘴唇、舌体、手指麻木、刺痛,然后出现运动神经症状,如手、臂、腿等处肌肉无力,运动艰难,身体摇摆,舌头麻木,语言不清,甚至因全身麻木而瘫痪。严重者可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困难,以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河豚中毒的最好疗法是清洗和排除胃肠道中的毒素,并马上进行人工辅助呼吸,具体的救护措施:①立即引吐或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清水洗胃,若无腹泻者可予50%硫酸镁口服,予以导泻。②静脉输液,辅以利尿剂,促进毒物排出,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③拮抗毒素的毒性作用,可酌情予以1%盐酸士的宁2毫克,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也可选维生素B12肌肉注射,均能拮抗河豚毒素的运动麻痹作用。给予阿托品能拮抗毒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④对症治疗,应用升压药纠正毒素导致的血压下降、循环衰竭的毒性反应,以强心剂控制心衰竭。⑤早期河豚中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机体的周身状况。⑥呼吸困难者予以吸氧,酌情应用可拉明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出现呼吸肌麻痹者需及时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我国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河豚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应剔出集中妥善处理,因特殊情况需进行加工食用的,应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处理前必须先去除内脏、头和皮等含毒部位,洗净血污,经盐腌晒干后安全无毒方可出售,其加工废弃物应妥善销毁。”如果发现擅自经营、加工以及违法销售河豚及其制品的,消费者应及时向各级食品监督部门举报,各地各级食品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对辖区内水产品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发现违法销售河豚行为要依法严厉处罚。作为个人,我们都应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拒绝食用河豚。

2.鱼胆中毒

误食鱼胆中毒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大众普遍认为味苦的食物可以起到清热败火的作用,动物苦胆也成为大家易得的清热下火的良药。然而其中却存在着一个误区,苦口的不但并非全是良药,有时还可能成为“毒药”,食用鱼胆就存在着这样的健康隐患。草鱼、鲤鱼、青鱼、鳙鱼和鲢鱼等常见淡水鱼的胆均有毒,毒性物质是胆汁毒素,主要的成分是胆盐、氰化物和组胺。胆盐和氰化物可破坏细胞膜,使细胞受损伤,氰化物还能影响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生理功能。组胺物质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尽管目前鱼胆中毒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鱼胆汁毒素能引起脑、心、肾、肝等脏器的损害,严重的鱼胆中毒可致中毒者死亡。

鱼胆中毒的潜伏期为0.5~12小时,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以脐周为主),恶心、呕吐、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无脓血。肝区痛、黄疸、肝大等。可持续1~2个月。轻者出现尿成分变化,重者可出现少尿、水肿、急性肾衰竭。另外可出现末梢型感觉及运动障碍,如唇、舌及四肢远端麻木、双下肢周围神经瘫痪。重者可抽搐、昏迷。伴有心动过速、心脏扩大、心衰及阿斯综合征。

发现鱼胆中毒的情况,应当尽快给鱼胆中毒者引吐或彻底洗胃,以利于清除毒物。加强保肝治疗,予以保护肝的药物如肝泰乐、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族等。尽快进行血液透析,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时。做到对症治疗,可予以输液、利尿、碱化尿液等。若鱼胆中毒引起组织器官继发性损害可表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综合征,除加强综合治疗外,早期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待病情稳定后减为维持量,有助于改善和保护脏器的功能。

3.有毒的贝类

在一些国家的特定海域,一贯可食的贝类可突然被毒化,食用后即可引起中毒。可食贝类受毒化的原因与“赤潮”有关,“赤潮”即海水中出现变色的红斑,伴有海洋动物的死亡,是某些单细胞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繁殖,大量集结而成,贝类摄食有毒的藻类,其本身不中毒,而有聚集和蓄积藻类毒素的能力,人们食用后即可引起食物中毒。毒贝类有毒部位主要是肝脏和胰腺。从毒化的贝类中可检测出的毒素种类可达10余种,其毒性多以神经麻痹作用为主。

毒贝类中含有的毒素不同,中毒表现也各异,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神经型。即麻痹性贝类中毒,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贻贝、扇贝、蛤仔、东风螺等,它们的含毒成分主要是河蚌毒素。潜伏期5分钟~4小时,一般为0.5~3小时。早期有唇、舌、手指麻木感,进而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直至运动麻痹、步态蹒跚,并伴有发音障碍、流涎、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死亡通常发生在病后的2~12小时内,死前意识清楚。患者如24小时后仍活,一般预后良好。

②肝型。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蛤仔、巨牡蛎等,有毒部分为肝脏。潜伏期12小时~7天,一般24~48小时。初期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疲倦,亦可有微热,类似轻度感冒。初期还常常有粟粒大小出血斑,红色或暗红色,多见于肩胛部、胸部、上臂、下肢等。齿龈、皮下亦可出血。重者可有呕血、阴道出血、黄疸、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急性肝萎缩、意识障碍或昏睡状态,预后不良,多有死亡发生。

③日光性皮炎型。此型由食泥螺而引起。泥螺俗称土贴、黄泥螺、麦螺、梅螺等。潜伏期1~14小时,一般3小时。初起面部和四肢的暴露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灼热、疼痛、发痒、发胀、麻木等感觉。后期可出现淤血斑、水疱或血疱,破溃后引起感染。可伴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

预防贝类毒素中毒的措施有以下几种:①严控被赤潮污染的贝、螺类海产品上市买卖,避免群体性食后中毒。②绝对不要购买被赤潮污染的贝、螺类等海产品食用。③食用贝类海产品前要浸养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并定时更换清水,使贝类自行排出体内的毒素。④每次进食贝类不要过量,并避免进食其内脏、生殖器及卵子。⑤加工时要彻底烹煮达至沸点,以减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风险。⑥进食贝类后若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前往临近医院就医,并将剩余的食物留作调查及化验之用。在食用6小时内尽快进行催吐、洗胃和导泻是治疗的关键,可以大大减少毒素的吸收并减轻中毒的症状。

4.动物肝脏

2004年11月中旬,家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的张某夫妇和孩子及朋友一起食用了狗肝,3~10小时后,陆续出现了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张某家人认为是感冒,于是就近到医院进行治疗。两日后,4人均出现脸部脱皮现象,医生用药后不见缓解,并且逐步蔓延到四肢躯干。张某怀疑是食物中毒,遂向市卫生防疫站报告。乌兰浩特市防疫站立即派出卫生监督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食品检验,排除了种种疑点,同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确定因为过量食用肠肝引起维生素A中毒,及时建议其到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每克可达数千至上万单位,大量摄入时,便可发生维生素A中毒,主要是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维A酸或其衍生物在体内堆积所致。成人一次摄入维生素A 50万单位,即可引起中毒。也有人认为鲨鱼肝、鳕鱼肝含有多种神经毒素及鱼油毒,可损害神经系统,是引起中毒的又一原因。动物肝脏引起的中毒潜伏期0.5~9小时。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头痛、头晕及乏力、皮肤灼热、潮红、畏寒、心动过速、眼结膜充血、视物模糊。发病后2~3日,口唇周围开始出现鳞屑状脱皮,并向面部、四肢、躯干发展,重者有脱发。如发现中毒情况,必要时催吐、洗胃、口服泻剂,促进排泄。也可以静脉补给5%葡萄糖盐液,并给予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药物;皮炎重者可酌用糖皮质激素。

在日常饮食中,要“限量食用”狼、狗、海豹、鲨鱼等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动物肝脏,其他的动物肝脏,一次也不宜食用过多。

5.动物甲状腺

据新华网北京2007年2月14日报道,卫生部公布“2006年查处的10个食品卫生典型案件”,其中包括河南省查处的周口市育新街西段育新冷库无证销售猪喉头肉导致食物中毒案。周口市育新街西段育新冷库销售的含有甲状腺素的猪喉头肉引起63人食物中毒。该冷库未取得卫生许可证非法进行食品经营,周口市卫生局依法对该冷库处以罚没款74080元的行政处罚。

动物甲状腺中毒主要是猪、牛、羊甲状腺中毒,尤其是猪甲状腺中毒最为常见。甲状腺是一种内分泌腺,可以分泌激素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正常发育,猪的甲状腺在气管与喉头连接处的下方,左右各一小块,中间相连。中毒是由于吃了未摘除甲状腺的猪喉头气管,或猪血脖肉(颈口肉)所致,也有误食摘下供制药用猪的甲状腺而中毒。一般认为食用甲状腺3克以上即可引起中毒。

发病多数在食后12~48小时,也有长达3~4天再发病。开始为头痛、头昏或眩晕,失眠、无力、四肢酸痛、关节疼痛,中毒轻者只有头晕、无力、体重减轻,1周左右即可恢复。重者可出现心跳、多汗、恶心、食欲不振、手震颤以及精神症状,如时哭时笑,也可有狂躁或抑郁等症状,重症病人2~3周后才逐渐恢复。如发生中毒,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预防中毒应在牲畜宰杀时,摘除甲状腺并集中处理作药用或废弃。在吃血脖肉时,应仔细检查气管两侧的腺体是否已摘除,最好不要将多量血脖肉集中食用,以免中毒。甲状腺中的甲状腺素对热很稳定,要加热到600℃以上时才破坏,故普通烹调加工方法不能有效地破坏毒素,需要熟煮透后再食,防止中毒。

在购买的时候也应注意识别。在购买个体出售的畜肉时,不要误买或者误食带有甲状腺体的喉管,即气管上方,分左右两侧成对腺体。猪甲状腺体一般长4~5厘米,宽2~3厘米,位于猪气管上端。

6.蜂蛹及蚕蛹

我国部分地区的居民喜欢将马蜂蛹或蚕蛹经油炸烹炒后食用,因进食过多或食用变质蛹,可致急性中毒。蛹内含蛋白质丰富,也含有肽类胆碱及酶类等,但所含有毒成分不详。急性中毒主要侵犯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蚕蛹中毒所致中枢损害,尚可能与变态反应相关。

食蜂蛹中毒潜伏期2~4小时,食蚕蛹中毒的潜伏期数小时至1周不等。中毒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呈咖啡色,腹泻为稀水便,有时也解血性黏液便或咖啡色稀水便,同时常伴头昏、头痛和全身麻木等,其后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及抽搐,并出现眼球震颤,舌肌震颤,步态蹒跚等,抽搐呈阵发性,发作时手足痉挛,面呈苦笑面容,眼球固定,瞳孔缩小,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意识不清,每次历时15~30分钟,数小时后可再发作,发作过后呼吸急促、困难或不规则,神志可呈恍惚状态,大喊大叫,有的持续意识不清,可伴大小便失禁、心律失常及休克。脑电图检查呈高度或中度异常。

如发现有食用蜂蛹及蚕蛹的中毒现象的话,数小时至1天内发病者应予催吐、洗胃和导泻作排毒处理;补液、利尿以利毒素排出,并补充水与电解质,防治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蜂蛹及蚕蛹中毒无特效解毒治疗,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消化道刺激症状可给阿托品0.5~1毫克作皮下或肌肉注射,必要时重复使用。制止抽搐是对症治疗中的关键,可参阅中毒性脑病有关内容治疗。如发病与变态反应因素相关,则应短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知识点

神经性毒素

神经性毒素是指对神经组织有毒性或破坏性的内毒素,可使周围神经髓鞘、脑和脊髓及其他组织产生脂肪性变。多为天然存在,如蛇毒、蝎毒、蜂毒等动物毒素,蕈毒等植物毒素,海洋毒素,微生物毒素中都含有神经毒素。此种毒素可以作用于运动神经与肌肉接合处而造成横纹肌不收缩,迅速导致呼吸麻痹,甚至窒息死亡。

在二战中使用的“塔崩”军用毒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神经毒素,是从民用有机磷农药杀虫剂发展而来。在塔崩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相继合成了一系列神经性毒剂,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沙林、梭曼和维埃克斯。这类毒剂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使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功能严重紊乱。